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慧珺
[摘 要]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被国家“十二五”规划、十八大和两会提上重要的议程,因此,研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必要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以及我国国情来对最后一步的攻坚阶段该怎样走做一探讨。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上限;贷款下限;存款保险制度;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115-02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6月1日的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开放。至今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以及贷款利率已全部放开。但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已经进入存款利率放开的攻坚阶段,在这最后一步中尚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1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大小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和市场情况,以央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来自主决定利率的高低。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央行对利率的调整缺乏连续性,利率的大小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导致我国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同时,利率市场化是连接实体经济和金融业以及财政的重要纽带,也是银行发挥其金融中介职能的核心。因此,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是完全必要的。
2 国内现状
2.1 宏观经济环境
从2013年来看,我国的经济运行基本平稳,但增长下行,已进入结构性减速的新阶段。IMF在2013年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中国的经济预期下调为7.8%。我国经济向“持续健康”发展,不再注重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利率市场化提供更健康的间接经济环境。但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也存在问题:由于我国连年财政赤字,宏观经济稳定也存在隐患。
2.2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数据选2008—2012年我国国内信贷/GDP的指标来衡量。如下表所示,自2008年以来,国内信贷/GDP指标基本上呈逐年上升态势。这说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逐渐增强,使得一些直接融资的企业放弃直接融资,而在合理的贷款利率下,向商业银行贷款,实行间接融资,弱化了直接融资市场,减缓了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速度,商业银行能够提供更加趋于市场化的利率,使得商业银行恢复其作为重要金融机构的作用。虽然直接融资的大趋势不可避免,但是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直接融资市场。
2.3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
《巴塞尔协议Ⅲ》(以下简称《巴Ⅲ》)对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都有提高,对欧洲银行业产生较大的冲击,但是对我国却影响不大,因为目前《巴Ⅲ》的要求已被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设定的监管要求覆盖,而且多数银行都已经满足了这些要求。2010年中报数据显示,中国的大中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超过10%,核心资本充足率也在8%以上,都高于《巴Ⅲ》中的监管要求。之后,中国也推出了中国版的《巴Ⅲ》,银监会及时推出四大监管工具,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这说明,我国的金融监管在逐步完善。但监管方面也存在自身的不足,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已逐步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全能银行的趋势不可阻挡,但是我国相应的监管体系仍是三会分业监管,同样不适用与今后银行业“混业经营”的大趋势。
总的来说,我国我金融市场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完善之中,但是也存在各方面制约未来利率市场化的因素。
3 对策建议
3.1 把握宏观经济环境,防止金融危机
我国宏观经济虽然在稳步增长,但是不代表没有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中国的金融机构有大量的不良资产;保险业的问题具有隐蔽性;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业绩不良,对外金融交易上,实行外汇管制,并且隐性外债大量存在。中国存在“金融脆弱”但并未导致“金融危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现在具有活力,它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竞争潜力。因此,要把握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
3.2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由于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面临着存贷利差的缩小,不得不将资金投向风险更高的领域,给银行自身增加了风险,一旦风险过高导致银行倒闭,存款保险制度可以给予银行相应的救助,存款人的利益也就得到了维护,防止了银行倒闭可能发生的“挤兑”,维护了金融系统的稳定。同时,中小金融机构也可以在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下实行金融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使得中小金融机构与大型商业银行有公平的竞争环境,银行提供服务的优劣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提高了客户对于银行业的信心,并且促进了银行业的公平竞争。存款保险机构也可对银行进行监管,对其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建议和警告。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表示,我国将在一年之内颁布《存款保险制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3.3 加快金融创新
在利率市场化迫使金融机构不得不加大金融创新,特别是银行。因此,这些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衍生品使得其经营业务增多,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将风险分散化。金融机构一般通过表外业务来获取更多的收益。美国、日本、阿根廷的金融机构也都通过这种方式盈利,并且这些很多金融机构已经以表外业务为主要盈利点,取代了传统的靠存贷利差的盈利方式。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在努力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度。加快金融创新是给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盈利的选择,增强自己的自主定价、抵御风险的能力。
4 结 论
总之,我国现在已经处于了利率市场化最后的攻坚阶段。但就在这最关键的一步,政府始终没有全部放开存款利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在等待金融市场绝大多数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市场化。因为利率和金融市场上绝大多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定价都有联系,如果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定价还受某管制,而利率已经完成了市场化,就会导致价格的扭曲,使得资金不能达到其最优化的配置。因此,我国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这最后一步中,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使得金融机构有一个缓冲时间,在所有部分已经准备好的情况下,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N].金融时报,2011-01-05.
[2]李庆水.从国际视角看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监管作用[J].现代财经,2013(1):25-29.
[3]周小川.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J].经济视野,2012(2):16-17.
[4]胡正.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探究[J].中国市场,20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