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图。所谓主题图,是指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蕴含了所要学习的内容或者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的画面。这些主题图往往以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为基础,集趣味性、启发性和现实性为一体,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一、主题图使用现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主题图的现状与理想状态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浮于表面。色彩斑斓的主题图背后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的教师对它内涵的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度的开发与加工,导致主题图没有真正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机械乏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老师往往课始呈现教材中的主题图,然后就问学生:你们从图中看到什么?学生描述出了图中的信息后,继续追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后,教师就选择本节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解决,学生交流后就完成了这节课的新知传授过程,进入到巩固练习环节。几乎每节课都是这样的固定模式。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课始呈现主题图,学生会表现出感兴趣,观察了几分钟后就会从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不感兴趣了。
3.偏离目标。经常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可以发现,当教师呈现出主题图,问学生:“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不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描述图上的信息,往往要绕圈子,才能回到教师所期待的答案。如一年级上册第66页呈现的是两队小朋友在进行足球比赛。在教师出示主题图后问:“从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看到小朋友在踢足球;有的学生说看到小朋友和足球;还有的学生说有的小朋友戴帽子,有的小朋友不戴帽子;甚至还有学生说还看到了球网等等。当老师追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时,有的学生说想到蓝队会赢,而有的学生说黄队会赢,学生就为此争论不休,数学课似乎就变成了辩论赛。显然学生们没有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更没有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数学课堂上的“数学味道”不浓,而且远远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
二、主题图使用对策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主题图,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效载体。
1.深入理解主题图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深入地研究主题图,理解其编写意图,这也是教师把握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以“认识分数”为例:有的教师在引出“二分之一”这个分数后这样设计:
师:比较一下刚才我们得到的三个数字:2、1和1/2有什么不同?
生:2和1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而1/2是我们今天学的分数。
师:对,那么比较一下刚才我们平均分这些食物的过程,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整数,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分数?
生:平均分时,有的时候分得的结果正好是整数,如刚才分苹果和矿泉水;而有的时候分得的结果不是整数,就用分数表示,如刚才分蛋糕。
师:非常好,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能在其他地方找到1/2吗?
(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其他地方的1/2)
这种设计不是简单地把分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从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出发,以学生对整数和平均分的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题图中蕴含的整数和分数的知识,积极交流分数产生的条件,并由主题图中的“1/2”延伸到生活中的“1/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1/2”的含义。在充分运用主题图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完成从“整数”到“分数”的知识建构过程。
2.灵活使用主题图
教师对主题图的利用模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随着新授知识的类型,学生的已有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而改变。
(1)动态呈现。主题图在教材中都是静态的,在教学中,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将静态的画面以动态的方式呈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主题图所描述的过程。如一年级上册教学“加减混合”的知识,教材第74页呈现的是一幅上车、下车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加减混合的算式,如果静态地呈现这幅图,很多学生不会按照前后的顺序去描述图中的信息。如果教师在呈现过程中不是一下子全部出示,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一部分一部分地动态地演示,学生根据以往坐公交车的经验,结合图上的相关信息,就能描述整幅图蕴含的数学信息了,然后根据描述过程和前面学习的加、减法的含义正确地列出算式。所以,通过这样情境串联的方式呈现主题图,化静为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含义。
(2)合理调整。教材提供给教师的主题图,作为教师预设教学设计的依据,但是不能机械地使用主题图,也就是说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主题图进行灵活合理地改编,使其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如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学中,教材中呈现的是:“小明:‘我买3本,用去18元。小华:‘我买5本。”第一个问题是:“小华用去多少元?”学生列出表格解决后,又出现了一个条件和问题:“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再让学生列表解决,然后将两张表格合并成一张表格。在这节课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列表策略的优势,应该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信息和问题中寻找需要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列表的策略来整理,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列表策略的优势。所以,在教学时不妨将所有的已知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全部一下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繁琐的信息和问题中进行整理列表,并解决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表格的优势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也能从心底认可列表策略的实用性。
(3)找准时机。通常教师在课始就呈现主题图,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也未尝不可,但有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出示主题图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如一年级上册认识1~9这些数字的教学。学生在上一年级之前已经认识了这些数字,如果课堂上直接呈现主题图,让他们数一数,他们会觉得没有挑战性,注意力就不会集中于课堂教学。所以,我们可以先不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说说已经认识了哪些数字朋友,然后再出示主题图,让他们再找出藏在图中的数字朋友,最后再到生活中去找找它们,这样从生活到数学,再回到生活中,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3.拓展主题图
主题图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信息容量也较大,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表述,学生就不会主动地提取图中的数学信息,更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有效引导。
(1)有序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整幅图。当一幅主题图呈现出来之后,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地、完整地说出整幅图所要表达的含义。如果图中富含的元素较多,学生不能一下子完整地表述,可以将图肢解成几部分,使原本相对信息容量大的主题图,转化成相对信息量单一利于学生理解的“分解内容”。可以按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等的顺序观察画面,在描述时可以说左边、右边各有什么,或上面、下面各有什么,分别有多少个(如果有人物,还可以问他们在干什么)等等。这样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想一想,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与方法。
(2)提出问题。现在的数学教学都重视了把数学问题置于生活,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但是却忽略了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的过程。当整幅图的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呈现之后,教师就要求学生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过程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同。因此,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主题图成为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教材中的主题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其内在魅力远远超过它的华丽外表,它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于一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引导,使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到图中搜集数学信息,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从而体现主题图的应用价值。
(季爱红,太仓市明德小学,215400)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