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义华
摘 要 美国著名作家霍桑以其对人类心灵隐密世界的探索而被称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大师。本文通过分析霍桑短篇代表作《教长的黑面纱》中象征技巧的运用,探讨作家是如何运用象征来揭示主题的。
关键词 象征 教长的黑面纱 霍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Symbolism in "Minister's Black Veil"
SUN Yihua
(College of Comprehensive Foundation Studie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Abstract The famous American writer Nathaniel Hawthorne in its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mind which is called the hidden world master of psychological realism nove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awthorne short masterpiece "Imam Black Veil" in the use of symbolic techniques to explore how the writer is a symbol to reveal the subject.
Key words symbol; Minister's Black Veil; Hawthorne
《教长的黑面纱》是霍桑创作于写作生涯早期的一篇寓言性短篇小说。与霍桑的《红字》等许多著名小说不同的是,这部作品在发表之初并没受到太多的关注。它的魅力是隨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的。
小说的故事很简单。年轻有为、受人尊敬的胡珀牧师一天早晨突然在脸上戴起一块黑面纱,这引起了他的教众的猜疑、恐惧,在人群中引起强烈的震动。可是任凭别人怎样议论、甚至他的未婚妻的当面劝说,都不能使他将黑面纱除去。就这样这块黑面纱伴随他走过孤独、凄凉的一生。
故事中的“黑面纱”有其真实典故。霍桑在前言中注明 “新英格兰缅因州约克县有位约瑟夫·穆迪牧师,约摸八十年前去世。他与这里所讲的胡珀牧师有相同的怪癖,引人注目。不过,他的面纱含义不同。年轻时,他因失手杀死一位好友,于是从那天直到死,都戴着面纱,不让人看到他的面孔。”由此可见,“黑面纱”象征意义之一是罪恶,犯了错误或有过失的人戴上它等于将自己的罪恶昭示于人从而将自己与普通人隔绝开来。
故事中对胡珀牧师的“罪恶”也有所暗示。胡珀戴上黑面纱之日正是村里为一位少女举行丧事的日子。在葬礼上,牧师“弯腰时,面纱从额头直垂下来,要是姑娘不曾永远合上了双眼,就能看到他的面孔。莫不是牧师害怕她的目光,这才赶紧把面纱往后一拉?”这段描写极具象征意义,胡珀牧师拉面纱很显然是害怕与少女面对,这似乎在暗示牧师与少女之间关系非同寻常甚至少女之死与他有关。接着又通过送葬人的口将这种暗示进一步加深,“俺好像觉得,方才牧师跟这姑娘的魂儿手拉手,一块儿走呐。”这说明在当地教众心中,黑面纱已经与罪恶、恐怖联系起来。胡珀牧师佩带黑面纱的行为象征性地表现出他为自己犯下的难以明言又无可饶恕的罪过所进行的忏悔。
接下来霍桑通过“黑面纱”在形形色色的教众身上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将它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作礼拜时不止一位胆小敏感的妇女因为害怕他而提前离开教堂;他戴着黑面纱去主持婚礼,结果给本应美好欢乐的气氛笼罩上一层凶兆;教民们选出代表去与他进行谈判,想劝他摘掉黑面纱,结果见面后却无人敢提起此事。这些人的反应表明黑面纱在他们心底引起了巨大的恐惧,使他们观照到自己心灵深处隐秘的罪恶——那些人类天性中的贪婪、自私、虚伪、残忍等一切“恶”的方面。正像胡珀牧师所说的“你们为什么单单见了我就怕得发抖?你们彼此也该互相发抖呢!……一块纱有什么好怕的?等到有一天,朋友之间,爱人之间坦诚相见,等人们不再妄想逃开造物主的目光,令人恶心地掩藏自己的罪孽,到那时再把我看成怪物吧。因为我活时戴着它,死也不离开它”。“我看着你们,瞧哇!你们个个脸上都有一块黑面纱”。
