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4-04-29 16:10丁艳红
大观 2014年4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课程

丁艳红

摘要:世界各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普遍提出:要大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要以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作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要以国际化、信息化为背景重新制定改革方略;要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要充分认识教师素质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开始关注人的本体价值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问题,并在教育的价值观、儿童观、教育发展的模式以及德育目标选择上面临严峻的挑战与变革。

关键词: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

我们正处在世纪更替的年代,现代社会的变化正以远远超过了儿童对于变化的适应速度;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着眼于人的本体性发展、注重为未来社会生活培养人。人不再作为生产手段而是作为人本身在个性、潜力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的观点,正在超越任何极为实用的教育观念而成为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

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知识传授的效率较高。中国历来重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统一,注重集中教学,通过统一的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评价办学质量。这种统一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体现。教材与课程标准的统一,能够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基本相同体系与范围的知识传授,由于较为划一的评价标准增加了结果的可比性;目前,不仅毕业会考、初高中升学考试实行全国或省市统考,而且平时学科单元测验也经常组织区域统一命题。集中授课可以提高效率、部分解决众多人口的教育需求与有限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统一标准的考试成绩则可以提供学生用以比较自己学习成绩的依据(包括与不同群体中的他人比较、与自己比较),可以提供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判学校办学质量的一种尺度;目前许多学校就是以任课班级学生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教学质量与水平。社会的发展对人材的呈现多样化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各有不同,教材、课程标准的过分统一将损害发展的多样性、影响个性的发展,将影响教师工作独创性的发挥。

美国的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有独到的表现:教育上提倡多元教育与个别教育、个人发展和多方面发展、个人奋斗与个人成就。因此,在教材、课程标准等方面社区、学校和一些社会团体都有一定选择权,课程的种类显得多而分散;教育评价的方式多样化,没有统一标准的考试;班级规模较小,教学方法多样化,重视个别指导,实行适应多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进度的指导、课堂听讲与独立钻研相结合,学生自主活动多。这种多元与分散的优劣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与前者相反,在课程的选择上它能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多样性可能;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能够根据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测量与评价。但是课程标准的不一致、教材的过于多样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达到新时代对人素质的某种基本要求。过于流动的编班方式,削弱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部分可调控的人际互动,特别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往往流于失控,或许日益增多的校园暴力与此有一定程度联系。

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向来看,东西方趋向综合互补。美国90年代之前的课程改革侧重于课程的内容、结构和组织形式等方面,90年代以后则强调制订全国性的课程标准的重要性。从上海市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来看,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强调全国性的课程标准,而近年来更强调课程内容、结构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改革。所以,我们未来“实然”的课程将是这两者的统一。可能的一种构想是:以知识传递、逻辑培养为主线的必修课板块课程提供作为未来社会一员所必备基本知识框架与内容;它必须强调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统一、必须至少给出一个下限课业标准以保证基本质量;教学中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强调学习策略的传授,建设以能力序列来建构的综合课程,以面对知识爆炸、信息革命的社会发展现实。以特长培养为主线的选修课板块将从学术的深度、知识的广度以及发展多样性三个维度来建构课程,以此提供人们个性发展与发展多样性的可能;它强调发展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尖端能力,它需要有一系列的课程标准供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选择。以经验感受为主线的活动课将提供学生有明确目标有组织有支持的自主活动的空间与时间,它要求提供一定数量的以一定的经验类型建构而成的课程群组供学生选择,以保证学生的经验感受不致受到个人的兴趣影响而导致经验感受范围狭窄或偏态,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该类课程的时空界限将拓展到课后与校外。

在班级的编制上,可能的合理选择是以小规模的固定编制为主、辅以一定的流动编制。固定的小规模编班,班主任教师配备与相对固定的任课教师、相对固定的学生群体,有助于建立相对持久稳固而可部分调控的人际互动。而在选修课、活动课板块的课程中必然导致流动性班级编制,加上开放性课程,可以使学生在互动对象变化中,获得另一类经验、完善经验体系。面向21世纪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将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情感是学习的基础,情感在真实的人际互动中得以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根本关系法则需要通过大量的共同生活来感受、领悟与理解;而小规模的固定编班有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实质性的互动关系,较为容易调控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互动,学生将得到较多的监督与管理,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人文精神的传递、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外部环境是迅猛发展的社会生活,教育的过程中时时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意识以及相应的能力。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师资质量对教育发展的滞后影响。所以在教师职后培训方面,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师学科式在职培训、提高学力的继续教育、新教师第一年的在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不拘泥于所谓的正确性,而是强调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训练。各地不但针对各层次教学技能进行研讨式培训,而且选拔有潜力的年轻教师、利用各地区现有的资源,以教学技能与研究方法为目标、问题解决为线索,集中时间高密度强化培训,通过科研培养研究教学技能、培养主体意识;也惟其如此,才能以点带面逐步真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Barber,M (2000) The very big Picture: Improving Schools Vol. 3 p5

[2]Basil, D and Cook, C (1974)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London: McGraw-Hill

[3]White, J and Barber, M(1997) Perspective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9-91.

[5]王逢贤.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跨文化交流结合点的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2)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改革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