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提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这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提供范画是幼儿美术教育常用手段之一,用惯了的范画难道现在不能用了吗?“不宜提供范画”的美术教学活动该怎么组织呢?作为园长,我在日常管理中敏感地发现教师们的这一共性问题,及时捕捉鲜活的案例,在实践中引领教师积累、分享经验,有效地推动了教师的发展。
那天,我经过一个中班活动室,看到孩子们正在画蝌蚪。执教的王老师见我进来,便高兴地迎上来指着黑板对我说:“娄老师,你看,我没提供范画!我是让孩子观察蝌蚪后自己上来示范画的!”这时,我看见每组桌上都放着一盆蝌蚪,黑板上挂着两张分别画有三四只蝌蚪的作品。我从王老师欣喜的脸上看到了她对我给予肯定的期盼。因为她觉得自己依照《指南》的要求,没有直接提供范画应该得到肯定。我没有说什么,只是在活动室巡视,发现孩子所画的蝌蚪几乎千篇一律:黑黑的圆脑袋,大多数尾巴直直的,即便有几个孩子把蝌蚪的尾巴画得弯弯的,也都画得差不多。
现阶段我园各班都在进行“春天”的主题活动,王老师组织美术教学活动的想法和做法在当前我园的教师中很普遍,她的案例正好可以供大家分析解剖。于是,我对王老师说:“我看到了你对美术活动的思考和行动变化。但仔细观察孩子的作品,你满意吗?刚好今天中午有教研活动,到时把你的案例拿出来供大家一起探讨吧。”
中午的教研活动开始了,我先让王老师介绍了她组织的“画蝌蚪”的美术活动的环节和方法,然后让她谈谈自己的想法。她说:“我为每组准备了一盆蝌蚪供幼儿观察,范画也是让孩子观察蝌蚪后画的,并不是我的直接示范。可孩子的作品没我想象中的那么满意,大多数孩子画得差不多,都是圆脑袋、直尾巴,我不知道问题在哪里。”接下来,我就让大家谈谈看法。有的认为王老师做得不错,学习《指南》后行为有了改进;有的认为孩子的作品跟以前教师通过示范教法形成的作品差不多。
我接着说道:“首先应该肯定的是王老师的美术教育行为已经有了改变,但大家也看到了问题,今天孩子的作品还是千篇一律,你们说说这是为什么呢?”沉默了一会儿后,有一位教师说:“我想可能是孩子们对蝌蚪的观察、了解不够充分。记得孩子曾经画过蚕宝宝,那时孩子们的作品是那么丰富、细致和灵动。”这一下唤醒了大家的记忆:“是的,孩子能画出各种形态的蚕宝宝,变化可多了,而且每幅画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那个阶段孩子一入园先去看蚕宝宝,给它们换桑叶,观察它们如何蜕皮、解大便,还日日清理它们的窝,孩子跟蚕宝宝有了深厚的感情,所以他们笔下的蚕宝宝充满了灵性。”……
看教师对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就说:“今天王老师给每组提供一盆蝌蚪,让孩子先观察、感受再画的做法不错!但是,仅靠短时间的观察、接触,孩子是不可能对蝌蚪产生深层次的情感的。我们应该运用绘画中的情感效应,当孩子对蝌蚪产生情感时,相信孩子的作品会大不一样。”最后我建议王老师让班里的孩子进一步观察蝌蚪,让孩子充分接触、充分感受,过一段时间再画,对比一下孩子的前后画作。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就经常往班里跑,和王老师一起想办法,提供多种策略,让孩子成为蝌蚪的朋友。王老师在自然角搭建了温馨的“蝌蚪之家”,让孩子认养蝌蚪。孩子在认养蝌蚪后,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装扮蝌蚪的家,一有空就去观察蝌蚪,经常给蝌蚪换水,户外活动时还带着蝌蚪晒太阳,双休日把蝌蚪带回家饲养。渐渐地,孩子们对蝌蚪有感情了。有一次,我又来到王老师的班级,孩子们拉着我看一动不动的蝌蚪,说:“它在装死呢!”另一个孩子说:“不是,蝌蚪在玩木头人游戏呢!”我发现孩子真的和蝌蚪结为朋友了,观察也细致了,便对王老师的行为大加赞赏。
