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读进”与“读出”的辩证统一

2014-04-29 18:16潘湘云
江苏教育研究 2014年29期
关键词:杜牧魅力古诗

古诗因它语言的精炼,意境的优美,音律的整饬等特点,决定了“读”是学好古诗的基础。可惜当下古诗教学中的“读”却走向了两个“极端”。在平常的古诗教学课中,老师们担心学生对古诗字词理解不到位,担心对古诗情感感受不到位,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反复、繁琐、零散地组织学生去理字义,说句意,讲诗意,挤掉了学生“读”诗的时间;而在一些展示课、竞赛课中,老师们为了体现课改精神,组织反复读,换角色读……可谓“热热闹闹”,殊不知,这种没目的的,作秀式的“读”已异化为课堂中的“形式主义”。

古诗教学应该“返璞归真”——减少零散繁琐的斟字酌句;减少生硬勉强的诗意串讲;减少无病呻吟的煽情引述……把时间交给学生,把空间交给学生,把自主交给学生,认真落实好一个字——“读”。鉴于此,古诗教学应该“读”好,只要“读”好,就会一好百好,因为顺应文体特点的教学才是符合规律的。实践告诉我们,古诗教学如果真正做到了“读”进去与“读”出来的辩证与统一,和谐而共生,那这样的课堂一定高效的,更是魅力四射的。

一、读进去:“踏作花泥透脚香”

所谓“读进去”,就是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调动学生兴趣去触摸古诗的每一寸“肌肤”,感受古诗光华;就是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激发学生思维去感触古诗的每一点“味蕾”,感受古诗“芬芳”,总之一句话,让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浸泡到诗中去。

1.读进文体,感受诗律美

让学生感受古诗独特魅力——感知古诗文体美。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延绵千年而魅力无穷,吟诵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古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古诗的意韵美……音韵、格律等都赋予了古诗浓浓的诗味与诗意,而这都是我们古诗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否则古诗教学应该说是残缺的。讲“读进去”就是讲在古诗教学中要通过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近古诗,走进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味无穷。譬如说古诗的韵脚、古诗的平仄、古诗的停顿……这些特点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在朗读中感知,当然绝不是老师的灌输,当然古诗的这些特点只是在朗读中学生建构起的一种“朦胧”的认知,能感受到,但却说不出,也无需说出的一种状态。

在教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时,我就抓住“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对“斜”字发音“xia”的纠正,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家”的“jia”;“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花”的“hua”,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在比较中初步建立起对“韵”的感知,进而在感知的基础上再通过朗读把古诗这独特的“韵”味读出来,通过师生接读,男女生合读等形式反复强化巩固,明显感受到学生对“韵”的感觉的提升,这是从学生朗读中朗朗上口的契合度流露出来的。诗的节奏感某种程度上是从朗读停顿开始的,《山行》一诗是鲜明的“223”式,但这不是强加给学生的,是学生在一遍一遍朗读中,凭借学生已有的语言感知经验,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一次一次的比较中感知出的,这表明学生已经“读”进去了。

古诗的韵律美是在学生感知古诗文体独特魅力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而这一切又是在学生“读”进去的过程中完成的,水到渠成。

2.读进文字,感受文字美

让学生感受古诗独特魅力——感知古诗文字美。中华文字魅力尤其在古代诗词歌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象形、会意自然不必多说,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更是随处可见……最为精彩的是古人的“斟字酌句”在古诗词中堪称一绝,彰显出中华文化之厚重和精辟。这必须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去感知,去感悟,去积淀。教学古诗不放过字与词,绝非是在教学中就字解字,就词说词,必须摒弃“说字义”“解词义”的生硬做法,尤其是小学,我们主张感知与感悟。

教学《山行》时,我抓住两个字——“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和“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前者是诗人杜牧“遣词用字”的经典;后者是中华汉字“内涵丰富”的经典。教学中我并没有生搬硬套地就字解字,而是巧妙地将对这两字的理解融化在学生对诗人杜牧所描绘的景物的想象中,融合在学生对诗人杜牧所抒发的情感感悟中,可谓不漏声色,水到渠成。“生”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个人认为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或者说是没办法说得清的,用具体的语言是很难概括的,对此字的理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我采用了让学生想象“白云”的样子和动态来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感悟杜牧用字的精准。学生或说“山中烟雾缭绕”;或说“山间云雾飘荡”;或说“山间炊烟四起”;或说“山在云中若隐若现”……多美的想象,多美的描述,我虽然没有单独讲解“生”的含义,学生虽然没有具体说出“生”的意思,但有谁能否定学生没有感悟“生”的内涵?

古诗的文字美是学生在“读”进去的过程中渐行渐悟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而感觉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唯一的,唯有感受“文字美”是唯一的。

选择“文体”和“文字”作为切入点谈古诗教学认识——“读进去”,仅是谈及“皮毛”而已,“窥一点而见一般”,以上所谈“文体”和“文字”点滴足以开发其更丰富之处。“读进去”无论是从内涵上,还是外延上还远不止这些,诸如“读”进诗的题目;“读进”诗的背景……无论就其哪一点,只要让学生“读”进去,便会使学生在古诗的字里行间“踏作花泥透脚香”!

