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平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条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拓展习作平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组织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竞赛或征文活动,把学生的作文投寄出去,对学生写作也是一种鼓励,如果获奖了,对学生的鼓励将更大。去年,全国小学生“中国梦·我的梦”主题作文大赛中,我班有12位同学获奖,在同学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们的写作劲头,今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到这次活动中。
(2)展示习作成果。创设各种展示机会,不但会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而且还能帮助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学习园地”“习作展览栏”展览学生的作文,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的“红领巾广播”“橱窗”等,将学生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的作文,或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的作文进行展览,激励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来。每学期汇编一本优秀作文选,记载学生作文方面取得的成果。
二、加强阅读训练,通过阅读促进写作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大要素之一,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一定要把好小学生阅读这一关。不少同学由于平时没有很好进行“读”的训练,“读”的能力非常差,尤其一些农村学生,长期受当地方言的影响,规范的普通话还说得很吃力。读一段课文都结结巴巴,不是添字、漏字,就是读错字,或停顿不恰当。像如此的阅读水平,根本谈不上读懂、读透,更谈不上说到书的海洋里去“博览”,去“破万卷”。读东西少,知识积累必然就少,没有写作积累,怎能写出好作文来?所以,这类学生的作文,往往不是东拉西扯,就是不知所云,这些都是没有过好阅读关的结果。
阅读,是一种能力,主要靠教师来培养。一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本身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在小学生面前做朗读示范教学,通过教师清楚的口语、丰富的感情、较为正确的朗读方法,来给学生作表率,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使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能。这样,学生根据内容的需要,能够正确把握朗读时的节奏、停顿及速度,达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委婉动听与抑扬顿挫并存,保证一定的阅读质量。二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腾出时间来让学生读。有些语文教师总是放心不下,上起课来总是满堂灌,认为让学生阅读是浪费时间,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读书、读书,就是要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况且文字的东西,许多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没有通过读,教师讲得再多也没用。因此,要重视学生课堂朗读指导,采用多种阅读方法训练学生,如用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同时培养他们的默读习惯,开展朗读比赛等,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方法,养成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真正获得阅读写作最根本的基础。
三、培养写作习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和动作的特殊倾向。常言道:“多读心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习惯一旦养成,写作一旦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并能持之以恒,熟能生巧,便形成多写、会写、爱写的良性循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实践、学会写作,在活动中得到了体验,进行了探究,培养了能力,感悟了生活。然而感悟具有即时性,即受此时此地此景此事以及当时心态的影响,如果改变了其中一个因素,感悟就不同了。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迅速抓住新感悟产生的瞬间,进行必要的构思,并清晰地记录,留下来为以后的作文服务。日记和随笔就是这种记录的好形式。学生写日记和随笔,不仅可以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记下来,为作文积累生活素材,同时,写日记和随笔还可以在对生活材料的加工之中锤炼自己的思想,练习遣词造句的基本功,真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我的课余生活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就要求学生每一天都要记录下自己的课余活动,写在日记里。为了鼓励学生勤于动笔,我把在活动中的日记也纳入作文的评分范畴,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每天都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班上念一两篇日记,而且适当降低要求,只要有一个句子或是一个词用得恰到好处,我都会拿来当众表扬。这样,会使学生用日记记录的热情经久不衰,而且一直持续到活动结束还意犹未尽。以后,只要是我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学生都乐意写,因为这些事都是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过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地养成了乐于动笔、勤于作文的习惯。
(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平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