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社区银行在我国的发展

2014-04-29 22:44王宇宁
时代金融 2014年24期

王宇宁

【摘要】“社区银行”不知不觉中已经渗入我们生活之中,一个面积不大营业场地,几台银行自助设备,2~3名银行人员,便民的服务配套设施构成了笔者对社区银行的初步印象,出于对社区银行这一新兴经营模式的好奇,笔者收集一些信息后发现其实社区银行算是“舶来品”,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简单的定义就是小型的商业银行,主要为小企业、个人客户服务,决策灵活,服务周到,贴近客户,一般不发放没有抵押的贷款,资费较传统大银行具有较大竞争力优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社区银行在我国应定义如下:以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的目标客户群,除了向客户办理开户、转账、贷款、理财等传统基本业务外,还向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的微型经营型支行网点。

【关键词】社区银行 金融托媒 小区金融 小微金融

随着金融脱媒现象的发展,许多金融机构都开设了金融便利店、社区银行,但学术上对于社区银行的概念还不明确,表面上看,社区银行除了网点面积小点,人员配置少点外,似乎与开在居民区附近的传统银行网点没有什么区别,那么,社区银行与各大银行在居住社区旁边布局的普通分支行网点是不是一个概念呢?严格地说,这两者有一定共同点,但经营理念则相去甚远,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几点:

一、社区银行组织层级单一,经营机制灵活

两者都以服务社区为宗旨,后者由于是基于银行分行体系下的经营型网点,受上级管辖分行的监管,审批流程繁琐,业务办理效率低;而社区银行由于组织层级简单,有利于相关软信息的传递,从金融产品开发、产品投放市场到产品信息反馈,整个流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管理人员可以据此及时做出经营决策,灵活应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二、社区银行扎根于社区,对社区居民及企业较传统大型银行的实际需求更为熟悉

传统银行走进社区的网点对社区的客户信息熟悉程度不高,信息不对称问题经常出现。而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贷款时,不仅要看相关客户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而且还会综合考虑社区内这些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庭成员情况、日常的开销等个性化的因素,克服了大银行与小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大降低了银行的放贷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三、社区银行提供的服务更加全面化与个性化

传统大型商业银行的任何一个网点推出的理财产品和服务理念几乎是无差的,市场定位一般走“大城市、大企业、大行业”的战略。而社区银行的发展理念则背道而驰,基于“两小”的战略定位,即“小区金融”、“小微金融”,在产品设计及网点布局上更有针对性,客户区分更为精细,金融产品以及服务创新更加贴近居民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

弄清楚了社区银行与各大银行在居住社区旁边布局的普通分支行网点间的区别,我们再来看看社区银行在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

作为国内“社区银行”发展的先驱,民生银行是最先提出“小区金融”这一战略的银行,早在2012年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就多次提及“小区金融”将是银行一个完美的发展方向,将其与“小微金融”共同构成民生银行未来“两小”的战略方向,提出三年内建成1万家小区金融网点,并公开表示:“要给高档小区作免担保授信,额度为30万~50万。”随后,其他商业银行也纷纷仿效,试图从这一新兴市场分得一杯羹。一时间国内各大城市出现了商业银行设立商业银行的高潮,当时的社区银行设立监管尚属空白,在各大银行在紧锣密鼓地“圈地”同时,社区金融的风险也在逐步增加,最终银监会于2013年12月23日了发布《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中小商业银行社区支行、小微支行的牌照范围、业务模式、风险管理、退出机制等内容进行了进一步明确,规定社区支行、小微支行设立应履行相关行政审批程序,实行持牌经营。社区银行分“有人”和“无人”两种模式,其中“有人”网点必须持牌,“无人”则必须自助。

一时间各大商业银行进军社区金融的热情大大降低,各大银行都在等待银监局的下一步动作,何时发放牌照成为业内人士的共同关注焦点。现存的社区银行有的面临着停业整顿,有的社区银行则暂时被当作自助银行网点使用。

