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思
桂枝汤加减方在犬病中的运用,是从方药相对的角度出发,运用桂枝汤的加减方治疗犬的一些病证,从中探寻桂枝汤证及加减证。
1 桂枝汤介绍
桂枝汤出自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且为开篇第一方, 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水煎,日三服。药后温服稀粥,以助药力。
按照古代相关剂量换算,现在桂枝汤方用量为桂枝45 g、芍药45 g、炙甘草30 g、生姜45 g、大枣12枚。水煎,日3服,也就是3次治疗量。药后温服稀粥,以助药力。需要注意的是此方中生姜应切片,大枣应掰开。药后不得再受风寒。
适用于太阳中风证,营卫失和。此方桂枝生姜辛温通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姜草枣甘温补中,桂枝甘草甘温化阳,是养正透邪的方子,整部伤寒论中白芍配炙甘草酸甘化阴,姜草枣甘温补中的频率很多,用于临床效果很好。桂枝汤提示了,不能盲目发汗解肌,要在胃气充盈,津液不亏的前提下使用,这样发汗后正气不伤。这对治疗温病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桑叶薄荷虽然辛凉,但为发散之品,而辛凉发散只会徒伤津液耗散正气,因此应在发散之中佐以生津养营之品,做到扶正祛邪兼顾。桂枝汤是扶正祛邪法的典型,是透邪存津的范例。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简单地说桂枝汤具有扩张体表血液循环,加速血液运行,鼓动津液外透,并且有一定补养的作用。笔者通过一些药后观察得知,平日怕冷体弱的犬口服一段时间的桂枝汤其抗寒能力有明显提高。所以日本人说桂枝汤为强壮剂也有一定道理。
2 桂枝汤加减方
2.1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此方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入厚朴和杏仁,用于外感虚寒性咳喘效果很好,此方与后世的三仁汤治法类似,此方以桂枝配杏仁开宣上焦,以生姜、白芍、炙甘草、大枣调补中焦,以厚朴引上焦气通达下焦,使三焦通畅,通补并用,无气郁咳逆。
2.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此方是桂枝汤加龙骨、牡蛎,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并有收涩之性。因此用于体虚遗尿,心悸,躁动等症。
2.3 桂枝加大黄汤
此方是桂枝汤加上生大黄,用于心胃阳虚而肠有热聚的证候,生大黄,性味寒苦,有清热攻下活血去腐的功效,生大黄宜后下,后下其清热攻下去腐之力强。大便溏稀腐臭之极,必加大黄,唯有大黄能当此任。
上述三方加减仅为举例,临床常用方剂中桂枝汤加减的方剂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
3 临床案例
3.1 病例1
2013年11月2日,接诊金毛幼犬1例,8个月,公,已免疫,饲主口述该犬已发病2日,病前洗浴并外出,咳嗽,精神不振,自行给予阿莫西林0.25 g,每日2次,连用2日无效。现体温39.4℃,精神不振,身体卷缩时常颤抖,咳嗽有痰,少食,小便清淡,大便正常,鼻流清涕,舌色淡白,气轮青郁,脉浮少力略弦,腹部未见疼痛感,并未见异物。血常规各指标未见明显异。
