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认同问题

2014-04-29 02:11:05孙晓琳
科教导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社会认同意识形态安全全球化

孙晓琳

摘 要 如何增进社会成员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问题。破解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加强主导意识形态理论建设、优化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路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关键词 全球化 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Recognition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Issues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SUN Xiaol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Abstract How do promote the recognition of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to the dominant ideology is the key security issue the ideolog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Solve this problem, the key is to strengthen the dominant ideology theory, and optimize the dominant ideology of the propagation path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ideological security; social identity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意义。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逐渐深化,全球化作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与趋势,从器物到制度再到精神层面,都深刻的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社会的生存方式、人民的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及其强大的影响力也波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基于此,充分认识这种复杂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尖锐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总体来看,学界对此已有深入探讨,但其研究成果大多采取自上而下的视角进行研究,防御性研究较为充分。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在自下而上视角的关照下,探讨社会认同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环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其成因并探寻解决路径。

1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在全球一体的生存平台上,处于后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倚仗其经济、科技的强大实力,在规则制定、议程设置等问题上构成了对众多现代化后发国家的优势与强权。然而,随着中国等后发现代国家的兴起,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全球化发展呈现出“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向非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由西方对东方的单向扩张转为东西方的互动”、“由经济层面向文化、政治层面整体推进”的新特点。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涉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重要方面,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质就在于维护社会政治指导思想、社会政治信仰和道德秩序以及国家民族精神的安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为我们融入世界发展格局,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以充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结构,传播塑造‘中国声音、‘中国形象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机遇”,但全球化不仅呈现为一种客观的历史进程,更是一种主观意识参与的人为过程,其本身就蕴育了强烈的意识形态性。正如同德国前外长克劳德·金克尔所说:“‘全球化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对共同价值观取得一致的机会”。在这一视角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意识形态领域多样化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矛盾。经济活动从来都不是孤立进行的,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都随着经济贸易的过程、产品向他国进行传播与渗透。随着全球化大门的开启,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西方社会思潮不断涌入,这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是长期的、严峻的。二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遭到质疑与西方宗教信仰渗透的碰撞。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话和竞争中,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遭到质疑。与此同时,西方国家通过传播宗教教育、挑动教派对立等方式进行宗教渗透,严重扰乱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政治信仰。三是旧的道德秩序逐渐瓦解与新的道德秩序尚未建立之间的空缺。彰显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旧道德秩序在个人利益日益凸显的全球化时代逐渐瓦解,而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又使得新的道德秩序很难在传统道德废墟之上迅速建立起来,这种空缺使我国道德秩序的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四是保持民族精神活力与西方价值观不断冲击的矛盾。我国在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民族精神长久以来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然而在西方“自由”、“民主”等价值观猛烈的冲击下,如何保持民族精神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就构成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

破解這些问题固然需要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效性与时效性、完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建设,但是也应看到,全球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个由国家主导的治理过程,更是一个由群众普遍参与的建设过程,离开群众参与,单靠国家治理,意识形态安全就可能成为停留在文件政策话语之中的单纯设计,而无法转变为群众普遍自觉的实践活动。因此,只有将国家主导意识形态转化为社会民众的广泛共识,增强主导意识形态凝聚力、包容力和感召力,才能真正扎牢强大的群众防线。

2 全球化背景下主导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

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缺弱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认同面临的重要挑战,更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现实课题,究其成因,主要是由内外两个因素所导致。

从外部环境来看,全球化带来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选择取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优势,在推进资本扩张的同时,以信息为载体,进行政治排挤、文化渗透,宣传资本主义的制度、价值观,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严重影响。企图使非资本主义国家在消费西方产品的同时,逐渐认同并接受他们的价值观,从而达到“西化”、“分化”的目的,这种资本主义文化与价值观的宣扬,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从内部建设来看,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在自身建设上存在薄弱环节。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在自身建设进行了内容与话语创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和国情要求的话语表达了对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塑造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但在主导意识形态的建设和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导致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始滋生。一部分人宣扬所谓的“民主”、“平等”、“自由”,其实质是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理论更新速度过快致使现有研究流于表面,难以深刻探寻其理论依据和实践旨归。三是在传播过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较为传统,且过于理性化。而主导意识形态的现有传播普遍属于官方话语体系,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为社会成员所接受,也就难以将其内化为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

3 增进我国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有效途径

面对全球化、市场化所带来的价值理念、文化样式的多元化,以及个体生存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如何实现作为我国主导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民众心理在核心价值的层面上形成完美对接,如何推进作为一种诞生在西方历史文化序列中的异质性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悠久传统文化良好结合并有效发展,是我们必须慎重处理的重要问题。

加强主导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巩固社会认同的根本前提。主导意识形态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就必须根据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推进理论建设,理论的彻底性与合理性是增进社会认同的根本前提。一是深化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为主导意识形态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主导意识形态理论建设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如果社会成员感到或认为被宣传的意识形态不具有贯通一致性或不能被贯通地加以解释时,就不会认同、接受这种所以意识形态”。因此进行理论创新时,首要任务在于继承并深化现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否则,即使理论再创新也无法增强其吸引力与凝聚力。二是在理论建设过程中突出包容性。尽管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阶级属性,但作为先进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主导意识形态应具有较大程度的包容性,既能包容合理的思想价值理念,又能够包容优秀的传统文化基础,并充分尊重和保护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非主导意识形态。

优化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路径,完善社会认同的保障机制。首先,在传播范围上,将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统一起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际传播效果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国内传播,因此,要解决社会认同缺失的问题不仅要着眼于国内,更要着眼于国际。一方面,实施积极的外交战略,利用公共外交和信息传播,树立“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同各种思潮争论的过程中也将日益完善,换言之,全球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动走向世界文化舞台,与当代各种思潮展开平等对话并论证自己提供了机会。其次,在传播方式上,将理性传播与感性传播结合起来。费孝通在研究中国社会特质时曾经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习惯圈子思维、注重文化传承和象征模仿的礼俗社会,是一个不重视借助文字阅读满足生活需要而依赖面对面交往的熟人社会”。而事实上主导意识形态高度理论化、系统化的特征使其在传播中往往过于理性,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却仍处于尚未上升到理论化和系统化层面的感性认识活动阶段,这就使得“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定的距离,无法形成完美对接。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在话语、形式上实现主导意识形态的感性化,运用社会成员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感性话语和更为生动活泼的形象展现出来,以便广大社会成员产生学习自觉,从而充分认知并认同主导意识形态。最后,在传播阵地上,将传统阵地与新型阵地协调起来。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又要积极开发新型阵地,重视隐性宣传,使主导意识形态渗入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中,使社会成员在充分享用现代精神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夯实社会认同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曾指出,“人民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任何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只有同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融为一体,切实以维护社会成员的现实利益为基本出发點,才能赢得社会成员的信赖与认同。要想增进社会认同,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保障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与自身的完善发展和幸福生活追求紧密结合起来。为此要大力改善民生,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实施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平衡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着力解决社会腐败问题等,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从而巩固社会成员对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物质基础。

猜你喜欢
社会认同意识形态安全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构论析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19:36:43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4:35:41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武术研究(2016年7期)2016-12-15 09:25:23
《彩虹艳尽半边天》对黑人女性的社会认同
电影文学(2016年19期)2016-12-07 20:08:55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3期)2016-10-31 11:08:00
大数据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探析
商(2016年22期)2016-07-08 13: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