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超英
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初中数学组比赛项目是,根据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次函数的应用”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份“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九中学李峰、张绪河、赵平丽组成的团队(以下简称“团队A”)和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八中学封桂玲、边新华、朱春苗组成的团队(以下简称“团队B”)获一等奖。
2013年,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做了一些调整。原来要求参赛教师提交一份类似于教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改为让教师设计一份帮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学习任务单。这种调整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由支持“教”向支持“学”的转变。从两个获奖团队所设计的“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来看,学习要求明确,学习任务清晰,方法指导到位,技术助学得当,使得学习任务单能成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
学习要求清晰。“一次函数的应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的学习内容。根据课程实施的要求,“一次函数的应用”一课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部分)是,理解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建立一次函数的数字模型,并以此解决实际问题。在两个团队所设计的作品中,要求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实现的“达成目标”清晰,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毫无疑问,这将对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起着导向和评价作用。
学习任务明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起着教师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作用。明确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展开。团队A的设计作品,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布置了“知识回顾,温故知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合作交流,巩固新知”、“激活思维,深化提高”、“提炼升华,回顾反思”和“课堂内外,分层提高”等六个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而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问题。在团队B的设计中,针对学习目标、设计四个明确的学习任务。显然,学生根据这样的学习任务单,是能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的。
方法指导到位。学习任务单不同于学生作业单,它除了有学习任务外,还有方法指导的内容。正是因为有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便能根据教师提供的“路线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团队A的设计,在明确提出学习方法建议的基础上,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学习。在团队B的设计作品,通过“温馨提示”、“想一想”和“反思”等学习方法的指导,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有机地渗透在学习任务中。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做法。
技术助学得当。信息技术的应用,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更加有效。两个团队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所用方法得当。例如,团队A的设计,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脉络;让学生使用FTP学习平台和班级博客,开展合作学习和反馈学习结果。团队B通过制作“微课程”,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开展混合学习。
学习任务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它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认知要求”和获得如何学习的“方法指导”。学习任务单中的“认知要求”是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体现出来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不仅体现了“认知要求”的达成,而且也反映了“过程与方法”的合理性。
学习任务单与“教案”、“学案”是不一样的,其结构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一般来讲,主体部分一般是循序渐进的“问题串”,辅助内容是“方法指导”或“技术助学”。学习任务单中的“问题串”,相当于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个“路标”,如何到达这个位置,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实现。作为辅助内容的“方法指导”不需要过分具体,能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就行。团队A的设计作品,教案的痕迹过重,一些原本属于“教案”的元素也列入学习任务单,会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抓不住重点。团队B的设计作品,对于“方法指导”过于具体,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两个团队在设计学习任务单时,都是根据“达成目标”来设计学习任务的,具体的“学习任务”与“达成目标”形成对应关系。当然,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是,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是基于已经掌握的内容开始的。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应该是从“达成目标”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去寻找“达成目标”的条件,再根据这些学习条件具体设计一个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建议大家用学习条件分析的方式进行设计。学习条件分析是一种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条件的分析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的一些著作里有这方面的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