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俊峰
【摘 要】电视文艺晚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电视文艺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种电视文艺形式。而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是我国电视文艺晚会制作最高水平的体现,成为我国各级各类电视文艺晚会制作学习和模仿的典范。电视文艺晚会的成功是电视制作多因素的共同结果。而其中晚会节奏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从“节奏”这一视角出发展开论述,以期为电视文艺晚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艺晚会电视节奏
纵观电视节目的发展,我们发现一种电视节目类型的出现,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相关。传媒产业之所以在21世纪得到快速的发展,也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关,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的传媒技术革新以及大众审美观念的变化是其内在的重要因素。而作为传媒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媒体首当其冲成走向成熟。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向直播节目转型以后,直播类电视节目大量出现在电视媒体中,成为目前电视媒体节目的中坚力量。而春节联欢晚会作为全国性电视文艺节目,自然而然地加入了电视媒体的这一变革。但是春晚作为一档众星云集、名导加盟的高水平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在受到广大海内外华人观众的好评之余,也受到了诸多的非议。而作为一个在电视媒介一线工作的电视媒体人,如何从节奏、艺术形式、内容等专业角度对电视文艺晚会的成败之处作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学习经验、总结教训,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电视媒体长期工作的实践经验就电视文艺晚会中的节奏问题展开简要论述。
一、 对电视文艺晚会的认识
(一)、常见模式
电视文艺晚会的节奏,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与晚会模式等密切相关,为确保论述的完整性,我们有必要先了解电视文艺的模式
首先、在电视节目方面。歌舞是电视文艺晚会的基本艺术形式之一。这种艺术形式有机地将音乐和舞蹈融合在一起,艺术表现力和气氛营造效应非常明显;相声也是一种文艺晚会长用的节目形式,其“说”“唱”“逗”“学”的特点在营造开心愉悦气氛的同时也能引发人们的深刻思考;小品也是文艺晚会一种常见的节目形式,它以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演创造强烈的喜剧效果,活跃了晚会气氛,春晚每年的小品节目都有不错的反响;而歌曲也是电视文艺晚会的基本节目内容之一,每年的春晚我们都会听到美声、民族等各种各样风格的歌曲。
其次、晚会分类方面。目前电视文艺晚会主要分为四大类型。一是节日与庆典晚会。例如,春晚、、国庆晚会等;二是专题晚会。例如,3.15晚会、环保、人口等;三是栏目性晚会。例如《综艺大观》等;四是艺术类晚会。例如音乐、舞蹈晚会。
(二)节奏阐释
在研究电视文艺晚会节奏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节奏”这一概念。节奏是各种艺术通用的术语,是一个美学概念。在古希腊语中最早出现这一词语,其意思是表示、程序、程度、以及匀称流动的意思。在英语中“Rhythm”这一单词具有节奏和韵律的意思。我国古代著作中对“节奏”的解释为:“节奏,谓或作或止,作而奏之,止而节之。”节奏最初是将用于表示声音,但是又没有仅限于声音,而是存在于一切艺术形式之中。根据张骏祥的观点,节奏在影视作品中,不仅表现在时间的流程中和空间的运动形态上,同时还表现在观众的心理感受上。视觉的节奏反映了节奏的空间层次、听觉的节奏反映了节奏的时间层次;张凤铸老师在其著作《电视声画艺术》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如果不是在空间展现和时间流程中“一作一止”,节奏焉能存在?”这一简单的疑问清晰地向我们阐述了上述对节奏的定义。按照他的观点,影视一刻也离不开节奏。对于一台电视文艺晚会来说,展现视听语言的空间和时间是受到限定的,在这个被限定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下,如果我们合理地设计、创造、把握了它的节奏,我们就从实质上把握了创造和传播艺术韵律,将艺术之美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观众。
(三)电视文艺晚会的节奏
