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河北深泽王氏先祖,于明初永乐年间(1403 -1424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而来,其中一支辗转搬迁到县城西门内定居。明末,王氏的这一支逐渐兴起,在清初发展成一方望族和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直至民国初年。清代的王植著有《皇极经世书解》《四书参注》《权衡一书》《濂关三书》《道学渊源录》等书,编撰县志与州志多部,其著作在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各部均有收录。清代的王肇谦,曾任福建漳州知府、延建邵道台,多次带兵参加剿匪,最终积劳成疾,以身殉国,皇帝诏赠光禄寺卿,百姓誉为“漳南一柱”。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深泽县令杨挺曾称赞王氏家族“人文代起,科第相望,尤邑中之翘楚也”;另一位深泽县令吴步韩曾为王氏宗祠撰写对联:“治谱载棠阴,文苑儒林合传少;宗风光梓里,乡贤名宦一家多。”
清末,王氏家族开始创办新学,鼓励弟子接受新式教育。民国年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家族走向衰落和解体,多年累藏的古书典籍被迫寄存到国立北平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有志青年一部分负笈京津等地,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大部分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跟随吕正操领导的部队参加了革命,王氏家族也因此被吕正操誉为“抗日之家、革命之家”。新中国成立后,家族成员在不同岗位上为祖国的发展辛勤工作,较知名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王钰,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王焕初,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铎,著名中医师王易门,原天津市委书记处书记王亢之,吉林省原副省长王奂如,原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副院长、党委书记王晓楼等。
不同家谱的体例、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世系图表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由于家谱是记载家族世系传承和各代人物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书籍,如果把世系传承看作家族发展的主线,那么世系图表就是家谱的“纲”。只有把世系理清了,整部家谱才能纲举目张;只有把世系理清了,家谱也才能具备辨清昭穆、追本溯源、尊祖敬宗、增强宗族乃至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功能。
基于上述原因,在重修或续修家谱时,都要把理清世系作为首要任务。在做这项工作时,如果有原来的老家谱作为依据,只需在原来世系图表的基础上作延伸和补充,这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家谱曾作为“四旧”被大量销毁,许多家族的老家谱由于种种原因而失传。在没有原始依据的情况下,知道曾祖父名字的人都很少,仅通过寻访族人来理清世系,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通过家谱外的其他资料来考证世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氏家族以耕读传家,虽然家谱失传,但留下了很多其他书籍和资料,据统计,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相关书籍即有27种。这些图书、资料为王氏家族世系的考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通过方志考证
咸丰《深泽县志》中,与王氏世系直接相关的主要有两部分:
一是“选举志”部分。由于王氏家族科第兴盛,自明末至清末,共考中进士2人、举人17人、各类贡生13人,这些人物在“选举志”中均有记载,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加了标注。例如在“进士”栏中,前面已有关于王植的记载,此后关于王械的记载中,就标有“植弟”的字样,说明王械是王植的弟弟;再如在“举人”栏中,已有关于王馄的记载,此后关于王理培的记载中,就标有“馄子”的字样,说明王理培是王焜的儿子。
二是“人物志”部分。在这部分中共有王氏家族12人的传记,分布在“乡贤”“仕进”等各节,一些人的传记对有关的世系传承交代得非常清楚。例如明代王琦的传记中记载,“王琦……曾祖一正……祖任贤、父元勋”,一下就交代了王琦以上至其曾祖共四代的世系,而王一正也因此成为现有资料中能考证到的、从世系表中能连续不间断往上推到的王氏最早的祖先;再如王矿的传记中有“琦之季子也”的描述,说明他是王琦的第四子;王鐄的传记中有“无子,以兄子宗洛为后”的记载,这是对封建社会习俗——“过继”的记载,在世系传承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王鹏的传记中记载有“子肇恒、肇谦、肇晋、肇孚”,确切地说明了王鹏四个儿子的名字。
