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29 00:44乔海宁
农民致富之友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家庭养老社区养老

乔海宁

[摘 要] 农村的稳定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稳定,而养老问题与农村秩序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问题日益引人关注,而农村养老问题尤为凸显,已成为一个热点社会问题。

[关键词] 家庭养老 社区养老 社会化养老

[中图分类号] F323.8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04-01

一、农村养老模式

养老内容包括经济供养、日常生活照料(主要指身体照料)和精神安慰三个基本方面。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家庭养老:是指老人生活在家庭中,由家庭成员为其提供衣食住行等生活服务。

2.自我养老:是指老人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生活上不依靠子女照料,主要依靠自己或者老伴来照顾自己的养老方式。

3.机构养老:是指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自助的方式,将老人集中在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服务的机构中养老。

4.社区养老:是指以社区为载体,以农村社区基层组织为主导,发挥政府、社区、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充分动员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个人自愿为老年人的安老、养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老年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继续留在家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和亲人们、熟悉的邻居朋友们一起安度晚年。从中不难看出,社区养老实际上是家庭养老的一种传承和改进,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动用社会的力量向家庭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二、农村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

1.单一家庭养老模式存在欠缺

现在农村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但一些问题严重威胁家庭养老模式。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人的供养直接受子女的经济收入的影响,缺乏稳定性并且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二是计划生育引起的人口结构变化,造成子女养老的经济负担过重;三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养老无可依赖。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达5000万人;四是年轻人外出打工造成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不足,老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大打折扣;五是农村传统居住方式的改变造成的代际分离使得许多农村年轻人没有赡养父母的孝心孝道,还有年轻夫妇“重幼轻老”的现象,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减弱。

2.基本养老保障水平较低

新农保于2009年启动试点,参保人数从2010年初的3326万人增加到2012年底的4.6亿人,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但保障水平还偏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养老金替代率比较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而新农保中每年660元的个人基础养老金补贴占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仅为7.42%,远远低于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础养老保险不低于20%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二是个人缴费意愿不高且存在逆向选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居民存在短视,不过多考虑未来生活的状况,只要缴够年限,老年有养老金拿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新农保中缴费档次及补贴制度的局限性。三是个人账户的保值增值问题。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新农保基金收入1069.68亿元,基金支出为587.69亿元,基金累计结余1199.18亿元。由于农村养老保险以县为覆盖范围,基金大多集中在县级保障部门,其保值增值受到人才、信息、投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此外,个人账户也将带来一定的行政管理成本、银行账户管理成本等,而且小帐户的负担更重。四是政府财政支持压力。根据精算,我国农村居民60岁时平均余命为20.62年,72岁时平均余命为11.86年。新农保制度规定,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为139,也就是说,政府必须承担近12年的养老金支付。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将构成较大的隐形财政压力,威胁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3.病有所医较难实现

虽然2003年以来,国家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但由于新农合“广覆盖,低水平”,面临筹资效率低水平,宣传效率低水平,农村初级医疗服务低水平,费用报销难等问题;再加上农村老年人劳动能力下降、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医疗费用往往只能由家庭承担;个别患有重病的老人只能根据自己的财力和儿女们的经济收入量力而行,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小病拖、大病扛”,有病不去看的现象非常普遍。即使老人有能力支付医药费用,往往也会因为农村医药资源短缺导致就医费用相对高昂,而使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进而陷入疾病和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1.在全社会开展道德教育

市场经济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尊老、养老观念,青年人孝敬、赡养老人的观念不断淡化,甚至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政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树立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的观念。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志愿者服务、居民互助等道德建设活动,并对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行为以法律手段做出严惩,形成全社会爱老敬老的良好氛围。

2.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

目前,家庭养老较其它养老模式优势非常明显。一是在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功能方面家庭养老具有无可替代性;二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比较易于接受并且具有超稳定性;三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孝”文化在我国仍然根深蒂固;四是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提倡和谐家庭的构建等社会环境以及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发挥家庭养老作用,解决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最关键的是要使这些老人得到必要的物质保障,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乡镇和村集体经济。

3.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一是加强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引导农民投保的积极性。二是政府加大投入,扶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适当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和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确立养老金水平的调整机制,使之与GDP增幅、物价水平或收入水平等指标联动,促进新农保制度的可持续性。三是应建立专门的农保基金运营管理机构,探索农保基金市场化的投资管理模式,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四是拓宽筹资渠道,吸引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农村养老保险。

4.加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当前中国农民养老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养老保险,而是医疗保险。因此,如果要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就必须真正解决农民的医疗保险尤其是重大疾病保險,政府可以通过适当加大大病统筹的比例,提高专门针对大病的统筹补贴等方法,逐步降低重大疾病的起报点,加大重大疾病的报销比例,让老年农民能看得起病,真正有一个幸福健康的晚年。

5.发展农村社区形成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可采用全托管和半托管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二是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多样化的社区养老;三是引导和发挥农村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同时强化对这类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四是建立老年自治组织,采取老人互助等方式,充分挖掘社区内的养老资源。五是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及时了解老人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实现有需求能及时作出回应。

6.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

一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发展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疗养院和老年活动中心,加大村庄(社区)养老院建设力度,建立普惠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二是通过税收、土地、融资、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社会、民间和慈善资本进入农村养老服务领域,推进农村养老社会化、产业化。三是政府要强化养老行业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养老机构的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四是有关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一支尊老敬老、爱岗敬业、训练有素的专业养老服务队伍,做到持证上岗。

猜你喜欢
家庭养老社区养老
浅谈“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英国社区养老照顾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家庭养老视域的我国城镇女性劳动力供给研究
社区养老模式下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析
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定位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第一代农民工返乡养老模式研究
新媒体下社区体育养老新模式探析
家庭养老财务转移代际回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