所谓电视文艺晚会的节奏,实际上就是电视文艺晚会中编导按照晚会节目自身的动静结合,有张有驰的美学标准,合理安排节目模式构成,使整个晚会的创作意图和主要表达思想通过艺术手段引起受众整体审美心理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可以将电视文艺晚会的节奏总结为:电视文艺晚会主题展开的节奏、不同节目类型与艺术形式的变化交替的节奏、音乐、音响节奏、节目主持人串词节奏、晚会演播厅灯光与舞美的调节节奏、镜头运动与画面切换节奏、演员表演与场面调度节奏。在晚会中,编导通过对上述节奏的合理把握和调度,使得整台晚会以动静结合、明暗反差、错落有致、虚实变幻不同主观意图呈现给广大观众,从而引起观众群体的审美心理的节奏性变化,进而形成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无数实践证明,一台电视文艺晚会的成功与否,除了节目的选择外,晚会节奏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节奏的表现手法和美学运用分析
(一)主题内容节奏
电视文艺晚会要取得成功,鲜明的主题是其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主题的表现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节奏的变化来实现。但是,遗憾的是在具体的晚会制作实践中,“主题先行”的思想却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节奏与主题关系本末倒置的误解,文艺晚会主题的表现实际上应该是在内容与形式的自然的艺术表现中得以凸显,也即是说要通过节奏变化来表现主题,而不是通过简单的主题先行来突出主题。
比如,为了讴歌改革开放的成就,许多电视文艺晚会都需要表现改革开放的火热年代,但是表现这种“火”的精神面貌不能仅仅是简单的高音和劲爆歌舞。还应该要在“火”的节目中加入一些平和、抒情的东西,让观众在感受“火”的节目间隙精神和情感得到放松和缓解,从而产生愉悦之感。这一点在1989年的春晚中就有明显的体现。当时晚会的主题是:“团结、欢乐、向上”,在节目安排上,晚会把戏曲《十八相送》安排在小品《招聘》之后,晚会随着节目的转换从笑声转入寂静,节奏也随之从欢快转入到抒情、平缓,紧接着主持人倪萍开始讲述聂卫平的姐姐对患有白血病的小保姆的深厚情谊,而当时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被这個感人的事迹深深的打动,而导演则仅仅抓住这一观众感情的节点,及时安排韦唯演唱她的著名歌曲《爱的奉献》,随着歌曲在舞台的响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被完全激发出来。此时此景,与其说韦唯唱的是歌,不如说唱的是观众的情感,或者说是所有观众用情感在一起演唱《爱的奉献》。然而,笔者认为,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节奏变化虽然是表现主题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运用这一手段时,要注意自然、不要生搬硬套,这样反而会得不偿失。因为如果没有恰到好处的节奏铺垫和设计,往往会适得其反。例如,2001年春晚中,为了突出21世纪第一个春天的“欢乐、祥和、奋进”的主题,在一阵狂歌劲舞之后,观众才从小品《有钱啦》获得一丝笑声,主持人就迫不及待地始询问现场来自不同地方的几个观众,要求这几位观众用自己的方言说“亲爱的中国我爱你”这句话,当几位观众按照主持人的要求说出那句话以后,歌曲《亲爱的中国我爱你》随之唱响。这种安排虽然与观众对下一节目的期待暗合,但是仔细感受一下,我们发现这样的节奏变换实际上比较突兀,虽然暗合了观众的期待,但是没有是的观众的情绪发生起落变化,而爱国作为一种崇高的情感,主持人以这种简单的询问引出表达这一神圣情感的艺术形式,实际上是对神圣的粗俗入侵,原本崇高的情感被这种刻意的节奏安排冲淡,给人以虚假的感觉,使得歌曲非但没有引起该有的观众的感情共鸣,凸显主题,反而给人们留下节奏变化生硬、造作之感。
(二)声音节奏
电视文艺晚会的声音节奏主要包括了现场的音乐音响和主持人串词节奏三个方面。声音节奏在电视文艺节目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它对晚会的整体节奏的成功意义重大,是一台成功晚会必不可少的元素。在2001年的春晚中,整台晚会由《世纪的霞光》、《多彩的海洋》、《江河的交响》三个板块构成,在歌舞内容为主的基础上还融入了诗、书、画等艺术形式。板块之间既独自成篇,有紧密相连。在《江河的交响》这一板块中,编导将长江黄河作为主线编排节目内容,两线合一、浑然天成,而在其中的南北对唱这一环节中,连环推出16首歌曲,以此形成长江儿女和黄河儿女对唱的交响。而如果没有声音节奏的变化,那么这16首歌曲给我们的感觉就不是优美动听,而是冗长单调,缺乏生机。在音乐节奏方面,这16首歌曲既有舒缓的《茉莉花》、又有粗犷的《康定情歌》、既有《太阳出来喜洋洋》的诙谐跳跃、又有快板《小扁担三尺三》的喜庆热闹,这些节奏极富变化的歌曲穿插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喜悦清新的感觉。在影响节奏方面,当歌曲为西北豪放情歌时,影响的声音则是按照山谷沟峪的回音来处理,当歌曲风格是江南花语风格时,音响节奏则是柔美婉转。而主持人在这一环节的串词则是采取白描、含蓄、娓娓道来的节奏来展开。这种声音节奏的变化与晚会内容的变化。晚会主题的表现有机结合在一起,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情感体验过程。
