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祖源与播迁

2014-04-29 19:25王珂
寻根 2014年3期
关键词:卢氏县卢氏部落

王珂

卢姓是我国百家大姓之一,排名第42位,约占汉族人口的0.47%。目前有关卢姓起源的说法颇多,但涉及其中的几个关键词值得我们注意,即山东长清、范阳卢氏、卢氏县、尊卢氏,这些地名、部落名之间有什么联系,他们怎样构成了卢姓的起源与播迁,是我们需要了解的问题。我们就从卢氏地望最显著的范阳卢氏来追溯源流,查探卢氏祖源与播迁的历史轨迹。

范阳卢氏

范阳在今北京市和河北省保定市北部地区,秦时因其地处范水之北,设范正阳县,唐武德年间改涿县为范阳县,天宝年间改幽州为范正阳郡,更名幽州节度使为范阳节度使。明洪武年间撤范阳县,并入涿州。今天的卢氏宗祠即在河北省涿州市。

范阳卢氏之盛名,始自汉北中郎将卢植。卢植字子干,涿郡涿人,三国时期的刘备和公孙瓒,均为其门下弟子。卢植之后裔,支脉繁衍,家族兴旺,自魏至北朝的几十年间,卢氏家族在北方幽燕地区的政治势力达到顶峰,《北史·卢玄传》记载,卢氏家族中任职幽州刺史者5人,任范阳太守者5人,任幽州大中正者9人,另外任幽州至中、范阳督都者各有一人。政治地位显赫的卢氏族人非常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富有才华的卢氏子弟人才辈出,这在当时的幽燕地区,的确首屈一指,成为望族。后代卢姓子弟编修家谱,多有以范阳为其祖源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范阳卢氏是以卢植为其始祖,但卢植并非卢氏得姓始祖,卢植之上,应该还有卢姓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家谱中也无序列,说明卢植之前的卢姓人并不出名。但是,在秦汉时期以家庭出身为主要选官基础的年代,一个出身卑微的小人物是不可能获得充分的教育、取得如此高的名望和地位的,所以,卢植的家庭也应当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卢氏族谱在追查卢植的祖先时,注意到了这样两个人物,一个是汉初的燕王卢绾,一个是秦朝的博士卢敖。

有关卢敖的记载,零星见于史书,但都不确切。卢敖后来云游到了外地,虽然传言其后裔散居幽燕地区,但卢敖并无较高的社会地位,不太符合两汉时期选官制度的标准,其子孙能读书做官的可能性不大。而燕王卢绾的身份地位,则比较容易使后代有受教育而被推荐做官的权利。

《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记载卢绾的事迹,说他和刘邦是同乡,“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他跟随刘邦一起参加对秦朝的斗争和后来的楚汉争霸战争,因功于汉高祖五年八月立为燕王。但燕王卢绾在刘邦死后却率众投降匈奴,“四月高祖崩,卢绾随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可是过了不久他又想落叶归根,无奈终不得归,客死异乡。“绾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居岁余死胡中。”到刘邦孙子当政的时候,卢绾的孙子卢他之终于实现了他爷爷的遗愿,回归汉朝,被封为亚谷侯。“孝景中六年,卢绾孙他之,以东胡王降,封为亚谷侯。”卢绾曾经因为投降匈奴,犯了错误,所以后代子孙在整个汉朝都默默无闻,但其子孙世袭亚谷侯,社会地位还是有的,这对后来卢氏族人重新显贵门庭是非常重要的。

卢绾是汉高祖刘邦的老乡,同是江苏徐州人,后来当了燕王,入居燕地,成为第一个迁居范阳地区的卢姓人,应该是毋庸置疑了。以他为卢植之祖,也是比较可信的。

卢绾是江苏徐州人,那么卢绾的祖先又是哪里人呢?是世居徐州,还是后来迁徙到徐州的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古代文献中得到答案,即他的祖先是从山东长清县迁来的。

《新唐书》说:“卢氏出自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侯为齐正卿,谥日敬仲,食采于卢,济北卢县是也,其后因以为氏。”《新唐书》中将卢姓的起源从时间上提至周代初期,地点放在了山东长清县。按照《新唐书))的说法,卢姓出自姜姓,是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因为于周朝有功,被封在齐地,领地包括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东靠海,西南和菖、杞、鲁等小国接界,北和燕接界,西和赵、卫接界,国都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从姜子牙起,历传丁公、乙公、癸公、哀公、胡公、献公、武公、厉公,到了文公,其重孙名傒,被封于卢地,即今山东省长清县。

依据这一文献记载,人们多认为卢姓起自傒的后代,是以国为姓,或以地名为姓。但是按照周朝的封建方法,食采于卢应该是被封者从卢地收取租赋,以供养其家庭生活,后代子孙即会以此地名为姓,如《汉书·地理志下》:“周宣王弟友,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内,是为郑。”又如《后汉书·冯鲂传》:“其先魏之支别,食菜冯城,因以氏焉。”冯鲂的祖先因为食采于冯城,所以后代子孙姓冯,同样,傒的子孙因为食采于卢,所以也有以卢为姓的。