除县志外,《清史稿》《清史列传》《清儒学案》《清七百名人传》《畿辅通志》《大清畿辅先哲传》《定州志》等史志中也有一些王氏人物的传记和介绍,对世系考证也有一定的帮助。
2.通过朱卷考证
清代科举制度规定,参加会试、乡试的考生用墨笔书写试卷,叫墨卷,然后再由誊录人员用朱笔誊写,使阅卷者不能认识笔迹,称为朱卷;还有一些新中式的举人、进士将履历、科份、试卷等内容刻印成册,分送师友亲朋,也称为朱卷。朱卷中的履历部分除本人姓名、字号、排行、出生年月、籍贯等基本信息外,还要写清本族世系,最简为三代,大部分是上至始祖下至子女,同族尊长、兄弟、侄辈以及母系、妻系无不载入,凡有科举功名、官阶、封典、著作的全部注明,可以说是除家谱外最为详细的世系资料。
国家图书馆藏有深泽王氏王锡培参加乾隆庚子科顺天乡试的朱卷,世系上至其五世祖王琦;另有顾廷龙主编的《清代朱卷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收录有深泽王氏王肇谦参加道光甲午科顺天乡试的朱卷,世系上至其九世祖王任贤,下至其子侄辈。这两份朱卷所记载的家族世系资料,上起明万历年间,下至清道光年间,为研究深泽王氏家族世系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3.通过年谱考证
年谱是按年月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著作。目前留传下来的深泽王氏家族有关人物的年谱主要有三种:一是成书于乾隆年间的王植的《自纪》,收入其文集《崇德堂稿》中,是王植自撰的年谱,记事从其康熙二十四年出生到乾隆十六年辞官归乡;二是同治年间王用臣为其父王肇谦所撰的《先府君行略》,收入王氏家刻本《优诏褒忠录》中,体例也是年谱,在简要叙述了先世世系的基础上,记载了从道光三年王肇谦入邑庠到咸丰七年殉国期间的事迹;三是光绪年间王用诰(号筱泉)的儿子王孝箴、王孝铭为其撰的《王筱泉先生年谱》,记事从其道光二十年出生到光绪十九年逝世。在这三部年谱中,涉及了大量的王氏人物关系,对研究世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王筱泉先生年谱》,成书时间较晚,在晚清时期的资料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提供了非常珍贵的信息。
年谱除提供大量的世系信息外,还能够较为精确地考证人物的生卒年月,除谱主本人外,与其相关的人物也大量涉及。如王植《自纪》中记载“(甲申)十二月,长男炯生”,记载了其长子王炯的出生年月;“庚子七月,祖广文公卒……寿八十有四岁”,记载了其祖父的卒年和享寿,据此即可推断出其生年。再如《王筱泉先生年谱》中记载“(光绪)十二年……孙丕祖生”,记载了其孙王丕祖的生年;“(光绪)二年……六月,从堂伯翰举公卒,子仁寿年七岁”,记载了同族伯父的卒年及其子的生年。
4.通过联姻家族的家谱等资料考证
封建社会通婚注重门当户对,这样既可使婚姻双方在文化素质、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等方面较为一致,使婚姻具有稳固的基础;又可使家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利益上优势互补,形成越来越强的家族同盟。深泽王氏家族与周边的一些大家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联姻,比较重要的家族有行唐赵氏、正定何氏、无极李氏、晋州杨氏、博野蒋氏、武强贺氏、枣强步氏、饶阳常氏等,这些家族当时也都是当地望族,他们流传下来的家谱、朱卷等相关资料,也为研究和验证王氏家族世系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民国年间成书的《武强贺氏家谱》,记载了多处与深泽王氏联姻的信息,例如在贺锡珩的简介中就有“配王氏,深泽县西门里附贡生、四川试用府经历讳肇恒公女”的记载,说明深泽王肇恒有一女嫁于贺锡珩,同时还具体说明了王肇恒的功名、官职;成书于光绪年间的《博野蒋氏族谱》也很有特点,如对蒋士悦子女的记载中就有“女,长适深泽县城内附贡生王名孝箴……四适深泽县城内王名仁廙”,说明蒋士悦四个女儿有两个都嫁到了王家。
武强贺葆真先生的《贺葆真日记》(又称《收愚斋日记》),时间跨度从1890年到1930年,记载了很多贺氏当时与深泽王氏等家族的交往情况及有关信息,包括王氏家族的住宅、商号、田产、宗祠、家礼、藏书等,对于了解民国初期王氏家族的经济文化状况和社会关系也具有重要价值。
5.通过墓表考证
由于墓碑为石制,不易损坏,较之纸质载体更容易流传下来。深泽王氏姻亲无极东侯坊李氏在重修族谱时,其早期的世系信息就是依据一块留存下来的墓碑而来的。但深泽王氏的几处墓地在新中国成立后众所周知的特殊时期早已被平,墓碑无存。只有一篇武强贺涛先生为王肇晋(字榕泉)撰写的《王榕泉先生墓表》,是在贺氏文集中发现的。虽然只此一篇,但其中也有一些有价值的世系信息,尤其是王肇晋本人的生平信息。
6.通过辈分排字考证
根据族中老人的记忆,深泽王氏家族辈分为“肇用仁丕济,世传由先义,希和广久昌,师尔乃敬备”20个字。但这20字是清道光年间才开始启用的,到民国初年排到“济”字辈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