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顺鸿
摘要:人是认知与感情合一的高级动物,一刻也不能没有感情。离开了感情需要,人就不能生存。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由感觉引起的强烈的心理反应,是一切艺术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情感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就是要把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和谐的、畅达的感情通道,使三种情感融于一体,形成共振,产生共鸣,努力营造一个生气勃勃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情感;教育;课堂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学科既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智慧”,更在于“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育德导行”,即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注重从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美的情感、美的心灵、美的思想、美的行为,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然而,多年来在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们更注重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致使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感情的天空就像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土壤上。知识的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情感,才能触及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学,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情感,让教学充满爱,让课堂充满温馨,让教师在愉悦中耕耘,让学生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在收获中满足。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如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我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师要以情育情,言传声教
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个性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教师由其教育素养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在教育教学的潜移默化中犹如引路灯塔,对学生良好个性和积极情感品质的形成发挥着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是很擅长模仿的,他们最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影响的结果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比如语文教育家于漪的回忆散文《往事依依》中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就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但激发了爱国情感,还培养了她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想她的成功肯定离不开这位老师的引导。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别人也会为这感情所感染,也能体会到这种感情。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性、智能性方面的内容,也要备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接受感染的过程。从接触教材开始,就要使自己的思想和教材中的思想融合在一起,为教材体现的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因此,教师的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导向、示范的作用。教育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犹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客体外因,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要内因。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教育素养所形成的人格力量就像滋润禾苗的春夜喜雨一般,在无形中感染着学生们的心灵,陶冶着学生们的情操。
二、教师要激发兴趣,创设氛围
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他们善于学习教材、欣赏教材、运用教材和研究教材,只有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学习、欣赏、运用与研究,才能让学生在清醒的认识比较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进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节与环境语文教学论文,尽量做学生学习的忠实引路人和指导者,真正让学生善于和敢于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去体验和理解初中语文教学。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下,逐渐对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产生热爱之情,从而激发起自己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情感与经历,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法国启蒙思想家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的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特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叩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与课文所作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发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别情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三、教师要吃透教材,领悟情感
“诗言志”,志者,感情也,诗来自感情。“五情发而为辞章”“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等等,这些无不说明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把握文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宇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语文课必须进行情感教育,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分担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一课时,我试图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深入到心灵之中,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一下子就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文章结尾处,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以情收束。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教师要借助教材,培养情感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它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然而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还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清代著名的文艺评论家王国维在谈到“境界”时曾指出:“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刻意境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不仅诗、词中的有境界,小说、散文、戏剧中也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中去体验艺术的美,激发他们类似的情感体验,这是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叶圣陶先生说:“它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这既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文章都是有情物,真正的文学作品以它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现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无不渗透着作家深厚的情感,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和审美价值。文学作品的娱乐、教育和认识作用,也只有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让他们领悟到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的特点。这才能达到感情的互融,达到情感的最佳应用。
总之,语文教学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活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也应该披文以入情。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对象的情绪,教学者的情感,都在教学过程中流动,可以说语文教学“枝枝叶叶总关情”。充分满足学生心灵发育的需要,教会学生体悟情感、升华情感,从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感悟到人生的真谛,才是语文教学的本义。参考文献:
[1]陆山华2007.9《语文学刊》(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初探)
[2]李文跃2011.3《当代教育论坛》(浅论情感教学的理论依据)
[3]王世堪2005-07-01《中学语文教学法》(情感教学)
[4]洪宗礼2009江苏出版社《语文教学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