至此,“黑面纱”的象征意义已经外延为人类灵魂深处的罪恶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霍桑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隐藏着的“恶”。就如小说《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故事所讲的一样:派恩奇家族的先辈为了强占毛尔家的土地,打着惩处巫师的名义将毛尔活活烧死,结果使得住在他新盖起来的房子中的后人恶运不断。而这种对于个人内心罪恶的关注正反映了加尔文教的“原罪”、“内在的堕落”等观念对霍桑的巨大影响。
霍桑本人出身于一个正统的信仰加尔文教派的清教移民世家。其先祖中有担任地方行政长官、法官等显贵职务之人,其中一位正是1692年发生在马萨诸塞州海湾殖民地的“塞勒姆妪巫案”的三位主审法官之一。在死于这起冤案的20几人中,有一位妇女在临刑前对霍桑家族许下诅咒。巧合的是霍桑家族果然就此衰败下来,霍桑的父亲是个船长,并且在霍桑四岁时就去世了。母亲无奈之下带着霍桑和他妹妹回到娘家过起了仰人鼻息的生活。这种心酸的生活和祖辈的风光尊贵自是无可比拟。于是霍桑深信是祖辈的罪恶遗传给了后辈,也就是说他出生时就继承着祖先的罪恶,才使他生活如此落魄。他在后来写的许多小说,如《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对此从不同层面进行了反映。
在《教长的黑面纱》中,霍桑将探讨的重点放在罪恶引起的心灵恐惧以及赎罪的适当方式上。如上所述,“黑面纱”象征着人心底隐藏着的罪恶,胡珀牧师带着它本来是想提醒人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罪恶,人应该多观照自己的灵魂,从而及时将自己内心的阴暗和罪恶清除掉,只有这种才能实现自我救赎,整个人类社会也才有希望。可是他的这番苦心却难以被他人领会和接受。就是他本人,当他偶然从镜子中照见带着黑面纱的自己时,也顿觉恐惧、阴暗,从此避免照镜子,这说明他自己内心深处也潜藏着难于言表的暗影。
胡珀牧师从不将自己的心事向别人吐露。在未婚妻伊丽莎白去劝他摘掉面纱时,他在坚决拒绝的同时,对戴上面纱的原因也绝不明示,任凭伊丽莎白怎么劝说、引导他也无济于事。甚至伊丽莎白让他把面纱掀起一角让她看他一次也被拒绝,正是这一绝决的举动导致了俩人最终的分道扬镳。此时,“黑面纱”又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隔膜。胡珀牧师生活在一种精神隔绝之中。除了一些正事宗教场合之外,没有人愿意亲近他,没有人想去细心体会他的苦衷和劝喻世人的苦心。
小说的结局设计更是耐人寻味。当胡珀牧师走过凄凉的一生,终于迎来了走进另一个世界的时刻——一个他认为可以摘下那块黑面纱的时刻,却没人能懂得他的意思。他说自己“就等着揭开面纱了”,指的是他以极大的毅力和决心在整个有生之年戴着黑面纱以警示世人,这样他今生的罪恶已赎清,德业已完成,有资格坦然地在死后面对上帝。可是周围的人却完全不能领会他的用意,他们在胡珀牧师生前试图取下黑面纱,遭到牧师的强烈反对后,在牧师死后让黑面纱随他入葬。这一安排象征了胡珀牧师的良苦用心全部付之东流,他一生自我惩罚式的苦行僧生活对世人丝毫没有起到任何震慑和教导的作用。没有人敢在他死后揭下他的黑面纱也就象征着没有人敢于揭下蒙在自己心灵上的面纱,敢于直面自己内心隐藏着的罪恶,更不用说像胡珀牧师一样将自己的过失坦白示人。由是观之,霍桑对人类天性的看法相当悲观。
在霍桑看来,要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罪恶,首先每个人要涤清自己内心的罪恶,“内在世界一旦净化,外在世界激荡着的许多罪恶都会自行消失”。同时,要对自己,更要对他人坦白,学会宽容、理解、接纳,只有这样,个人的道德修养才会越来越高,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才能不断向善,人类社会才有幸福的希望。在《教长的黑面纱》中,霍桑通过对象征技巧的出色运用,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他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委婉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 张勤,唐艳芳.纳撒尼尔·霍桑作品导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 金莉,秦亚青.美国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许钫.霍桑短篇小说思想艺术散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