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4-04-29 00:50朱海
理论观察 2014年4期
关键词:冲动性研究现状展望

[摘 要]近年来,冲动性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冲动性关系研究、冲动性心理病理学研究、冲动性生理基础研究和冲动的测量研究几个方面来描述冲动性研究现状。然后从扩大冲动性关系研究的领域、加大对脑机制及应用研究及研究方法多元化对冲动性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冲动性;研究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65 — 02

一、冲动性研究现状

(一)冲动性关系研究

冲动性与个体的生理状态、情绪状态及生活的环境等都存在紧密相关。研究表明(Shang-Ping Lin et al,2009),当人们感觉粗心时容易冲动,当感觉到高兴和焦虑时则很少冲动。冲动的后效应包括高兴、满足、没有遗憾与内疚的惊讶。对罪犯的研究中,传统的方法只研究个人的特质如冲动性,而不考虑其生活的环境。实际上,环境和个体两个因素都得考虑,往往环境和个人的相互作用才导致冲动的行为出现。研究表明(Gregory M Zimmerman,2010),社会经济水平和群体效力水平高而易犯罪行为情境和道德约束水平越低的社区中,冲动的效果会被放大。冲动性常常被看成是开始赌博的主要因素,目前的研究(Nathalie Auger,et al,2010)表明,社会经济地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研究发现,在低社会经济地位的青年中,冲动赌博开始的一个冒险因子;在冲动性青年中,低社会经济地位主要影响开始赌博。对冲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家庭、社会、学校、同伴等都可能影响个体冲动性。家庭是个体出生的第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对个体的要求影响着他的冲动的发展。儿童反抗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冲动性,然而家庭的日常要求对冲动性会减缓冲动(Nathalie Auger et al,2011)。研究表明,家庭要求水平高的孩子,老师对其反抗行为的报告较少。冲动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特征,不良同伴对冲动性水平不同的儿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研究(Michael L Vitulano,et al 2010)表明,低冲动水平的儿童特别易受到违法同伴的影响。另外,童年经历、家庭教育等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冲动性。李宝花等(2010)研究了男性暴力犯的冲动与童年期创伤的关系。研究表明,暴力犯在冲动总水平及各个子水平与童年期创伤各因子均呈正相关。钮娟娟等(2010)对大学生冲动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正在恋爱中的学生更容易冲动;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冲动;对专业满意度越高,冲动性越低;高年级的学生冲动得分较高。

(二)冲动性心理病理学研究

冲动的心理病理学的研究主要是探讨病理性表现与冲动的关系。与冲动相关的常见的人群较多,如精神分裂症者、酒精依赖者、病理性赌博者、网络成瘾者、具有攻击性者、自杀者等。研究(Yari Gvion et al.,2011)表明,自杀者、善攻击者均于冲动有关。但有的研究(Iulian Iancu et al.,2009)表明,在具有攻击和自杀倾向的精神分裂者身上,冲动是病因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变量。高冲动性是自杀的显著的原因,而冲动性与攻击性的关系不明确。郭民等(2011)以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被试,研究冲动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的攻击行为与冲动素质密切相关,且有敌对猜疑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易出现冲动行为。冲动是药物滥用者的核心特质,也可能是抑制控制削弱的结果(Andrew J. Lawrence · B.J.Sahakian · L.Clark et al,2009)。运用停止信号范式对酒精依赖和问题赌博者进行研究发现,与健康组相比,酒精依赖组在主任务和停止信号的反应时都要显著地慢。张锋等(2008)的研究表明,海洛因戒除者的决策行为受其对即时强化的超敏感性或“即时收益优先”模式控制,这表现出具有高冲动性特质。在多动症儿童的研究中,除了采用停止信号任务外,还可能采用五选择系列反应时任务、延迟折扣范式等其他的神经心理学方法。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的冲动性较强。曹枫林等(2007)以中学生为被试来研究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冲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互联网过度使用与冲动有关,本研究还指出冲动与性别与年龄有关。

(三)冲动性生理基础研究

冲动的生理基础包括内分泌腺及神经系统尤其中枢神经系统。Bevilacqua 等人采用基因组学的方法来研究严重冲动性者大脑中神经递质,研究结果表面,五羟色胺2B受体在严重冲动中起作用John R Kelsoe(2010)。Reif 等人(2011)以老鼠为被试,研究神经元型一氧化氮酶与冲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面,被试身上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酶越少,则被试的冲动性越强。A. Kaladjian(2011)等以精神分裂症为被试,全部被试都接受了BIS-11冲动量表测试和功能核磁共振扫描。运用功能核磁共振让他们完成Go/NoGo任务以探测神经激活与反应抑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BIS-11冲动量表的得分比正常被试要高,高冲动者在反应抑制期间的右腹外侧前额叶皮层被激活。以上的研究表明,内分泌腺的变化及其神经系统都是冲动性的生理基础。