诊断:太阳中风证
方药:桂枝6 g、生姜6 g、法半夏3 g、白芍6 g、炙甘草3 g、大枣2枚掰开,水煎两次,取汁,分3次温服,每日1付,防寒保暖静养。
二日复诊:体温38.4℃,精神较好,食欲正常,偶尔咳嗽痰少。方药:前方继续使用,连用2日。
一周后复诊:精神食欲正常,无咳嗽。
分析:从脉看,浮而少力病在表,略弦是有轻郁,轻郁是内热外透受阻其通畅性下降。且本受寒而在用寒药,只能雪上加霜,因此通阳散寒为要,桂枝汤为首选方。
3.2 病例2
2013年11月9日,接诊贵宾幼犬1例,2个月,公,未免疫,本想注射疫苗,但该犬恶寒明显,鼻流清水,呕吐一次,气轮青郁,舌色淡白,且有虫斑,精神正常。饲主口述大便正常,每日给予30粒犬粮,并给与营养膏,在家有时也卷卧发抖。
诊断:心胃阳虚,外受风寒。
方药:桂枝3 g、生姜3 g、白芍3 g、炙甘草3 g、大枣1枚。水煎两次,取汁,分3次温服,每日1付连用3日。防寒保暖静养。先服驱虫药,6 h 后再服中药。犬粮加量。
四日复诊:药后次日便出数条蛔虫,大便正常,未呕吐,鼻涕未见,精神活泼,舌色淡红。半个月后免疫。
分析:此病例为体素虚而外感风寒,每日饮食较少,难以强壮脏腑,营卫不顾。因此先用桂枝汤以强壮营卫。若桂枝汤后症状未见好转,则以桂枝和附子理中合用,以壮中气。此病例病愈后以温中健脾药调理一周。后天脾胃之气不足所谓的抗病能力必定微弱,即使注射疫苗其接种成功率也相对较低,因此饲养幼犬尤应重视脾胃的养护。
3.3 病例3
2014年2月15日,接诊博美幼犬1例,4个月,公,未免疫,饲主口述已发病两日。呕吐粘稠水液且每日呕吐5~6次,大便水样,腥,恶寒轻,气轮青郁,双目下陷,舌中及根白,舌尖淡红,脉细缓少力。血常规白细胞偏低,红细胞偏低,犬瘟热病毒试纸为阴性,犬细小病毒试纸为阳性。
诊断:犬细小病毒病,中焦虚寒。
方药:桂枝6 g、生姜6 g、法半夏3 g、干姜3 g、炒白术3 g、白芍6 g、炙甘草6 g、大枣2枚。水煎两次候温,频服。禁食犬粮,以陈皮山药粥取汁少量口服以代食。
二日复诊,呕吐停止,大便软,腥味轻,舌色淡白,气轮青郁渐散,脉细少力。方药:前方,减半口服两日,停药痊愈。
分析:此病例虽为传染病,但其证候属于中焦虚寒,津气亏虚,因此当用桂枝汤合营卫,干姜白芍炙甘草汤温阳生津。在津气亏虚时,急当就阳,用阳生阴,功能不竭,才能有津液滋生。
3.4 病例4
2014年2月15日,接诊杂交犬1例,3个月,母,未免疫,今晨呕吐清水,大便糨,腥味重,恶寒卷卧,精神不振,舌色淡白,脉缓略滑少力,气轮青郁,触诊腹部有疼痛感,未触到肿块及异物。血常规白细胞偏高,红细胞正常,犬细小病毒试纸阳性,犬瘟热病毒试纸阴性,犬冠状病毒试纸阴性。
诊断:犬细小病毒病,中焦寒郁。
方药:桂枝6 g、生姜6 g、白芍6 g、炙甘草6 g、大枣2枚、厚朴3 g、乌药6 g、杏仁3 g。水煎两次候温,频服,停食,以陈皮瘦肉粥取汁代食。
二日复诊:呕吐停止,饮温水后未吐,大便3次稀软,精神好转,脉缓少力,触诊腹部未见付痛感。方药:前方不变,再服一付。
三日复诊:精神正常,食欲佳,食后未吐,大便成形。停药。
分析:这个也是中焦虚寒,不同的是这个有明显腹痛,并且是病初期,津没有大亏,因此不用干姜白芍炙甘草温阳生津,而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宣散寒邪,加乌药目的是散腹中寒,行腹中气。腹中无异物和肿块这样可以排除套叠一类结构的改变,在结合脉舌症看只是寒引起的疼痛。因此用乌药即可。乌药在过去有乌药治犬猫百病的记录。从现在看乌药有很好的温行中气,止疼消胀的作用。
3.5 病例5
