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 教给朗读方法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教师要重视朗读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求学生做到基本读准字音不增减字、不改字、不重复。然后在此基础上,追求完美,要求学生每读一篇文章都能做到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乃至行声于色,做出相应的神情。要重视对学生的发音、停连、重音、语气、语速等方面的指导,读出轻重缓急,做到平静之处还它平静,委婉处还它委婉,激昂处还它激昂。做感情朗读中,不断地去体会语言的形象感、情感感和分寸感。在阅读方法指导中,每当接触新的方法时,教师要切记:必须亲自示范,给学生以榜样、以效仿,使学生逐步掌握并达到运用。教师指导朗读时要注意不能脱离理解文章内容而单纯地去追求朗读;朗读过程中要有思维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脑、眼、口、耳的综合运作,始终保持着“因声求义”的心理意向。
此外,教师义方面要在课堂要在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训练,如个别读、齐读、自由读、领读、轮读、分角色朗读等。另一面还要以自己丰富的学识、熟练的教学技能对学生进行各种朗读方法的展现,给学生以正确的感知和良好鼓动,如对课文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学生从读音的准确流畅、节奏的急缓、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以及表情的显露等。同时还可以在课堂开展“比一比”的活动,如同桌间、小组间、师生间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得朗读水平。
二、传授阅读技巧
读是有层次性的。根据这一特点,我教给学生三步读书法,即初读、细读和精读。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初读
初读文章要了解文章的梗概,对学生有如下要求:①在读全文之前,先要解题,找处题眼,弄清题目的表面意义。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抓住文章中写了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③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并自己动手查工具书解决。让学生根据预习的要求,边读边思考,养成动笔在书上圈画的良好习惯。
2.细读
细读文章要把握文章是怎样表达的。对学生有如下要求:①理解课文内容。②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③确定文章的重点部分,并通过阅读把握文章是通过什么来写的,怎样表达的。④划出自己不懂、不理解、有疑问的句子,以待解决。
3.精读
精读文章要把课文读透,知道文章的写作目的。要求学生:①通读全文,抓住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②通过群体协作或询问教师,解决疑难。③把一些佳词佳句划出来,反复斟酌并记忆。写出读书心得,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忽视,要充分体现:①学生在自学中理解不了的,教师要给予启发、点拨或提示。②学生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要讲解。③学生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地方,教师必须予以订正。④课文中涉及到的读写知识,教师要给以讲解。
三、 增加阅读数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在语文课上,对每一篇文章都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不但如此,还要挤时间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读熟,读通。否则没有读书实践活动,那无论教师这样讲解,也不可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特别是咀嚼出文章的味道来,更谈不上形成阅读能力了。
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读书的面,增加读书的量。现行教材一册书只有20多篇课文,显然,单纯通过这几篇文章的阅读就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未免太勉强了。我们必须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这要求我们给学生创造阅读机会,让学生在书海中遨游。
古人云:“能读千赋,则能为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尤其是少年儿童,机械记忆力最强,记住了就终生不忘,是一個人一生中的黄金记忆时期。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喂饱学生。这一点,辽源市龙山区路家小学路福双老师的超常规训练走在了前面,被称为我们的楷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胸藏万汇”。事实证明:语言库存的多少,是语文水平的主要标志,阅读积累的多少是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
总之,一堂好的语文阅读课,要做到“以读代讲,读中置疑,读中感悟,读中升华”。课堂上应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练练写写。让读在阅读教学中再现活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府谷县第二学区贵峁完小71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