周如俊 董政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应做到“六个对接”,在“六个对接”基础上,专业办学实力、教学团队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才会显著提升。专业设置的区域性、教学实施的生产性、专业技术的辐射性等尚待强化。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六个对接”;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8-0077-04
?本文系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教学工厂背景下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案例研究——以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课题编号:2013104)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7-12
作者简介:周如俊,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灌南,222500)副校长,高级讲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董振,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灌南,222500)机械工程系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加工制造现代化技术教学。
一、建设过程
(一)凝炼育人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现职业道德教育与综合素质标准的对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灌南中专校”)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坚持“品德为先会做人,技能为本能做事”育人理念,构建“专(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知(正常发展的智力与职业能力)、能(良好德技双馨素养)、善(豁达和善的道德修养)、健(健康和谐的身心)、雅(绅士淑女般的言行举止和正确的审美意识)”的“六育”素质教育标准,开展“七个一”教育(一个求真向善的立人品质,一门娴熟精湛的立业技能,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一种便于交流的外语常用语,一手规范工整的钢笔字,一套职业行为的社交礼仪,一项出类拔萃的个人特长),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学生由一技之长向全面发展转变。
(二)构建培养模式——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为目标,实行校企一体化建设。学校积极探索“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定向双元、‘订单培养”合作机制,实行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三共两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校企共同制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基于船舶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实现专业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相互融合,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水平。
(三)开发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对船舶制造企业用人意向、企业用人合同、学生调查反馈表、调研报告进行分析,完善以实践项目为主、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相结合、实践与职业岗位相关联的课程设置体系,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分析,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能力实践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模块构成的教学组织与学习领域设计(如图2)。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能力目标,形成四个课程模块:文化素质课程模块教学组织通过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与系列化素质拓展活动完成;岗位基本能力训练课程模块、岗位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模块,根据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船体制造与维修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项目教学、实境训练”的教学方式(如图3),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四个课程模块的教学;拓展能力模块着力于船舶制造的质检与营销,通过专项课程模块学习与校外顶岗实训完成。学习结束后,取得机修钳工、装配钳工、焊接、维修电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融合。
(五)革新评价模式——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灌南中专校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突出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的船舶电工、焊工、装配钳工等职业资格考核,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到2014年,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毕业生“双证率”达100%,就业率达95%以上,当年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学生就业满意度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达92%以上。建立以学校为核心、第三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社会贡献评价学校。建立教师到企业见习实践或挂职锻炼的长效机制与企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到学校任教的双向交流的常态机制,推进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实现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多元化。
(六)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灌南中专校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面向社会,实行学校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和社会化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并重、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措施,促进了职业教育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的多样化。目前,学校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打通和拓宽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2013年学校与江苏开放大学实行“3+开放本科”试点分段培养,2014年又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
二、建设成效
(一)专业办学实力明显提升。灌南中专校建立了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对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滚动修改,初步形成了船舶类、汽车维修类、果蔬花卉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等6大专业群,创建了船舶制造与修理专业江苏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及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推动了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了船舶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基于船舶建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了校企一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初步打通和拓宽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构建了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三)教学团队水平明显提升。学校目前“双师型”教师达100%,建立了2个名师工作室,陆续聘请24名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水平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目前,学校已经培养了实践动手能力及专业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共19人(其中专业带头人3人,骨干教师2人、“双师型”教师19人),编写了6部校本教材,发表论文50余篇。
(四)校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通过两年的努力,灌南中专校完善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改善了实习实训条件,校内实训基地增加投入117万元,建设了焊接实验室、船舶综合实训室(展示室)、船舶电站实训室,与恒成船业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了船舶舾装实训工场。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完成拉伸试验机、焊缝检测、便携式X射线探伤检测、磁粉探伤船舶电器检测与故障排查等多项实训教学任务。
(五)社会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学校近两年建立校外实训基地8个,合作攻克3项技术难题,为企业直接输送员工428人,其中班组长以上92人,为胜华船业有限公司、恒成船业岗前短期培训582人,为企业开展焊接等培训达2600人次,及时解决了企业用工荒问题。
三、体会与思考
(一)育人理念:“德技双馨”,要体现“方向性”。学校要树立“德育为先”育人理念,把职业学校的教育从原来仅着眼于提高学生专业水平,转变到着眼于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个性张扬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协调发展上来,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即既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人格的“厚德”品质,也要突出培养学生职业标准和岗位需要的“技湛”关键能力。
(二)专业设置:定位准确,要体现区域性。学校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船舶种类相对齐全的专业群优势,组建船舶焊接技术、船舶机械(配件)加工、船舶电气控制等三大实训中心,打造省级船舶制造实训基地,形成船舶类省级特色专业群,拓展社会服务能力。
(三)人才培养:教产结合,体现职业性。目前,灌南中专校船舶制造实训基地已建成船舶焊接技术、船舶电气控制技术、船舶机械(配件)加工三大专门化的船舶类特色专业群,拥有焊接机器人、埋弧自动焊等17个实训(实验)室。设备专业配置合理,功能先进,可满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实施:校企合作,体现生产性。在校企合作中,我们把基地的技术带给企业,把企业的理念引进学校,以此促成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和产教研的深层开发。目前,学校已与船舶园区连云港恒成船业有限公司等8个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共建实习基地。
(五)专业技术:富民培训,体现辐射性。学校在船舶工业园设立了船舶焊接技术培训部,利用现有的设施优势和技术优势,先后为连云港恒成船业有限公司、江苏红旗船舶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举办技工培训,受训人数超过5000人,解决了企业用工的燃眉之急。学校还以基地为核心,在各辐射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新市民等多层次、多种类培训工作,共输出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00人。
(六)基地建设:功能放大,体现示范性。学校积极构建了“基于岗位、项目导学、实境训练、做学合一”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营造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现场相接近的职业环境,突出中职化的教学管理、企业化的环境布局、现场化的项目教学、师徒化的师生关系、工厂化的校本课程等五个要素的构建,形成了校企内外融合、融入、贯通、对接的职业技能递进融合训练模式。
(责任编辑:曹鸿骅)
Practical Research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pecial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x Dockings": A Case Study
ZHOU Ru-jun & DONG Zheng
(Jiangsu Guann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Guannan 2225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specialty construction should make the following "six dockings": professional moral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standard, specialty and industry,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 standard, teaching process and productive process, academic certificates an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Based on these "six dockings", the professional school-running strength, the level of teaching faculty and social service ability can be improved. However, the regional settings of professions and the technical radiation are yet to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pecialty construction; "six dockings";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