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对话”模式刍议

2014-04-29 00:44:03伍红军
理论观察 2014年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伍红军

[摘 要]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解构和稀释效应,甚至让思想政治教育有迈入边缘化的危险。新媒体的传播特征突出体现为交互性更强和个体性更为突出。因此,应对新媒体的凶猛攻势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人与组织的对话”模式转向“人与人的个体对话”模式,由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占据新媒体阵地,与学生群体实施个体对话,以此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个体对话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028 — 02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碰撞

21世纪是当之无愧的信息化统领的时代,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主要以网络技术为依托,遍布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环境也成为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情境,对于新媒体的依赖几乎是这一代人的最显著特征。新媒体是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的媒体。〔1〕在教育界,或者说学习领域,新媒体直接推动了另一种新型阅读模式的出现——“后现代阅读”, 〔2〕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新媒体的载体形式如门户网站、移动通讯、数字产品、虚拟社区等,其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密切且对其产生主要冲击的主要有最先的门户网站,其后的QQ等社交工具,接续的论坛与博客,以及近来的微博与微信等形式。对于长期依赖言传身教、宣传训导的实体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重大的冲击。从今日现实来看,思政政治教育所受到的最严重挑战几乎主要集中在新媒体战线上。

在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之重要显而易见。在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上提出,“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可见,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预见到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之殷切也其意昭然。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对象及其每一新的载体形式的出现,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既是一轮新的洗礼,更是又一轮“洪水猛兽”的到来。尽管新技术的出现,新的传播途径的推广,对于需要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既有可咨借鉴的新的影响工具和施教途径,能够更广更快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应体现出来。然而,更多的也是挑战和巨大的冲击,带来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屡屡疲于应付的“狼狈”现状。当微博、微信等传播途径更广、传播速度更快的新媒体出现时,整个教育环境几乎可以宣布进入了“后现代主义”情境,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解构和稀释效应,甚至让思想政治教育有迈入边缘化的危险〔1〕 〔3〕 。面对新媒体的“咄咄逼人”之态,“防”“堵”并非良策,“疏”“导”方为正途。正确面对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认真研究新媒体的本质,并应切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而探索出一条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利用途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恐慌与新媒体的“纸老虎”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新媒体,其立本之策在于不纠结于新媒体之形式,而在于新媒体之传播本质。立足前者,则QQ、论坛、博客、微博等纷至沓来,让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接不暇,占据此阵,又需应对彼阵,则任何阵地都难以据守。如在腾讯QQ出现时,思想政治教育界将重点工作放在防范学生交友的问题上,担心学生交友不甚,产生系列的学生事故。学校管理方不惜以限制学生人身自由等手段来防堵,如不允许学生进网吧等场所,肆意监控、查封学生QQ等手段,招致学生的反感。一线思政教育者如班主任、辅导员无不被视为“网络特务”,而被污名化。当论坛在学生群中大行其道时,论坛一度成为学生在网络上对学校泄私愤的场所。学校安保和学工部门不惜高价收购校园论坛,或者采取请人删帖等方式来控制网络舆论。然而网贴有如雨后之春笋,越加疯涨,田间之野草,删之不竭。学校劳民伤财,却收效甚微。甚至因为学校管理部门对网络舆论的控制,一度引发更加疯狂的报复性网络泄愤行为,滋长了更加迅猛的网络谣言的传播。在微博等新媒体形势出现时,学校管理当局已经是无能为力,因为处置措施稍加不当就可能引发“次生灾害”,甚至可能因为一件小事而成为事件。

立足后者,在于精研新媒体传播之规律,扼本而去形,则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尽脱思想政治教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患。研诸新媒体之形式,前如门户网站、接若论坛与QQ、后有博客与微博、微信。现尤以微博、微信为甚,思想传播之杂乱、传播速度之迅猛、覆盖人群之广博、荼毒心灵之深远,放之我等思想成熟之辈亦抵之不足,而况青年之辈。一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因对微博和微信上的如滚雪球般传播的信息深信不疑,学生敢于无视在课堂上传授的思政知识,甚至以之为嘲讽和批判的靶子。当微博的主流思想变成了对体制原罪的批判及其对官方的一切行为的解构之后,理论的宣讲也开始显得无力。〔4〕

