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尹
在施铁如教授《教育怎么了》一书中看到这么一段话:素质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词,但曾经的教育总会偏离它,因为“分数”和“升学”总在它前进的路上做着鬼脸,于是,挂心教育的人彷徨着、犹豫着,向前迈开一步真不容易!这么一小段话,立刻触动了我的心。素质与教育结合在一起,就是学校常说的素质教育。但纵观现今基础教育的学校,真正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的,又有多少呢?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说的“口头上素质教育轰轰烈烈,行动上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这句话不知道有多少人说过了,事实也是如此,只要学校教学成绩上去了,一切都好说了。曾经看过一则文摘,讲述什么是素质教育,当中就说了:“我国素质教育现今最大的阻力就是“升学率”问题,要有高升学率,就必须要有好的成绩和分数,为了成绩,一切都可以让路。”有这个阻力,我们的素质教育该如何开展啊!
一、素质教育及其内涵
何为素質教育呢?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简单的理解就是: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目前所有学校面对的都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在乎的是考试,强调的是分数,所以它偏向于重视智育的发展,却冷落了德育、体育、美育等素质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性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最好表达。基础教育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使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二是“新”,即在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要求。
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但知识结构优化、能力结构完备,却是成为具备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教学,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换言之,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
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良心活,做教育,做的就是良心事业。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质的合格人才与现代公民,也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有一个满意的分数,还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体魄、优良的品质以及全面发展的能力。学生在学校期间学到的知识,若干年后也许会忘记,但是,学生在学校里形成的能力,涵养的品质,塑造的心态,却会伴随终身。一个学生即便在学校里没有一个满意的分数,但只要具备好的品质、好的能力、好的心态、好的身体,他同样可以有所作为或大有作为;若一个学生仅有应试的分数,其他却一无所有,这样的学生则是相当危险的。
我国的教育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实际来制定的,在全国的教育大环境中,有教育就有评价,有评价就有考试,考试只是评价机制的其中一个环节。但在某些人眼中,片面强调了考试的唯一性,认为考试就是评价学生唯一标准,“应试教育”就自然出现了。国家的教育体制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应该重视考试、应该重视分数,我们也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体能教育。只会考试的学生是学校制造出来的机器,全面发展地学生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人”。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当前,小学教学存在的现象是偏重智育,忽视德育美育体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偏重教师权威,片面强调共性,无视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差异和人格;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素质教育的内涵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反应了当前教育的时代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未来终身教育对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作为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的创新型教育,通过这些年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懈追求与探索,众多有良知教育人的不断奋斗与努力,日渐深入人心,并慢慢得到认可。但要真正做到“全面实施”,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有所改变,并不断改变。
1.更新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学思想是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和统帅,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阻碍或损害。当前,还有很多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在不影响文化学习、不影响考试成绩的基础上搞多点活动、搞多点表演、搞多几次体育比赛,这就是开展素质教育了。如果大家都这样认为,那实施素质教育就很容易了,贴上个标签,全国都是素质教育了。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更新,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进而达成共识并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素质教育做好做实,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实施。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课堂上,这个“人”就是学生。因此,作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然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在于,一方面,施教者未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只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就出现了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模式,学生也只能是机械地接收、盲目地塞,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只是几个尖子生,提问与回答都以尖子生为主,其他的学生却沦为旁观者。这样的做法,就无形中大大挫伤了中下层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慢慢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也无法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