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圈套

2014-04-29 00:44蒋静
大观 2014年4期
关键词:虹影中西文化女性主义

蒋静

摘要:镜子意象在虹影诗歌中被频繁使用,因此,解读镜子意象成为了进入虹影诗歌的一把钥匙。西方女权主义者将女性比作树立在男性面前的镜子,男性常常用这样的镜子作为建构自身形象的基础。而虹影在其诗歌《镜子的圈套》中,反其道而行之而行之,拒绝以男性为自己设立的镜子,全面解构了传统菲勒斯中心主义,宣扬了一种昂扬的女性独立意识。

关键词:虹影;中西文化;镜子;女性主义

虹影不仅是一位小说家,更是一名诗人,正如赵毅衡对她的评价,“诗是她的血肉,小说是她的艺术”[1]。因此,研究虹影的诗歌对于把握虹影思想,还原作者创作心态都是积极意义的。诗歌是情绪与意象的结合。虹影诗歌创作中多次用到了“镜子”这个意象,并在自己出版的诗集《鱼教会鱼唱歌》中,用了《镜子的圈套》这样一个题目为自己的一卷诗命名。那么虹影诗歌中的镜子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虹影诗歌《镜子的圈套》表达的究竟是什么主题?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因该探究镜子的文化内涵。

一、镜子的文化内涵

在中西方文化中,镜子的虽然含义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镜子这一意象都很早的进入了文学视野。M.H.艾布拉姆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中探究了模仿和表现冲动之间的矛盾:古典主义是艺术家在自然面前树立起一面镜子,浪漫主义则强调艺术家灵感的自发冲动,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所谓镜像阶段是指人在心理形成过程中的主体分化阶段,是对人心理发展过程的认识,也是人的自我意识生成理论。在拉康的理论中,婴儿是通过镜子开始认识自我的,这是主体研究自身、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开端。凭借镜子中的映像,主体确立了自我形象,镜子成为了主体自我认识的工具。不仅如此,镜子在此还具有奇妙的功能:世界被逆转过来,作为观看者的主体为被观看者的镜像客体所塑造,主体通过镜像来获得自我,或者修正主体意识。在西方文化中,镜子主要是作为一种主体沟通自我与理想形象和社会形象的媒介。主体通过镜像实现对自我的塑造与修整。虹影有着很长的国外生活经历,而且她自己也曾说过“我读过波伏娃的《越洋情书》不下5次”,而波伏娃的“人生之路,在年轻时,深刻地影响了我”[2]。因此,笔者认为,虹影诗歌中的镜子意象应该具有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实质。

二、对男权中心的解构

西方女性主义者常借用镜子的内涵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述求。虹影和他们相似,在自己的诗歌中全力解构这种以男性为权利的构建模式。诗歌的题目为“镜子的圈套”,虹影首先就给读者定了一个基调。她明确地告诉女性读者应全力避开男人用自身为女性们所设置的镜子的牢笼。

“我的靴子/踩着五个倒影,平静地研究/他们几时到来”[3],那么到底该如何解释此处的“五个倒影”?其实,我们只需注意下一行诗中的代词“他们”就能有所启悟。这里的他们是男性的他们,指的当然也是男性。而诗中的“我”正在“平静地研究他们何时到来”,“平静”显示出了“我”的冷静甚至可以说的冷漠,“我”对他们是不带什么感情色彩的。不仅如此,“我”还是以研究的方式去看待这件事,即“我”在这件事上了投入了许多脑力但却并未投入多少情感,当成一种刺激的游戏。虹影曾经坦诚了自己对刺激的喜爱,她说“越凶险的事、越刺激,我喜欢刺激”[4]。这里,诗人流露出了一种强烈的女性意识:诗中的“我”全力要摆脱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男女交往模式,而要建构以女性为中心的新模式。诗歌的最后一节点名了镜子的圈套的内在含义。“五只白蛾在飞舞,如过去/贴住光线追逐影子”[3],在此,诗人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年轻的自己也曾希望在男权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幸福与梦想。然而此时的“我”却顿悟了,“我听不见自己的声音,甚至看不到背对的/这面镜子中的——”。这是诗人和过去的“我”的诀别,她不愿在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也不想听到自己的声音,因为镜中人是以男性的眼光作为参照对象,是男性构建自己形象的参照物。诗人“运用镜子理论的隐喻,使自我敌视具体化”[5],通过否定镜子中的自我形象来达到否定男性的菲勒斯中心主义的目的。

三、虹影女权思想的来源

虹影诗歌中的女权思想的来源与诗人独特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虹影有着十分特别的身世,她的生父母都是重庆人,养父却是浙江人,她是一个私生女。将这样一个私生子养育成人,对于虹影母亲来说,压力是巨大对的。明知让这样的孩子出生是社会道德所不容的,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但虹影的母亲还是决定把她生下来,并顶住了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将她抚养成人。虹影母亲的行为无疑是反叛、大胆的。虹影常说我生下来就和女权主义不谋而合,并称自己是一个“天生的女权主义者”,因为“我在娘胎里,就是母亲对这个世界叛逆的结果,违抗整个男权社会,和整个社会不顺从”,“人家说反骨反骨,天生反骨,其实在母亲肚子里就是个反骨,是天生的”[2]。此外,虹影还有十几年的海外生活经历。虹影在英国生活期间全面而真实地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当然也包括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女权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她的人生之路,在我年轻时,深刻地影响了我。经过岁月大量流逝,现在我有不同于从前的思考。”[2]P321。在此可以看出,虹影不仅受到了西方女权主义的思潮的影响,而且在对女权主义思想面前保持了理性的态度,有着自己的思考。正因为有这样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这个大胆而放肆的虹影,她以彻底反叛的姿态出现,完全无视世俗的眼光和陈旧的道德观念,写出了如《饥饿的女儿》《英国情人》《孔雀的叫喊》《上海王》等一部部被奉为女性主义经典的艺术作品。

镜子含义的多义性与虹影诗歌内涵的丰富性都为我们解读虹影诗歌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

【参考文献】

[1]赵毅衡.虹影打伞[J].文学自由谈,1996(01)

[2]虹影.饥饿的女儿续 好女儿花[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321

[3]虹影.鱼教会鱼唱歌[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94

[4]虹影.离别后 爱你不顾一切[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23

[5]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89

猜你喜欢
虹影中西文化女性主义
虹影,我的诗人朋友
女性的河流——虹影词典40则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虹影:儿童文学的闯入者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虹影:我一直与世界格格不入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