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蝌蚪的结构,王老师找到一段蝌蚪在清澈的水中嬉戏的特写视频播放给孩子看,孩子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蝌蚪那大大的圆脑袋两侧各有一个小黑点,这就是蝌蚪的眼睛。再仔细看,蝌蚪脑袋前面鼓出一张扁圆的小嘴,一张一合的。孩子们很兴奋,对照着视频拿起放大镜又去仔细观察自己认养的蝌蚪了。这时,孩子观察记录本中的蝌蚪出现了圆圆的眼睛,张合不一的小嘴巴。随后王老师还找来了有关蝌蚪的书籍投放在图书区里,空余时间和孩子一起翻看。孩子们也纷纷从家里带来关于蝌蚪的故事书、科普书,孩子对蝌蚪的认识在丰富,情感在加深。当有只蝌蚪长出两条后腿时,孩子提出要在蝌蚪的家中放一块石头以便蝌蚪活动。最后大家决定:以后把长出腿的蝌蚪放到幼儿园的池塘里。在每天上午的户外活动时间里,孩子不忘给蝌蚪晒太阳、换水,动作是那么轻柔,富有爱心。
何时让孩子画蝌蚪最合适呢?王老师又有了困惑,于是我又组织教研组教师进行了一次研讨。有的教师说要看孩子有否画蝌蚪的欲望,有的教师建议在“蝌蚪之家”投放画纸和笔,观察孩子的行为,见机行事。王老师采纳了大家的建议。一连几天,不断有孩子在画,他们画的蝌蚪姿态各异,但画的背景大都是水草、水流。我便问王老师:“你从孩子的画中读到了什么?”这次王老师早已在关注孩子的画作了,她肯定地说:“我想要拓展一下孩子的绘画思路,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于是,她找了一部曾获过国际大奖的、经典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给孩子欣赏。影片开头是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在古琴和琵琶悠扬的乐曲声中,池塘里的蝌蚪慢慢蠕动起来。影片里蝌蚪活泼可爱,犹如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孩子果然被深深地吸引了。我对王老师说:“让孩子欣赏名画,其实也就是范画,但这不是简单僵死的范画。”
王老师觉得时机已到,便在墙上贴了一张长长的纸,投放了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果然,横幅纸卷旁站满了孩子,他们各自选择喜欢的工具在上面大胆地画着。在美术区和自然角里,王老师同样添置了各种画纸和笔,供孩子们随时记录、作画。
不久,走廊里陆续呈现了孩子们画的蝌蚪,“娄老师,你来看啊!真的不一样了!”王老师非常兴奋。果然,蝌蚪的圆脑袋上出现了眼睛、嘴巴等细节,游动的姿势各种各样。有的蝌蚪头碰头好像在说着什么,有的围成一群好像在做游戏,还有翘起嘴微笑的蝌蚪、歪着嘴不开心的蝌蚪。每一幅画都融入了孩子对蝌蚪的情感,都在诉说孩子与蝌蚪的故事:“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蝌蚪已经长得很大了,大大的脑袋粗粗的尾巴,我对小蝌蚪说‘蝌蚪你长大了!蝌蚪好像听懂了我的话,还摇着尾巴对我笑呢!”“一天,我看到一只蝌蚪游到水草旁,先用嘴碰了一下水草,然后急忙缩回来,发现没危险后才游过去吃水草。”“我去给蝌蚪换水,发现一只蝌蚪不动了,以为它装死,原来它真的死了。我伤心极了。后来看见其余的蝌蚪都围在它的身边,有的还用头轻轻地蹭它。它们肯定也很伤心。是不是因为我们换水不够勤快,水不够干净呢?”
之后,在全园的教研活动中,我让大家看王老师班上孩子画的蝌蚪,让王老师介绍活动过程及感悟。大家很受启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有的班在画花,有的班在画金鱼,有的班在画蜗牛,孩子的作品都非常灵动。
在以上案例中,我抓住了现阶段教师都感到困惑的问题,以点带面引领大家思考、研讨和实践,进一步领会《指南》的理念,理解了“艺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另一种语言”,让教师们感受到绘画是情感的艺术,能反映幼儿的内心世界,情感越丰富,幼儿的绘画兴趣才会越浓厚。只有让孩子充分观察、用心感受,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助推孩子的美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