总而言之、这种主题内容节奏才是晚会应该追求的节奏,它自然和谐,不庸俗、不生搬硬套。
(三)画面与电视制作技术节奏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媒体,在文艺晚会节奏设计与运用中,声画节奏是分不开的。只有有恰到好处的画面节奏运用,才能形成艺术氛围和情感感染力。因此,在节奏把握上声画节奏应该要做到和谐同步。以上文中笔者提到的16首《南北对唱》歌曲为例,在这一段落中画面的节奏主要采取的是相对较为抒情的镜头运动,意境的纵深则是通过镜头的平缓推拉来营造。无论是任务还是现场布景,以及演唱组声情并茂、错落有致的演唱都通过镜头平滑的摇移来表现。给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感觉这些歌声是来自于山水的自然呼应,是流淌在人们心底的清泉。这一段落中为了配合意境表现的需要,镜头没有采取快节奏的变化和唐突的推拉,而是更多采用叠画,音乐与画面得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1997年陕西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把大屏幕的外景设在黄河壶口边,让弹三弦的陕北后生在黄河壶口奔涌的激流边,引出“正月甩来是新年,一串灯笼红了天……”随即将镜头切入演播厅,“舞起龙灯闹红天……”热情奔放的场面调度和华丽的舞台布景.使内外景浑然一体,给人以“无边春色来天地”之感,一开头就荡气回肠。这种画面节奏的运用,使得这台春晚给人留下了独居地方风格的印象。然而同样是画面的运用,由于简单地追求大场面、最强音和大阵容,2001年的央视春晚就在开场来了个长达半小时的狂歌戏舞,这一做法实际上是对艺术形式美感觉上的误解与迟钝。
其实无论是节奏上的动与静、张与驰、还是快与慢,以至于内容和形式,不仅是美学概念中的具有哲学意味的课题,同时也是电视文艺晚会受众心理变化研究的重要课题。陕西电视台春晚中的这种画面节奏的运用所体现出的返璞归真的意境,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在更高得多的程度上,用最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这句话用通俗的例子来解释,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要表现一个(下转第82页)(上接第67页)美女时,你可以让她浓妆艳抹、也可以淡妆素裹,但是不同的审美心理可能会对你所采取的形式产生不同感受,然而,最好的形式之美应该是存在于生活之源的变化之中,关键在于人们能否去发现和熟练运用。懂得节奏这一形式在美学范畴内的价值和意境,并且在此基础上去加以运用,是电视文艺编导人员应该去研究的基本专业素养。作为电视文艺工作者,应该在电视文艺声画艺术上有自己的突破,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例如,电视晚会的录播和直播就存在明显的区别,录播的文艺晚会在节奏运用上更加自如,但是参与感、现场感欠缺,而直播的文艺晚会则刚好相反。
三、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笔者自身的实际工作体会,笔者认为,电视文艺晚会节奏是每个晚会编导人员必须主动加以运用的美学标准。作为一种形式美,节奏在突出晚会主题、营造现场气氛、引起观众感情和心理共鸣、塑造晚会和导演风格等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在当前电视文艺晚会技术手段差距已经大大缩小的现实背景下,通过节奏这一形式的把握和运用,使得晚会主题表达与观众审美心理实现无缝对接,是从大量同质化晚会节目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广大电视文艺工作者应该以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对待这一问题,不断提高文艺晚会的质量。(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邱晓彪《电视文艺晚会的节奏浅探》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夏艳艳著 《电视传播的受众意识研究》,《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年第 5 卷第 4 期。
[3]毕一鸣著《语言与传播——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新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版。
[4] 周月亮著《影视艺术哲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年版。
[5]赵树奇 《电视文艺晚会模式说要》,《戏剧之家》2009 年 3 月03 期。
[6]高丽民 《潮涨潮不落的电视文艺晚会》,《电视研究》2000 年第 2 期
[7]刘桂林、陈万利、刘斌著《电视文艺栏目定位与运作實录》,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