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明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只要老师一出作文题目,底下就哀怨声一片,一副苦不堪言的情形,即使迫于无奈如数完成,真正出彩的文章也是寥寥无几,不是假大空,就是老调重弹,内容平庸。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和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自然而然在写作时只能抓耳挠腮,苦于无米之炊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体验生活,还原作文教学的本色。学生积累素材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指导训练。
一、关注生活小事,打开素材宝库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离开观察离开生活,作文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的镜头,如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情景,课堂中随机发生的事情,邻里间的故事,自己养兔养龟的经历等。如一次课堂上有一个同学身体不舒服突然呕吐,地上一片脏污,班上的同学都捂着鼻子,这时陈威同学主动拿起扫把和畚斗,动作麻利地把脏污扫掉,班干部见了也帮忙提水、用拖把拖干净。我就要求学生把这场景记录下来,并写几句感悟。学生亲自体验,亲眼所见,因此细节都写得具体生动,感受深刻。学生在练笔中不知不觉感受到观察的重要性,在写作中也会认识到只有细心观察生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平时也就更留心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
作为语文老师还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了解当地风俗人情。例如要求家长带领学生到黄乃裳纪念馆、古民居宏琳厝、吴孟超事迹展厅参观,这样也能增加作文素材。
二、利用课堂教学,感悟真善美
许多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情感淡漠,缺少激情与爱心,对周围世界的变化视而不见,文章要么没有真情实感,要么情感表现肤浅。甚至有些学生受社会阴暗面的影响,在作文中流露出过于偏激、消极的思想。如在一次有关母爱的作文中,全班居然有近十个同学都写因感冒发烧母亲在床头彻夜照料的相似情节,经课后调查他们的故事多是编出来的,问及母亲最感动他们的一瞬间是什么,竟然一脸茫然。生活的情感如此荒漠行起文来又如何让人怦然心动?
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每节语文课前进行5分钟左右听说演讲训练。具体步骤是每天课前安排一个学生上台演讲对自己启发或引起感触的事情,这件事情的来源可以是电视网络,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热点新闻,可以是街头琐事,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道听途说。在学生讲述完后,其他同学听后谈自己的理解或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既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认识生活的习惯,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经过学生讲述过的材料,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自己的写作材料。
教师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看待事物的方法,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媒体既有披露狠心子女丢弃年迈父母的寒心现象,也有报导几十年如一日照顾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的好心人。让学生在看到社会不公正的一面的同时更多的了解到这个社会真善美仍然存在,让他们的心灵沐浴在阳光之下,所谓“言为心声”,只有内心正义充满阳光,才能用一双爱的眼睛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也正因此才能写出具有美感的文章。
三、博览群书,读写结合
无数先贤哲人都在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远到修身养性,近到日常行文,博览群书都是一件受益无穷的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早在1972年向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但是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大众化,很多学生的课余时间基本上就沉溺于电视剧或网络游戏,说起穿越剧,他们津津乐道,说起网络游戏,他们一脸的兴奋。学生的心灵需要静心品读的书本越来越远。在调查学生阅读的时间一项,每周只有18%的学生阅读时间超过一小时。他们的时间被家庭作业、玩耍、玩电脑、看电视等大量占用,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与其你在课堂上讲的唾沫横飞口干舌燥,不如把时间还给学生,每周安排一堂阅读课,让学生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静静的品读几篇名家美文,让他们的精神在文字里激荡,让他们沉睡的情感在阅读中慢慢被唤醒。在这种看似强制性的阅读课里,学生的阅读习惯会渐渐变化,他们会开始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会开始尝到阅读的乐趣。
在阅读课里,学生阅读的作品教师要加以引导,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向学生介绍一些名家名著以及优秀的期刊杂志,谈谈读后的感受,不断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扩大学生素材的“内存”,教师不应该急功急利,一味要求学生阅读“作文宝典”一类的书,当然这类书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可是如果教师过于限制学生的阅读面,不但激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使本该生机盎然的阅读课失去了本色,不可否认会有学生对这类书籍感兴趣,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启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他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想想该如何表达更优美生动,我只要对学生有益的书,能激发其阅读兴趣的书,就应该放开去读。
光是大量阅读对于积累素材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仅要多读,还要多写,作文材料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强调“读书破万卷”,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才能“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作文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班级调查显示,约有97%的学生基本不愿意写读书心得,即使写,也是老师要求的,95%的学生阅读的时候只是用眼睛看,遇到不懂的字或句就跳过去,没有查字典的习惯,82%的学生读书不愿用笔圈画,只关注故事情节和内容。
只读不写的后果是学生看了不少课外书,但都只是行云流水走马观花,没有多么深刻的印象,或者有了情感的共鸣,没有及时记录下来,在写作文时照样拾人牙慧,人云亦云,重复人家写过的东西。只有经过长期读写结合的训练才能写出有思想有个性的文章。
那么如何读写结合,把阅读课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呢?可要求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好要用多长时间进行阅读,又要用多长时间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多样化,可针对一篇文章的优美词句或结构思路或思想情感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写写自己相同的经历,相同的感受。读书笔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刚开始时只要求学生写一两句话能表达清楚意思即可,一段时间之后则要求他们写一段话,再过一段时间则可要求他们表达的语言里必须使用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甚至要求他们用仿句的形式表达,这样读对学生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阅读,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通过读后感训练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对头脑中的信息随手拈来,不费思索把自己的情意表达的生动、完美,为写好作文打好基础。
总之,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指导他们贴近生活的途径,努力让真实的生活成为指导学生写作的老师,同时结合大量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积累写作素材,这一切都是为从本质上真正提高写作能力铺路。这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感受,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任重而道远,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使学生既学的轻松,又有所裨益。
(作者单位:福建闽清天儒中学35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