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美 颜士文
摘 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平台开展各种活动,能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
目前,由于心理教育滞后,学生离家出走,认识偏激,情绪颓废,忧虑、嫉妒、憎恨等心理健康“贫瘠”现象普遍存在,这给教师敲响了警钟。据统计,我国1/5的人口是在校学生,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及早从小学生抓起。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从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来看,学龄儿童时期身心变化很快,是行为、性格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普遍有着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为他们展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他们普遍主观性与独立性不强,除主观因素外,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认知评价等都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
首先,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有的学生由于父母离异形成单亲家庭,他们缺少心理和情感上的交流,时常感到孤独寂寞。这些学生看到别人有父母疼爱,家人和和美美,往往产生自卑心理。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也对这些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其次,不同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影响。在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是过分宽容或严格。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是寡爱。
再次,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应试教育造成的“重智育轻德育”大环境下的教师考核,仍旧以学生的分数为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
二、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学校日常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动态管理与指导,通过学科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鼓励他们发明创造,创作出新奇的作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定期召開帮扶教师、留守生座谈会,拓宽沟通渠道,动态掌握其学习、生活、思想等状况,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
2.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师生心灵沟通
有人曾说过,在责怪中长大的孩子常爱责备人,在怀疑中长大的孩子常起疑心,在嘲讽中长大的孩子常会自馁,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常怀自信。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要以真挚的感情、诚恳的态度与学生相处,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赢得他们的信任。学生把教师当作知心、信赖的朋友,教师才可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因势利导,否则心理指导将无从下手。要做好心理障碍学生的工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特别注重具有自卑心理学生的矫正。
3.正确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
对学生而言,心理素质是关键,社会文化素质是体现,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混为一谈。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小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完善,如接纳他人,正确认识自我,具有良好的情绪,积极上进,努力发展身心潜能等。而道德教育具有社会性,它关系到儿童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应该遵循和崇尚的社会规范的形成。如对待学生的攻击行为时,有教师视为道德问题,有的认为是思想问题,很少有教师参照心理健康标准而视其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倾向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影响:一方面,导致教师在看待学生心理问题时,将其视为学生的道德问题,难以从根源上发现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导致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偏重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种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活动是心理发展的基础,人的心理品质是在活动和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可通过游戏、各种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感受成长的快乐,指导他们学会在困境中迎接挑战,从而逐步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提高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姚气萍.小学健康教育方法例析[N].科教新报,201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