由此看来,卢绾祖籍江苏徐州,由山东长清迁徙而至,就比较容易解释了,徐州距离长清大约有300公里,居住于卢地的卢绾祖先,有可能是从卢地迁徙到了徐州,到秦汉时期,卢绾就成了江苏徐州人。而从他父亲和刘邦父亲是好朋友的历史记载看,卢绾的家庭并非很有权势,只是一般平民,说明卢绾这支卢氏后人在流播到徐州时已经相当衰落或者他们本身就是卢国的平民百姓。

如果历史追溯到达里,卢姓的起源就很简单了,卢姓是因为傒被封于卢地而后代子孙都姓卢,但是,我们还应该更深入地发出疑问,在侯来卢地收取租赋之前,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卢,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是不是都姓卢呢?或者他们跟卢有什么关系呢?傒的子孙是不是因为当地人原来都姓卢而也姓卢呢?历史是需要向前追溯的,我们再来看看周朝以前的这段有关卢人的迁徙历史。 根据《史记·周本纪》里记载,跟周武王一起伐商的盟友中就有卢这个部族:“嗟,我有国冢君,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髟+矛)、微、卢、彭、濮人。”卢人和庸人、蜀人、羌人、(髟+矛)人、微人、彭人、濮人,是周武王亲自统率的伐商联军的西土之人。与此相呼应的是,商朝即有卢方国。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卢人受封于泰山之西,古平阴西南的济水之滨,建立了子爵的卢国,后被齐国吞并,人们称卢方城为卢邑。周朝之时,卢邑为卢氏聚居之地。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卢人跟随周武王伐纣之后,因功被封于今山东长清,是为卢,是卢氏族人的聚居区,侯不过是被封在了卢氏族人的居住地而已,那里的人本来就姓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后人将傒作为卢姓的得姓始祖是值得商榷的。

那么,跟随周武王伐纣的卢人原先居住在哪里?他们又为什么要跟随周武王伐纣呢?我们在甲骨文中得到了答案。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大玉戈铭文云:“卢方皆入戈五。”意即卢方曾向商王朝进贡玉戈。这说明,卢人在商朝时就建立了方国,《甲骨文合集》第28095片记载:“卢白漅,其延乎乡。”这是说,卢白渫已降于商,卢方国已经归属于商朝了。而(小屯南地甲骨)第667片甲骨记载说:“卢方白渫……王永。大吉。”意即在商王武丁时,卢白漅和商朝关系很好。既然商朝初年的卢方国和商关系很好,后来他为什么要和周武王一起攻打商王呢?甲骨文的另一段记载说出了真相:“甲戌卜,翌日乙,王其没卢白漅。”即商王抓住卢白漠以作人牲祭神(殷商文子甲编三六五二),把卢白漅杀掉了,为什么杀掉他,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很明显,卢方国和商王朝因为某些事情变成了仇敌,这才有了后来卢方国人跟随武王伐纣之举。

从卢人在商朝即存在来看,那时候的卢国在西方,和周王国较近,那么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它在商代和商代之前又是什么状况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古史传说时期的尊卢氏部落以及今天的卢氏县历史了。

卢氏县和尊卢部落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边陲,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商南三县接壤,横跨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三大山脉,以熊耳山为界,南部为长江流域,北部为黄河流域。卢氏县自汉代建制,名称一直未变,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弘农郡,卢氏县即归其制下,西晋时,卢氏县属上洛郡,北魏时改属恒农郡,卢氏为治所,隋初属虢州,卢氏为治所,元时属南阳府,明清时属河南府。

卢氏县得名,据说跟卢敖有关。光绪《卢氏县志》记载:“卢氏县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卢敖于此得道,始置卢氏县。”“卢仙得道于此,标其姓以志之,地以人而著名。”县志记载的卢敖是一个仙人,在此得道,羽化升天,当地人为了纪念他,遂以卢为地名。

关于卢敖,史籍记载寥寥,传说讹误较多,《秦集史》集中将当时各种资料中卢敖的情况全都记录了下来,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卢生者,名敖,燕人也。”《说苑》:“或日齐人。”《淮南子·人间篇》高诱注记其“始皇时为博士”, 《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卢敖后来看不上秦始皇的治国和为人,于是逃遁了,“敖后不知所之,子孙家于涿水之上,遂为范阳涿人”。我们从各种典籍的记录来看,卢敖是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他的具体事迹从史籍来看并不能得到完整轮廓,所以他是否到过卢氏县,并在此求仙得道,治病救人,以至于受到百姓爱戴,而以其姓为地名予以纪念,则不得而知。既然这一传说人物并不能证明卢氏县得名与他有关,我们就需要另外寻找线索。

如前所述,在商代即有有关卢氏古国的记录,其活动地域离商朝西部方国周不远,这说明,卢氏县得名应该与商代的卢氏方国有关。它的位置,极有可能就是武王伐纣时卢氏方国部落所在。而在卢氏方国之前,这一地区还有古史传说中的尊卢氏部落,卢氏方国可能就是尊卢氏部落的后裔。

庄子在叙述他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时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栖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这里面就提到了尊卢氏,可知尊卢氏和轩辕氏、祝融氏、神农氏等一样,都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部落,尊卢氏的活动区域在哪里呢?

