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学校德育评价机制的一部分,学生品德评价是学校德育评价的核心,全体中小学教师都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肩负着品德评价的责任。确立评价尺度多元的理念,掌握多元品德评价尺度,提高教师的品德评价素养已经成为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要研读相关标准,明确基本依据,以合格性评价为基础;立足学校特色,彰显学校个性,把握多元校本化评价尺度;包容个体起点,尊重学生差异,掌握多元生本化评价尺度。
关键词:品德评价;多元尺度;教师;评价素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9-0043-05
品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品德要求,对收集的被教育者的品德表现给予判断和评价。品德评价概念至少包含以下意蕴:一是品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的;二是品德评价是对所要搜集的学生品德特征信息进行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活动;三是品德评价主体包括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四是品德评价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手段(工具)和方法进行。[1]
作为学校德育评价机制的一部分,学生品德评价是学校德育评价的核心,学生品德评价无论对个体的全面成长,还是对学校的教育方向,以及对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人成才,首要任务是使人成人。全体中小学教师都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肩负着品德评价的责任。
然而,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品德评价的教育与训练,对评价目的与功能认识单一,对品德评价的尺度认识模糊;品德评价尺度单一,依照地区学生素质报告书或学生评价手册等,千校一面;教师对学生品德评价尺度单一,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千人一面。[2]教师缺乏学生品德评价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学生品德评价呈现出“教师专业评价素养不充分——评价过程方法不科学——评价结果不准确——评价结论认同度不高——品德评价被忽视”的怪圈。[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品德评价注意点中明确指出:“评价追求多元……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品德评价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确立评价尺度多元的理念,掌握多元品德评价尺度,丰富多元品德评价情感,提高教师的品德评价素养已经成为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研读相关标准,明确基本依据,以合格性评价为基础
学校的学生品德评价工作对学校德育有着导向、诊断、激励、服务和反馈等功能。学生品德评价既然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必然要依据一定的标准,预设一定的目标,不能以评价者个人的好恶为标准。然而学校的特色各有不同,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评价尺度提出了多元的诉求。
1.研读国家德育政策文本
我国的学生品德评价研究起步较晚,1985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5年)、《小学德育纲要》(1988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88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等德育纲领性文件,2001年,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上文件应当成为全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的基本依据,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仔细研读、熟知于心的国家要求。
2.参照国家品德课程标准
作为学校德育主阵地的品德课程,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在学生品德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201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版,结合社会与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回归生活、尊重儿童”为基本理念,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关心、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积极探究。课程标准对学生品德的情感与态度、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明确了95条具体的内容,具有前瞻性、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等特征。品德课程标准理当成为新时期学生品德评价具体化的重要依据。
3.以合格性评价为基点
品德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品德养成的基本标准,或者说是最低标准。以品德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还昭示着学生品德评价的合理定位,不应是一种品级性、选拔性评价,而是一种“合格性评价”[4]。学生品德评价定位于合格性评价,有利于消除品级性、选拔性评价的等级色彩,转向基础性、发展性、公平性等评价新理念。更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确立,有助于提升品德评价的实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教育现象学大师马克斯·范梅南曾指出,今天的儿童“生长在不确定的世界,充满了太多矛盾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目的观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中,儿童如果失去道德选择能力,就等于失去了道德发展能力。