2013年11月13日,接诊苏格兰牧羊犬1例,从某院转来,8岁,公,未免疫,该犬体温39.6℃,恶寒明显,精神不振,气轮青郁,舌色淡白,脉弦细略数,呕吐黄水且粘稠,两肋下疼痛,腹胀,大便稀糨,不食。某医院已输液三日使用头孢噻呋,注射拜有利、科特壮、雷尼替丁、痛立定,并给与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肌酐、辅酶A等补液治疗各药具体用量不详。
诊断:太少两感。
方药:桂枝6 g、柴胡12 g、黄芩3 g、生姜6 g、干姜3 g、法半夏6 g、白芍6 g、炙甘草6 g、大枣2枚、乌药6 g。水煎候温,频服。停食犬粮,以焦三仙小米粥代食。
二日复诊:体温39.2℃,仍有恶寒,呕吐1次,大便4次由水样渐糨样,腹胀减轻,人工饲喂米粥未吐,两肋下按仍有疼痛,舌色淡红,脉弦细略数。方药:原方再服3日。若有异常立即复诊。
五日复诊:体温38.8℃,精神好转,能主动进食,呕吐停止,大便成形,腹胀虽减轻但仍有腹胀,两肋下按疼痛明显减轻,舌色淡红,气轮青郁渐散,脉弦细。方药:柴胡9 g、郁金3 g、黄芩3 g、生姜6 g、半夏3 g、白芍6 g、炙甘草6 g、大枣2枚掰开,水煎候温送服,舒肝理气丸浓缩丸,每次4丸,日3次。连用3日。
八日复诊:体温38.8℃,精神正常,食欲正常,大便正常,肋下按之无痛感,舌色淡红,气轮青淡,脉略弦。方药:逍遥丸浓缩丸合并舒肝理气丸,每次各3丸,日2~3次口服善后,连用15日。
分析:太阳病与少阳病同见,因此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发散表寒,用小柴胡汤疏解肝胆郁热,通行气机。表寒散后以小柴胡汤配舒肝理气丸空腹,以行气消胀止痛,增强了疏肝解郁的力量。肝郁犯中土,出现大便稀糨呕吐等,以开郁行气为要,虽有“见肝之病当先拾脾”的说法,但是“拾脾”是调整脾胃的功能,而不是仅仅用白术党参一类强健脾气,这样不仅不会强脾反而加剧肝郁,腹痛及吐泻更具。同时此病例还提示了一个问题,气机不通畅的前提下不适合给予寒凉药,更不适合随便补液增湿。
3.6 病例6
2014年3月6日,接诊哈士奇1例,50日龄,母,每日呕吐6~8次,呕吐清水及浑浊液体,大便溏稀腐臭,日5~6次,已发病2日,饲主给予庆大霉素8万单位,每日2次注射,无效。前来就诊,体温38.0℃,除呕吐腹泻外,腹部有疼痛,胀气,气轮青紫,四末凉,舌色白,脉濡软无力略数。犬瘟热试纸阴性,冠状病毒试纸阳性,细小病毒试纸阳性。
诊断:细小病毒、冠状病毒感染,心胃阳虚,肠有热聚。
方药:桂枝6 g,生姜3 g,干姜3 g,白芍6 g,大枣2枚掰开,炙甘草6 g,制附片3 g先煎,生大黄3 g后下。水煎两次合并温服,频服。
服药2 h,合计口服药量约50 mL,大便1次,溏稀恶臭,未呕吐。嘱其回家慢慢饲喂。
二日复诊:药后大便4次前两次腐臭溏稀,后两次气味明显减轻,未呕吐,精神比昨日好转,腹痛减轻,腹胀无,有找水现象。方药:守方不变,再服1付。
三日复诊:大便稀软,精神较好,饮水后未吐,偷吃十几颗犬粮,舌色虽淡白但比首日见红。方药:启脾丸调理三日停药。
分析:这个病例看上去有危险,一来是狗小,体弱,吐泻频繁;二来是近几日阴雨绵绵,自然界中的寒湿明显,不利于恢复。同时,该病上有虚寒,下有郁热,并且舌白脉弱。因此救心阳为主,温阳通络生津,但大便腐臭难闻,以一味生大黄后下以泻郁热。恢复后,应用补中益气之品调理脾胃。对于很多外感病而言发病虽快,但治疗得法,治愈也快。千万不能见到细小犬瘟等外感病就用大苦大寒的药,机体毕竟以阳为根本。(编辑: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