社区银行发展的低迷局面直到2014年6月才得以缓解。据银监会的公开信息显示,仅2014年6月17日当天,深圳银监局就分别批复浦发银行6家、民生银行5家的社区支行开业,除此之外,天津银监局、上海银监局发放了至少15家社区支行的牌照,其中光大银行8家,另有浦发银行6家,渤海银行1家。据非官方消息统计,截至目前,各地银监局的社区支行牌照发放总量或已接近千家。其中,民生银行获得的社区银行牌照最多,超过了700张,但与目前民生银行近4000家的社区银行网点数量相比,现有社区网点的牌照资源依然紧俏。

由于新办法的出台以及牌照的稀缺性,商业银行纷纷对辖内社区网点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即对于拿到牌照的社区网点根据客户数量,有的网点设立柜台并办理现金业务;有些网点则只设立柜台但不办理现金业务;大部分网点既不设立柜台也不办理现金业务,维持低成本运行;其余拿不到牌照的网点则以自助银行形式存在,利用移动技术以及与小区物业合作等方式展开业务。

“社区银行”一路走来,从无序竞争到规范经营,体现了政府对“社区银行”发展趋势的肯定与鼓励,这也符合“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要求。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突起,银行已经逐步意识到了金融服务中物理网点可能存在的“最后一公里”短板。而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走进社区,将网点开到客户家门口。从银行发展策略来看,打造社区银行战略将是银行服务更加精细、准确、周到的一种经营方式,有利于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内另辟蹊径,覆盖更多的片区市场,让客户服务更加贴心、更为深入的同时,也能抢占更多的客户市场,并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便利。可以预见,“社区银行”将在未来中国银行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综合笔者搜集到的数据,结合我国的现状,对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重点发展零售业务和小微贷款。这主要是由“社区银行”定位的客户群体所决定的。正如上述笔者所示,社区银行的目标客户群是辖属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及社区居民,而针对这一群体最常见的金融业务需求就是零售业务与小微贷款,其中零售业务涵括业务咨询、开户、转账、理财等,小微贷款则是针对客户实际需求,在综合权衡风险与收益的情况下,为客户开通快速贷款绿色通道。社区银行由于投入比较小,且运营成本低,能够以最少的成本满足客户的日常金融需求,又能与客户拉近关系,对存款的增长也是有一定贡献度的。

第二,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减少客户对物理网点的依赖。“社区银行”打破了传统银行网点资源投入高、运营效率低的局面,充分运用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设备升级,将小巧的物理网点打造为全功能的新型智能化银行网点,节约人力、物力成本的同时,也将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普及到社区的每一个居民、每一家企业中,让居民、企业充分感受到互联网金融的便利性,减少对传统物理经营网点的依赖性,进一步降低银行的整体运营成本。

第三,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满意度。由于“社区银行”牌照的稀缺性,导致大部分社区银行都不具备办理柜台现金业务的资质,所以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为:现金业务都是由自助银行设施完成,业务人员则主要为居民、中小企业提供各种转账、理财等非现金业务,于是,提高对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将成为服务质量的有力保障,为此,银行应该从各方面加强对社区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养成其“以客户为中心”的从业理念,学会如何快速有效与客户沟通,不断学习领会各种金融理财产品的运行原理,以便为客户提供贴合实际的专属金融产品组合。此外,社区银行还可以通过错时营业(客户下班我们上班)、开展健康、法律、金融咨询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活动来吸引更多客户,有效弥补传统大型商业银行的空白点与盲点。

“社区银行”产品的设计应贴合实际需求,提高产品满意度。对于这点,我建议除了针对性推出传统的金融产品外,还可以进一步延展服务的内涵,例如与社区物管合作的代缴代扣业务,与航空公司合作提供机票预订服务,代办签证业务、旅游贷业务等诸多特色业务,通过搭载“社区银行”这个平台,使社区居民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近几年,各种网上金融产品的出现加速了金融脱媒现状,各类“宝”的出现满足了民众的理财需求,丰富了居民投资理财市场,为市民增加了投资渠道。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我国各大传统商业银行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网点转型活动,其中,网点布局、网点功能、网点运营能力提升是网点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社区银行”的出现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而产生,在协助银行投入产出的平衡,提高客户满意度方面都有着传统大型商业银行网点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各大银行都会逐渐放下高姿态,向“两小”市场进军,传统银行模式将逐步向综合服务型银行模式转变,社区银行的竞争将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