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在琴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概念。的确,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了不同程度的原始经验,这些客观存在的经验积累应该成为教师考量学生实际状况、甄别教学策略的起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初要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原始经验,并根据学生积累经验的特质将其不断系统化、逻辑化,有效地与教学新知融合,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一、在经验操作中提升关注效度
操作经验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一种类型,是学生基于数学认知进行外显操作的能力和直觉体验。教师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尤其是新旧知识存在的内在逻辑关联,在激活学生原始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激活记忆,恢复认知,链接全新内容,从而丰富经验积累。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学生已经有了两个相同三角形拼装平行四边形的操作经验。在引导学生复习之后,教师要求将两个相同的梯形拼装成为平行四边形。学生在先导操作经验的引导下,大胆尝试,顺利完成任务。此时,教师顺势进行梯形面积的推导训练,而学生原有的操作经验显然无法完成这样的思维历程,认知上形成了矛盾和冲突,学生则需要借助之前学习过的图形进行置换。学生会根据之前运用过的“以盈补缺”的思想,将梯形转化为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块形的自由组合。
不同的思路凸显出不同的价值思想,学生在思考中分析,在分析中积累,新旧认知的交融碰撞,促成了新旧体验的融合,从而在更新认知体系的基础上促进其不断成长。
二、在经验探究中攻克教学难点
数学层面的探究性经验,常常借助真实有效的活动素材和可感鲜明的活动情境,避免纯粹思维的技术束缚,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验中感受,从而促进数学问题的解决。这种探究将动手实践的操作和思维运转融为一体。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以此入手,就能够有效地从学生的思维深处生发高效的课堂教学。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角的定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将一边与量角器的零度线重合,就可以度量出角度的大小。但生活中的思维定式使得学生常常将角的定点与量角器的“尖头”重合,导致度量的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激活学生原始经验。早在二年级时,学生就已经对角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学生已经学会从钟面上找出角的能力。此时,教师可以复习这一类知识,并将钟面找角与量角器找出中心点进行对比,从而借助原始经验,促发新认知的产生。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学生认知的偏差,为顺利地度量角度的大小奠定了基础。
三、在经验思考中全面把握本质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经历了操作实践和自主探究的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无一例外地都伴随着强烈的学生自主思考。随着问题的解决,学生在思考中也形成了经验积累,这就是数学问题下的思考经验。学生在观察、比照和辨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归纳、类比、验证思维的整合,从而促成学生思考经验的积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有一道题:“汽车上原来有25人,到达一站后上11人,8人下车,还有多少人?”如果仅仅让学生读题解题,实践证明学生的错误率极高。因此,在教学这一题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启发下形成“上车”为加法,“下车”为减法的认知。
问题的解不能允许学生的随心所欲,而要借助生活中的经验认知,客观冷静地进行分析思考,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自主创编,比如“上车11人,下车8人,还剩28人,原来有多少人?”问题的思维动向逆反,但基于生活经验的思考本质却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置换更能在学生思考经验的基础上,促发学生的灵活运用。继而,教师甚至可以将这一问题情境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的电表、水表的计量运算中,借助学生思考经验,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
四、在经验整合中注重学以致用
复合经验,顾名思义,就是基于多种基本数学经验的组合。学生在运用原始经验解决问题时,常常伴随着多种经验特质,思考、操作和探究三维并举的现象并不少见。事实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绝对不是一种类型经验独打天下就能够解决,需要不同类型的经验相互配合,彼此融合,才能促进生活经验的综合运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房屋装修的情境,引导学生拿出最佳的装修方案。这一实践活动,就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数学基本经验。首先,学生需要对装修材料进行购置,学生在调查了父母自己的喜好后,通过对各种价格的对比,选择好性价比最高的材料;然后,通过对房间面积的测量计算,得出装修材料的数量;最后,父母陪同现场购物。整个活动,学生反映强烈:一次活动需要运用多少数学思想和知识啊!
数学经验、知识以及能力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效度。因此,教师在其他类型经验的促发下,更要强化复合经验的学以致用,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打造奠定基础。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