二、读出来:“豪华落尽见真淳”

所谓“读”出来,就是通过一遍遍对古诗朗读,充分咀嚼古诗,但不拘泥于古诗;充分挖掘古诗,但不局限于古诗,从诗内读到诗外,“跳出”古诗读古诗,全方位地展现古诗魅力。

1.读出诗境,感受空间美

让学生感受古诗独特魅力——感知古诗空间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正所谓“诗中有画”。文字精炼是古诗精华之处,古诗内涵丰富,意境悠远,情感充沛……浓缩于文字之中,弥散在文字之外。一句话,古诗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体悟空间,这也正是古诗独具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有限文字的基础上,展开丰富想象,也就成为学生走进古诗境界,走进诗人内心世界的必经之路,而这必须依托于朗读来完成。所谓“读出去”也就是从诗中读到诗外,让学生读出一片广阔的空间。

《山行》一诗,诗人杜牧用极为简洁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让我们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诗人杜牧对秋天的赞歌。这些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感受到,感悟到?实践证明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杜牧所描绘的具体景物进行想象是不错的策略。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读,让山林美景在朗读中浮现于学生脑海中,让山林美景在想象中呈现于学生眼前,一幅,两幅,三幅……在学生心间建构,成型,最终完成一幅整体的秋色山林图,正所谓读出诗中之画,读出诗外之音。“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来朗读杜牧这首山行,老师每读到一处景物,看看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老师一遍一遍地读,学生一次一次地浮想……“我仿佛看到了山间枫林一片火红,像天边燃烧的晚霞,林间枫叶飘落,似蝴蝶飞舞……”我们千万不可低估学生的想象力。“我隐隐约约看到了那山间的几户人家,烟囱里炊烟袅袅,弥散开去,让我们分不清哪里是云,哪里是烟……”与其说这是想象的结果,不如说这是朗读的结果,是学生从诗中描绘景物读出诗外气象万千的结果。

古诗的空间美是最具魅力的,诗中文字是极其有限的,但文字外给人们留下的遐想空间是无限的。“读”出来,就是要让学生依据诗内文字读出诗外的无限诗境与意境,而这中间重要途径是想象,所以抓住古诗中的关键生发点,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享受到的是古诗的无限魅力。

2.读出诗韵,感受人情美

让学生感受古诗独特魅力——感知古诗情愫美。《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永言。”纵观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无不是或咏物言志,或抒情达意的。浓缩的皆为精华,尤以古诗为绝。教学古诗最难能可贵之处,也就在于让学生去探究,感悟其中蕴含的诗人寄托于古诗字里行间那历久弥香的浓情烈意。所谓难,难在历代诗人在借助文字表情达意时很少是直抒胸臆的,讲究的是不漏声色,滴水无痕,这也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所谓贵,贵在教学中教者能帮助学生在朗读古诗的同时,挖掘出诗人情感集聚的眼点,从而点燃学生情感的欲望,让诗人所寄情感在学生内心升腾跌宕,并通过朗读宣泄出来。

古诗《山行》其实是一首秋色的赞歌,诗人杜牧没有像传统文人那样对待秋天的到来,要么“悲寂寥”;要么“花溅泪”……而是独辟蹊径,选择“枫林”“霜叶”这深秋最具特色之景,作为自己对深秋山林之美的赞颂之情和自己内心豪爽向上情感之托物。教学时,我抓住学生已有生活经历,以“同学们,你们平时看到的秋天是一番什么景象?”为问题组织学生畅所欲言。因为问题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故而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印象中的秋天是一片枯黄!……”“我对秋天的印象是落叶飘飘……”甚至有学生说出了“我觉得秋天是光秃秃的,一片凄凉……”在充分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是呀,我们眼中秋天的颜色是黄色为基调的,让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凄凉!”紧接着话锋一转——“那么诗人杜牧眼前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继续组织学生朗读古诗,读进古诗,寻找答案。刚才老师归纳中的“黄色”是很重要的,它使得学生很快找到了诗中的关键词“红于”。这是一个“点”,除了它的意思之外,也是诗人杜牧情感的注入点,突破了这一“点”,诗人情感便彻彻底底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了——“这霜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啊!”“诗人杜牧眼前的虽是秋天,但因为这枫林这么火红,比春天还要有生机啊!”“看着眼前的满山红叶,诗人陶醉了,虽然天色已晚,也都不想回家了!”……“同学们,诗人这种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是凝聚在这诗句中的,让我们通过朗读把它读出来吧!”不用多问,下面完全成了学生竞相表现的时光,伴随着音乐的声响,学生把自己能感悟到,能体会到的都一股脑地通过朗读这一“单纯”“专一”的渠道表达出来了,摇头晃脑的有,绘声绘色的有……课堂也随之进入高潮。

诗的情愫之美堪称一绝,离开了它诗也就失去了光彩。“读”出来就是在教学中不能就字论字,就句谈句,使教学成为机械的“剥豆式”,而是要让学生在读进去之后再读出来,捕捉这从字句中散发出来的情愫,而使教学成为一种绵柔的“蒸煮式”。

“读”出来,不仅仅是一种“跳出”诗外,感受“弦外之音”的意思,还有将古诗的形式美,韵律美,内涵美等通过朗读展现出来的意思,课堂教学中这两层意思是相互交织而又相互促进的。“读出来”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较高境界,是一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读”进去和“读”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没有,也不可能有明显界限的,“读”进去了,也可以说就“读”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辩证的统一,和谐而共生。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读”是古诗教学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在古诗中产生“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感受。

(潘湘云,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心小学,225231)

责任编辑:颜莹

猜你喜欢
杜牧魅力古诗
杜牧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拟古诗”之我见
《东方欲晓》的魅力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山行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