品德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如果评价标准不给予学生道德独立性和选择性,那么我们所导向的可能只是没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能力的“顺民”。品德评价定位合格性评价,有助于在道德底线的基础上对更高的价值系统保持开放,允许学生在底线之上进行道德选择。因此,合格性评价所倡导的价值系统是个开放的价值系统,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同时也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这种鼓励不是强制性的,而是让学生自愿选择的。
二、立足学校特色,彰显学校个性,把握多元校本化评价尺度
学校是学生品德教育和品德评价的重要责任主体。当今教育界,创办特色学校已经成为学校的热点话题。学校特色不仅通过硬件设施、文本描述来体现,最重要的是通过特色教育的受众学生来体现。学生品德形成基于特色化的校本培养,学生品德评价尺度也要立足校本,实现评价的导向功能。只有当一所学校在发展学生个性上有所建树,学校绝大多数学生的强势智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开发,并且这些强势智能已经转化成为了学生的突出发展,特色学校才真正形成了学校特色,学校个性。
1.将学校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向具体化为评价尺度
学校办学宗旨如何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育人目标如何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学生品德评价是重要的抓手之一。学校可以在共性学生品德评价的基础上,将学校办学宗旨具体化,将育人目标细节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行为指标,研究制定校本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因为具体往往才是深入,细节往往就是症结。扬州市育才小学是一所有着125年历史的名校。校长陈士文任职期间带领教师学校将校训“仁爱求真”转化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开展“仁爱之星”“求真之星”评选。“仁爱之星”评选标准涵盖五大素养:亲近自然、胸怀祖国、热爱校园、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派生出五枚奖章:环保章、爱国章、爱校章、运动(自护)章和爱心(感恩)章。“求真之星”评选标准涵盖“认识自我、管理自我、追求真知、遵守秩序、学会诚信”五大素养,派生出五枚奖章:自理章、求知章、才艺章、文明(自律)章和诚信章。针对一至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又将十枚奖章细化为60条具体要求,学生对照标准,可自主向班主任申请一、二、三星级仁爱、求真之星。这样的校本化的评价尺度成为一种导向,在学生身上留下了深深的校本化的烙印。
2.将校本特色课程融合进评价尺度
三级课程体系给校本课程创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校本课程的最终目标也应落实在课程的主体学生的素质发展之中。以校本课程为依托,整体建构个性化评价尺度,有助于校本特色课程的系统化、科学化。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实验小学以责任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为依托,提出了“责立南小,任当世界”的特色学校实践研究,确立了责任德育的三个序列: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确定了责任能力、责任行为、责任情感、责任品格四个纬度;梳理出年段化学生品德活动的五条主线,即“一二年级——懂规,二三年级——有礼,三四年级——能孝,四五年级——有责,五六年级——守诚”。建构出“识责认知——明辨责任行为——施责体验——规范责任行动——督责反馈——强化责任习惯”的责任德育评价体系,形成对学生品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方位的评价。这样的学生品德评价也是对学校校本课程成效的检验与反馈,实现了评价的诊断与反馈功能。
3.将学校德育特色活动统整进评价尺度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已经为当今大多数中小学所接受,并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创生出许多的德育特色活动。德育特色活动如何科学化、序列化、持久化,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知,浸润学生的道德情感,外显为学生的道德行为,成为学生的道德信念?需要教育工作者全员、全面、全程参与其中,并时时处处以此作为对学生品德评价的校本化标准。
扬州市梅岭中学的学生普遍有着深厚的“梅中情节”,绝大多数毕业生对学校的德育传统活动魂牵梦绕,每年都有身在外地、甚至身处海外的毕业生专程赶回母校参加他们的节日。梅中的德育秘诀是坚持“低起点、小坡度”原则,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致力于实现学生在个人修养上从“文明”到“文雅”的过渡。一走进学校大门就会看到十个学会:“学会做人,从感恩开始;学会做事,从扫地开始;学会学习,从思考开始;学会健身,从做操开始;学会礼貌,从敲门开始;学会文雅,从走路开始;学会生存,从自护开始;学会交往,从微笑开始;学会自律,从守纪开始。”梅中的德育活动载体是四辆“碰碰车体验活动”:校园碰碰车凸显“乐”、社会碰碰车重在“思”、家庭碰碰车倡导“做”、心灵碰碰车充满“爱”。从校长到教师,从学生到家长,甚至传达室的师傅,人人都熟知具体的学生品德评价标准,都是学生品德行为的引导者与评价者。其德育工作多次受到团中央和教育部的高度称赞,师生两次走进中央电视台作专题介绍,校长王力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梅中学子连续两次参加全国少代会。
检验一所学校德育活动、品德评价优劣的标准很多,至少有两条是根本的:一是学生读书时是否乐于在校,乐于参与德育活动;二是学生毕业后是否留恋母校,是否怀念学校的德育传统活动。
三、包容个体起点,尊重学生差异,掌握多元生本化评价尺度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开展品德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做出价值判断,更在于找到德育现实结果与德育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分析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改善学校道德教育,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因此,能否及时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是检验评价成败的重要标准。这就要求教师确立评价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掌握多元化的评价尺度;具有尊重学生差异的胸襟,包容学生的不同起点;具有唤醒学生发展需求的智慧,给予学生多种选择的机会;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阶段,或同一学生的优势品行,基于合格,鼓励破格。
