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55-02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初读感知有“份量”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时,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准读通。还可以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以便读后查字典解决。对一些不理解的词,还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反复读的方法解决。这时,学生对课文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去理清课文的脉络,学生自然会感到不再无从下手。“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充裕的阅读时间。如果在学生还不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如我在教学四年级阅读课文《魅力》一文时,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杰克逊大叔为什么认为哈默将来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富翁?”“哈默又是怎赢得别人的尊重的?”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
二、精读领悟重“点拨”
初读扫除了障碍后,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把课文读熟读细,如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同桌轮流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在读的过程中画出重点的,不易理解的句段。对于那些已经理解的也可以做上記号,以便和同桌或小组交流。对于那些不理解的,可以读出来和小组的同学合作交流解决。在合作交流后,如果还有不懂的句或段,还可读出来请全班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从而达到了明白句子意思。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诵读表达传“真情”
真正的阅读,是会在读中受到自然美的熏陶的,会在读中想象出如诗如画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四、要重视“读”的指导
阅读教学中,教师在重视读的训练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读的指导。读,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读的水平,加强读书技巧的训练。
1.要指导学生读到位
在朗读指导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规律性的朗读技巧,比如,朗读三个以上并列的词语、句子时,语调要有高低、轻重的抑扬顿挫的变化。
2.要提高学生读的质量
让学生读要有明晰的要求,要有层次的逐步提高。一是重视感知性地读。初读时,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并要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二是重视理解性地读。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把课文重点段落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三是重视品味性地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分角色读或表演读,把课文内在的情感读出来。
3.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是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二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适当进行圈点勾画,以把握阅读内容的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读法,并逐步学会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读”享其乐,给他们充分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