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羽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和生活条件的提高,青少年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不断壮大,他们家住农村,在城市内的学校寄宿。他们中一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城市打工,或者在外地就职,无暇顾及孩子,只能给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接受教育。另一部分孩子的父母虽然在当地务农,但是想让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把孩子从小学就送到寄宿学校。其中还有一部分是父母离异,带孩子一方为了生活方便,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这几类情况的共同特点是父母把教育孩子的义务全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他们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缺少给孩子的关爱。
表面看来这些寄宿学生虽然与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并无两样,但是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却与那些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有着很多不同。而这些不同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进行有效合理地引导,让这群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特殊影响的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发展。
几千年前的孔子虽有三千弟子,却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如今这个观点仍然适用。教育有法,但无定法。面对这些寄宿孩子,我们要研究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才能开展更有效的教育。通过长时间的对比观察、谈话和教学活动,笔者总结出初中年龄阶段住宿生的一些特征。
一、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发展较慢
对比走读学生(每天放学回家)住宿生在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这两方面发展较缓慢。表现在怯懦、乖巧、依赖性强等方面。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不喜欢说出自己的观点,对老师言听计从,学习上不主动,不善于动脑思考。对于初一下学期的孩子,他们脱离了小学的思维模式已经逐渐进入青春期,走读生中大多孩子表现得较为叛逆,但是住宿生的叛逆情绪不明显,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强,无论是生活中的事情还是学习上的事情总是随大流,很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即使别人争论得面红耳赤的问题,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就是旁观者,参与意识差。课堂上很难体现出他们的主体意识,总是老师教一点学一点,自己探究的时候往往一脸茫然,因为他们习惯性地依赖老师,无论在生活上和学习上。
究其原因,住宿制学校的管理都较为严格,这样学生在遵守纪律的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个性。所以长期依赖的服从心理,在青春期时也显现出来,不善于提出不同意见,不善独立思考。在初中这个年龄段,他们表现得比同龄孩子更懂事、听话。
二、性格的稳定性和成熟性差
气质实际上是指人格中最稳定的、在早年就表现出来的、受遗传和生理影响较大而受文化和教养影响较小的那些层面。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性格是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在环境作用下的产物。住宿孩子的气质因素表现得还较为明显,他们性格形成的稳定性和成熟性较同龄孩子较差,显得较情绪化和不成熟。表现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稍有不顺心就立即爆发,又很快恢复正常,不懂得掩饰情绪。在日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因为他们的这一特点所以很难融入那些心理发展较为成熟的孩子中,思维显得简单、幼稚。
人先天带来的气质对人的影响应该逐渐弱化,而适应社会环境发展的性格因素逐渐占主导,但是住宿的孩子接觸社会的机会较少,接触的人群较单一。他们每天较为机械化地生活使他们错失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所以从心理发展方面来考虑,他们较为单纯、执拗、情绪化,解决问题时考虑得不够周全。
三、个性上过于孤僻和自我意识过强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渴望融入集体的,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一个首要的特征是质疑成人的权威性,不喜欢与家长和老师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但是倾向于自己所在的小圈子,愿意和志趣相投的伙伴分享。在住宿生中,常常独来独往的孩子比例很大。他们很少和同学交流,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不差,思维能力也不差,却因为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点被同学排挤,或者是他们自身对一些团体活动缺乏兴趣,渐渐地就疏远于人群之外。宁可静静地坐在教室什么也不做,他们自己也越来越不喜欢和同学一起活动,性格越来越孤僻也略带自卑。 性格孤僻影响孩子的进取心,妨碍他们去适应环境和学习新知识,甚至损害身体健康。调查表明,合群的孩子在知识范围、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性格孤僻、不爱交往的孩子。
住宿生中还有一部分孩子也值得关注,他们自我意识过强,无论是同学间开玩笑还是不小心的碰撞,都会激起他们的反感,有时是强烈的咒骂,而自己影响到其他同学时,却忽略不计。这些孩子虽然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但是在活动中容易与同学发生争吵,他们对自己的感受过于重视,却忽略别人的感受。这些孩子在长期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中,自我意识较强,容易造成孤僻和自我保护意识过强。
以上这些情况在住宿孩子这个群体中普遍存在,这几种类型的孩子都在融入集体活动时有或多或少的障碍,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按照赫尔洛克(H.B.Hurlock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的观点,孩子和同龄人交往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①可以减少孩子的不安感、孤独感、急躁感,使他们处于稳定感和归属感状态。如果强行限制孩子的交往,让他孤独地留在家里,他身在家中,而心也许早已飞向了远方。②可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与父母的矛盾。孩子与父母的激烈争吵,往往就是孩子反对父母的限制而进行的反抗。③和同龄人交往能够使孩子获得社交经验,可以使他们增强走向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宽容和理解能力。④和同龄人交往可以获得求爱行为的经验,掌握择偶的能力。⑤同龄人在交往中可以发展对集体的忠诚。⑥和同龄人交往可以增强孩子对社会的观察力。⑦和同龄人交往也是他们学习知识的好机会,他们可以互相答疑解问,还可以学到很多社会技能。
童年、青少年时期与同龄人交往相处能力的缺失,会给孩子成人后融入社会带来巨大的阻碍。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应只是着眼于学生的学业水平,更要了解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性特征。针对住宿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予重视,并尽早探索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对于住宿生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给他们营造一个更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
(辽宁省瓦房店第七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