1.包容个体起点,着重评价提高度,激赏进步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品德评价注意点中明确指出:“评价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个性特点。”
由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生活环境的迥异,学生在入学时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行为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如果在同一时间用一把尺子去度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势必在起点就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和学生一道分析原有认知与行为水平,定位阶段发展性目标,找到适合学生个性的发展路径。尊重学生的原有水平,包容低起点的学生,不仅仅是品德评价的方法问题,更是教师爱生情怀的体现,反映了教师的雅量。
一个班级的学生聚合到一起,仿佛驾驶着性能各异的车辆同时来到了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教师要耐心地在下一个出口处等待学生,不求同时抵达,只求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前行。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减少横向比照,中国有句古话叫“人比人,气死人。”之所以流传千年,因为指出了人与人差异的客观存在,也道出了常人不喜欢拿自己与他人比照的心态。教师对学生评价要多做纵向对比,评价学生的进步度、提高度,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激励,让学生看到付出努力后自己的成长,感受到教师的宽容与期待,更能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
2.尊重个体间差异,唤醒学生需求,归还选择权
鲁洁教授倡导品德教育的多元观,她认为,在分清基本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特别是私人生活领域,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选择。选择源于内心的需求,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品德发展的内驱力。学生如果只是评价的局外人或被动接受者,只是到学期末被动地看看教师在几天内紧紧张张写出来的一两百字的评语,这种滞后的评价、泛泛而谈的语言、学生主体的缺位,已经使评价失去了诊断与导向功能。学生评价学生不能缺位,教师要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唤醒学生的内在需求,给予其选择的机会,使其始终参与其中。
教师可以将抽象的道德知识、行为规范具体化,将评价的等地或分值物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形象,通过数量的慢慢累积保持学生的动力。如采用心理代币激励法,将一些道德行为列出表格,和学生一起估量这些行为的代币价值,以代币的方式计量;让学生自发表达自己的近期或远期的愿望,自主表达想要获得的奖赏。当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学生集齐一定数量的代币,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如将“上课举手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自己整理房间”等分别估价2、1、3个代币,集到50个代币就可以获得全班同学掌声,集齐80个代币可以获得老师的拥抱,集齐100个代币老师会打电话给爸爸妈妈表扬自己等等。
中小学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有关研究表明,一个行为要形成初步的动力定型最少需要经过21天的努力,而要成为习惯,则最少需要93天连续不断地坚持。采用类似心理代币、道德银行等方式,可以形成良性的心理期待,有助于行为习惯的逐步养成。
3.正视个体发展要素间的不平衡,基于合格评价,鼓励破格发展
就同一个学生而言,差异还表现在个体在“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如有的学生认知能力强,而行为脱节严重;有的学生在某些方面行为表现很好,但有的方面却不佳;有的学生情商很高,但意志不坚定等等。
因此,对同一个学生品德评价尺度的运用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某一方面的行为表现对学生整个品德进行判断,不能因为一方面表现好就“一荣俱荣”,也不能因一种行为表现不好而“一损俱损”,需要教师客观分析,区别对待。
对同一个学生品德评价尺度运用更不能“求全责备”,古人云“求全天下无君子。”“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师既要欣赏学生某些方面的优秀品行,也要宽容学生的不完美。人生其实就是一次不断修炼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自己也不完美,在很多方面也有缺陷,需要在和他人的互动中逐步达成较高的道德水准。
对学生评价以合格为基本标准,但并不满足于合格。教师要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对优势品行之“长”要积极鼓励,并发扬光大,鼓励学生正向迁移到其他方面。对不同学生,起点较高的学生要鼓励超越式发展。如扬州市育才小学的“仁爱之星”“求真之星”的评价,就列出了“破格条件和申报程序”。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有突出表现,如热心助人、孝敬长辈、为校争光等,受到师长、同伴普遍好评,或产生一定的社会认可度,将享有破格当选三星级“仁爱之星”的资格。
掌握多元化品德评价尺度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诉求。不同学校的教师基于校本特色,立足学生发展,尊重学生差异,把握学生品德评价的多元化尺度,这不仅仅要求教师提高评价素养,还需要教师有爱心、耐心与慧心。
参考文献:
[1]《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2]陈萍.当前学生品德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教育,2003(2).
[3]高飞.学生品德评价困境解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2(10).
[4]叶飞.合格性评价:品德评价的一种合理选择[J].教育科学研究,2010(1)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