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惠觉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把这些结合到教学过程,已经成为当代数学教学者的共识。数学教学必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教师可以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纳入自己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感知数学的重要作用。也就是数学学习的生活性,要让数学学习体现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充分利用数学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并把它们整合到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组织开展和学生生活有关的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感知数学的魅力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中学好数学,并能用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实践应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数学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做一位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有心人,要善于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化抽象呆板为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投入并主动探索新知。不同年龄的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经验都不相同,教师要根据教材、学生,创设逼真、科学的情境,努力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的魅力,并用数学知识解决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室这一熟悉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通过比较解决数学问题,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生活实践找出身边的数学,可以让教材的抽象变成具体化,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二、感知生活数学,探究生活问题
经过几轮的教材改革,现在的数学更加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观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把教材中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数学问题生活化。例如在教学利用乘法口诀学习除法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除法的学习,如果只是按教材进行枯燥的讲解,学生会学得乏味。所以,我在教学时充分设计并再现了打乒乓球这一熟悉的场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我适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要把6个小朋友进行分组打乒乓球,可以怎么分组?”“打乒乓球应该两个人分一组。”“那谁能列出算式?”学生很顺利的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列出:“6÷2=”。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来进行计算“6÷2=”。围绕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采用学具分一分的方法计算;有的学生用递减的方法,每次减去2,得到一共减了3次;有的学生想到了3个2是6……接下来通过比较和交流,学生发现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是最简便的。再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一样的从校门口到教学楼,有三条路可以到达,学生通过走一走后自然就发现了中间直达的道路最短,用时最少,从而总结出数学概念——两点间线段最短。学生在这一时间活动中学到的不单单是线段的这一概念,更多的是体验到了数学的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这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学习、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接触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体验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达到数学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化。
三、巧设生活练习,解决生活问题
教师教学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可以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为了使学生感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认识东、西、南、北”后,我与学生一起来到学校操场,让大家面对着南方,我指着东面问全体学生:“谁知道这是什么方向?”同学们一起回答说:“东面。”只有一位学生说:“西面。”于是我问为什么这么认为,他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在学习东、西、南、北的时候有句口诀:前北、后南、左西、右东。”这时,一旁的学生说:“我们面向北面时才用这句口诀。”同时,这名学生还用手指出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这下他才恍然大悟。在这个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去找一找,校园里每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学生们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开展讨论,并运用知识来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样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学以致用,学生的数学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后要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积极创造的喜悦,进而成为合格的人才。
(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