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明 张奎早
【摘要】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课堂一直是属于教师一个人的“天下”。课堂上,老师主宰一切:“讲什么”,“怎么讲”,全由教师自由发挥;而学生呢,只能唯教师之命是从,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地位的主体性受到了严重的抑制。针对这一教学弊端,我校從2012年秋开始对课堂进行教学改革,力求在课堂上,“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学定教、乐教乐学”。课堂由老师“讲什么”“怎么讲”老师说了算变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由学生说了算为改革切入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合作学习 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0047-01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文就“合作学习”课堂语文课中的问题提出和解决的两个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来自学生
“合作学习”课堂采用导学案,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方案。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是以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学情调查,尊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在编写导学案时,教师设置问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精心设计的问题要重视思考,关注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提出来的问题要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同时,设置的问题要有覆盖面。“合作学习”课堂要求学生人人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要做到学生全体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确是个难事。因为任何一个班级都有相对的优生与差生,优生与差生之间由于存在着知识水平及能力上的差异,其对提出的问题的适应性也有较大的差别。作为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就应在问题设计上全面兼顾、不可偏废一方;要因材提问,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各有所得。如我们在设计《风筝》一文的教学问题时,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②他为什么敢于对小弟那样?③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这三个问题,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教师在编写导学案至少要做两个调查。一个是对已经学过该篇课文的同学的调查,另一个是对还没有学过这篇课文的同学的调查。比如在教学《老王》时,我们对已经学过的同学的调查问题是:学习《老王》那篇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同学回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时代老王为什么有那样的遭遇?老王和我家庭背景和文化水平差距那么大,为什么他们两家人能有那么深厚的感情?没有学过这篇课文的同学的调查问题是:学习这篇课文,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你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是:老王的话不多,但是他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特别是给我送鸡蛋那个情节,课文里说“不知道是十个还是二十个……”那到底是多少个?他们两家为什么有那么深的感情?从返来的调查表统计,两个班的学生没有一个同学回答想要知道的问题是我们老师原先预设的要大讲特讲的什么文章中心内容、文章写作特色、什么人物形象、什么篇章结构。因此,我们根据学生的调查结果,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导学案里设置的问题是:文章我和老王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和老王有哪些相同的遭遇(同样的遭遇是两个家庭感情产生的基础)?试找出文章一两处值得你反复品味的语句出来加以品析(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上面设置的几个问题,数量不多,但是都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尊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第二,鼓励质疑,捕捉学生课堂上的思想火花。
古人把教师的作用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六个字。而“传道、授业”当从“解惑”入手,也以“解惑”为目的;“惑之不解,道之不传”。何为“惑”呢?那便是学生心中的疑问。这些“疑点”有经验的教师是心中基本有数的,但要做到了如指掌,又是很难的。因此,让学生有提问的兴趣和机会是了解学生疑点的最佳方法,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条途径。例如:在教学《背影》时,课堂上让学生大胆提问,对提出有思考价值问题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如文章四次写到背影,到底作者是要以哪次背影为重点?作者是如何描写出父亲的背影的?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老师当即交给学生们讨论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解决了,这篇课文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四人一个小组,同桌为一对子,前后两桌为一学习考核评价单元。这样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开展独学、助学和群学活动。任何课堂,首先要进行的是个人独学。只有在充分独学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学和群学,才有真正的学习效果。问题提出来了,老师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第一,“合作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独学完成了,自己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只有经过“合作探究”,相互交流,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在争辩中获得知识,在交流中获得体验。比如《马说》这篇课文,我们设计的问题是:作者认为世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这个问题的提出,给学生有很大的讨论争辩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样,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在活动中解决解除疑惑,消化问题。
其次,“展示交流”,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
“合作探究”的成果,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示。在展示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述、引导补充、解决问题。问题的正确答案并非我们的教学最终目的,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在学生探究解答问题的过程。”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展示,是改变课堂上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升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要平台,也是学生学习过程外显行为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展示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展示的需要,自然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要求与指导下,主动地独学、对学,开展组内交流,在发现问题中合作解决问题,在交流解决问题中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合作学习”课堂注重问题教学。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了解学生的主体需求和现状,在调查中设计问题,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