根据《蓝田县志》记载:“宗卢氏继之,亦日:尊卢氏.传五氏。治九十余载,都于鸿卢水。”尊卢氏的主要活动地在鸿卢水,鸿卢水即今天三门峡的卢氏县内。

《路史·禅通纪》记载尊卢氏说:“尊卢氏,是为宗卢。其立政也,官天地、府万物,革天下之故,惟以币行。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扬和,以顺天下,而世用宁焉。治九十余载,葬于浮肺山之阴。后有尊氏、尊卢氏、樽氏。”可知生活在今卢氏境内的尊卢氏部落的政治是比较清明的,货币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这种以商品交换为主的生活状态使人们的关系无所谓亲疏,这一记载在其后考古活动中发现有尊卢氏币而得到了印证。

尊卢氏的尊和宗通假。明人方以智《通雅·孝经宗祀》)卷一说:“宗、尊,一字。礼有宗,藏神祗而尊之于室中。尊,祀也。古帝尊卢氏,一作宗卢。”明人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字音通用》说:“宗可作尊,尊卢氏是为宗卢。”尊卢氏有时候也被写作宗卢氏。尊卢氏作为古代的部落,他的后代子孙也大部分以卢为姓,为什么这么说呢?

周谷城在《中国政治史》一书中说:“姓和氏都是代表古代氏族的。”“姓是同一血统的标志,至于氏,就字形字义言,都是指土地的。”“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分。”卢姓自尊卢氏析出,即表明其源自尊卢,而子孙分派繁衍。将此地称卢氏,当是指其子孙所居之地,颜师古注《汉书》说:“凡地名称某氏者,皆谓因氏而立名,如尉迟、左氏、元氏、卢氏、尉氏,皆县名。”所以后来居住在此地的人便以卢氏为地名,秦朝郡县其地时,理所当然地命名其为卢氏邑,至汉时改为卢氏县。这样的逻辑关系,应当是可信的。

如果说从古史传说中尚不能确定尊卢氏这一部落和卢氏县相关的话,我们还可以结合考古发现来大致推演出当时生活在卢氏地区的原始部落人群的生活状态。

据考古学界考证,在熊耳山北麓,居住的原始人称卢氏智人,他们生活的时期最早在10万年前,而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也居住有古人类,他们打造石器、烧制陶罐,在平原丘陵间生活。今天卢氏县城附近的石岭头、祁村湾、苗村、东寨、蒋渠、麻家湾等地,都出土有经过打磨制造的石器、骨器和陶器。在这片洛河河谷中,出土了大量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除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外,还有布局规整的村落和墓地,另外还有鱼叉、渔钩等生产生活用具。这都说明,这一时期的卢氏人,已经和当时古史传说中的轩辕氏、赫胥氏、祝融氏、伏栖氏、神农氏等一样为中华大地上的早期原始部落。而尊卢氏部落的活动区域,大致就在潼关以东、黄河以南、洛水以北地区,《太平寰宇记》载:“尊卢氏陵在(蓝田)县东三十里。”蓝田距今卢氏县100多公里,由此可见,这一原始部落人群,或许就是古史传说中的尊卢氏部落。

尊卢氏部落也许与卢氏县有着莫大的渊源关系,商代的卢氏方国,也可能就是尊卢氏部落的后裔,这个部落后来随周武王伐纣,析分于山东等地,又由山东而旺于幽燕,成为望族的范阳卢氏,使卢氏后人引以为豪。

卢氏的播迁,由周代的齐国卢地开始,枝蔓繁衍,于今遍布世界各地。如果仅仅想知道豪门盛名的卢氏祖先,那么只需要了解范阳卢氏就可以了;如果还想知道卢氏祖先支脉繁衍的开始,则需要了解山东卢国的历史。但是,作为卢姓后人,把自己祖先的历史定格在西周时期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卢姓祖先的缘起和流播,这就需要翻阅卢氏县的历史,了解卢氏先人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轨迹,了解古史传说时代尊卢氏部落创下的辉煌遗迹。在三门峡的卢氏县,留下了大量卢氏先人们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有卢敖洞、卢氏山、卢古王寨、卢氏柏、卢氏沟等等。这些遗迹,为我们追忆祖先,缅怀先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猜你喜欢
卢氏县卢氏部落
开封卢氏鸡特种养殖助力脱贫致富
卢氏县
纳兰容若与卢氏:人生若只如初见
王妃没卢氏墀嘉姆赞对吐蕃禅宗的历史贡献探讨
卢氏县畜牧产业扶贫现状及建议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卢氏县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