审视新媒体载体形式之传播本质,相比传统传播途径和影响载体,新媒体在传播方面凸显的本质性特征是其“个体性”和“交互性”。即新媒体的影响途径更加注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相互的,反复的,而且随着这种交互的双向参与会将传播的内容产生更为牢固的影响。再从新媒体的发展路径来看,从以单向传播为主的门户网站形式,到以双向互动为主的微博形式,整个传播影响方式的变化无非是变得交互性更强、个体性更为突出而已。如在微博上,一个你心目中的偶像和大人物可能会直接和你对话。微博名人对普通粉丝的一个转帖和评论行为,可能会导致普通粉丝与微博名人一样成为话题的中心和被热切关注的对象。在这种打破身份的个体交互过程中,普通人所感受到的自足和成功感自然不言而喻,这也是微博行为会让普通人欲罢不能的原因之一。〔5〕

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媒体冲击时的严重不适状态生成的原因,一是“施教主体缺位”。即尽管在高校都配备了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但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应付繁杂的学生事务性管理工作,根本无暇来从事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尽管这是这个岗位的本质职责所在。而思政工作者与教师群体之间在高校的分割状态,让普通的教师生发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事的想法,不会主动在专业教学当中贯穿思政教育理念。二是“交互性不足”。思政辅导员在班级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以一敌百(200:1的配比),眼中从来缺乏个体,有的只是班级这个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多以大班形式上课,教师根本无暇与班级学生进行个别对话,甚至一个学期的课上下来,连授课学生都认不全亦是常态。

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唯有重拾思想政治教育最为可靠之手段,即以个体对个体的方式,方能从容应对此种局面。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即是面对面的、个体对个体的交心和意见的交换,借助个体的影响力去试图影响另一个个体。这就是本文所谓的“个体对话”模式。

三、从“人与组织的对话”模式到“人与人的个体对话”模式的转向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依靠党报、党刊,主旋律电视、电影,课堂与集体活动等传统载体,这些载体有其突出的特征。一是“自上而下”的影响途径,施教的主体与受教对象之间形成鲜明的身份差异。二是“权威与唯一”的话语体系,传播的对象是不容质疑的,有着限定的讨论框架和话语模式,甚至在辩论中一旦超出已有的理论体系便可以理直气壮地判定为错误。三是“强制灌输”的传播方式,大量生硬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文本通过组织过的学习、宣传方式被传授给施教对象,少有去思考此种传播方式的消化程度和接受可否的,只是用来应付考试,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方式而已。在这种传播途径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与组织的互动”。即在教育的交互过程中,施教方始终是以组织的形象出现的,不再是鲜活的个体,教育者也不会有鲜明的自我知识特征和个性存在。在思想单纯、信息来源单一的时代,人与组织的互动模式可以收到奇效,因为受教育者接受的前提建立在对“组织”的充分信任上。但是这种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面临具备“多元”、“草根”、“全员参与”、“主动加入”的新传播途径时,〔6〕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走向“人与人的互动”。也就是突出施教主体的“个体性”,由学工领导、思政辅导员等个人代表组织来实施一对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一是通过强化个体服务意识,不再以管理和强制教育的身份出现,而是以排忧解难、思想引导的方式去影响受教育者。二是借助个体教育者魅力,在“去魅”的过程中同样又借助自身的人身魅力和思想影响力来间接地让传播的思政教育内容具备可信性,从而影响个体的言行。三是通过个体间的直接互动,润物无声,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如在微博这一舆论阵地上,教育界已经做出了应有的尝试。以大学校长(书记)为代表的思政领导,以思政辅导员为主体的普通基层思政工作者为施教主体,鼓励他们开设个人微博,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比刚入校门,尚未踏入社会的学生而言,教师群体依然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因此,也足以借助思政教育者的人身魅力与个体权威,通过与施教受体——学生群体直接对话来施加影响。在具体的操作上,可凭借“平等沟通”、“光速回复”等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大学管理者和教师对其的重视,意识到这种交流的平等性和有效性,进而建立起牢固的沟通平台。杭州师范大学前校长叶高翔教授就几乎完美地诠释了通过大学校长微博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功用的做法,〔7〕并且带动了该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和一线思想政治教育者纷纷开设微博来回应学生需求。借助此种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者完全可以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占领微博平台,来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思想困境,以此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树立起思政教育者健康形象,推进思政工作者专业化水平,改革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工作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新媒体危机的能力不无裨益。

〔参 考 文 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06):66-69.

〔2〕王学俭,张哲.“后现代阅读”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4):86-90.

〔3〕张晓坚.后现代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J〕.江苏高教,2013,(05):117-118.

〔4〕张琼,刘祖云.微博政治:公共能量场域建构〔J〕.自然辩证法,2012,(02):59,62.

〔5〕李越.微博粉丝形成机制探析〔J〕.新闻爱好者,2012,(01):47-48.

〔6〕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02):73-74.

〔7〕张晶.杭师大校长的微博分享 身体力行向学生传递关爱教育〔N〕.青年时报,2011-07-20.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52:19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8:30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3:10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