(四)冲动性测量研究

对冲动进行测量的方式较多,有自评量表法、神经生物学及神经心理学的方法,其中自评量表法用得较多。对冲动进行测量的量表也较多,如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Eysenck冲动性量表、Plutchik冲动控制量表(ICS)、Karolinska人格量表(KSP)和Lecrubier的冲动性等级评定量表等。最常使用的自评工具是Barratt冲动性量表,该量表历经11个版本的修订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使用。在国内,运用得最多的也是Barratt冲动性量表。在我国已经将BIS-11进行翻译,并在不同人群中进行信效度的检验。如,李飞等(2006)将BIS-11用于儿童,杨会芹等(2007)将之用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结果都说明其符合统计学要求。除了测验法之外,还会使用医学检验法来进行研究,如Reif 等人就采用该法来研究神经元型一氧化氮酶与冲动性的关系。

二、冲动性研究展望

(一)扩大冲动性关系研究的领域

从冲动性关系研究来看,冲动性关系研究包括冲动性与个体其他特质的关系、影响冲动性的因素等。已有的研究中,个体的生理状态、情绪状态、抑制控制等因素与冲动的发生息息相关。从冲动性的心理病理学来看,具有攻击性者、自杀者、酒精依赖者、网络成瘾者、病理性赌博者、精神分裂症者等都与冲动性紧密相关。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考虑到更多的个体特质与冲动性的关系,如注意力、执行功能等与冲动性的关系,也应该考虑到更多更特殊的人群,如未成年人犯罪人群、儿童及老年人等。

(二)加大对脑机制及应用研究

已有的冲动性生理基础的研究中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以内分泌腺或神经递质来研究冲动性的生理基础,另一个特点是以非人为被试来研究其神经机制尤其是脑神经机制。因此,对冲动性生理基础的研究应以人为被试,采用高科技的技术手段来研究其脑神经机制。另外,已有的研究都是比较基础的,对现实社会的指导意义不大。如对酒精依赖者、网络成瘾者、病理性赌博者、精神分裂症者的冲动如何去控制和指导的研究不够,鲜有这方面的对策和策略。

(三)研究方法多元化

对冲动性关系的研究中,大多采用访谈或测验的方法来研究;对冲动性生理基础的研究中,大多采用非人为被试,采用神经心理学方法来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冲动性研究深入需要,应在传统的测验法基础上采用更加高科技和更加精确性的方法进行研究。从现在冲动性研究来看,对冲动性脑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因此可以采用诸如事件相关电位(ERP)脑电仪、功能核磁共振(fMRI)、近红外(NIR)等对冲动性的脑神经机制进行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Auger,N., Lo, E., Cantinotti, M., & OLoughlin, J. Impulsivity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interact to increase the risk of gambling onset among youth〔J〕. Addiction, 2010,3,1-8.

〔2〕 Kaladjian A., Jeanningros R., Azorin J.-M. , Anton J.-L., Mazzola-Pomietto P. Impulsivity and neural correlates of response inhibition in schizophrenia〔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11, 41: 291–299.

〔3〕 Lin, S. P., Shih, H. C., Huang, Y. C. & Huang, Y. C. Emotional states before and after impulsivity〔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9,37(6), 819-824.

〔4〕曹枫林, 苏林雁.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冲动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04):253-253.

〔5〕郭民, 王小平, 李纯, 周建松. 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攻击行为与冲动相关性〔J〕.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1,31(02):98-102.

〔6〕耿耀国, 苏林雁, 王洪.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冲动行为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04):440-442.

〔7〕朱海,白学军,郑志龙,王毅.未成年犯与中学生抑制控制能力的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3,33(04):355-360.

〔8〕朱海.中学生冲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13,(05):85-87.

〔责任编辑:陈玉荣〕

猜你喜欢
冲动性研究现状展望
冲动性的测量方法*
对消费者冲动性购买现象的再探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不同冲动性特质对青少年暴食行为的影响*
“展望” ——阿伦德
冲动性购买行为理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