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间“教育战争”的思考

2014-04-29 00:44殷飞
中华家教 2014年12期
关键词:管教榜样冲突

事件回放:

“我唯一的错误就是逼你考上大学,你就这么不满?”

“你很伟大,但是你不能逼我,我的想法你不能逼我……”

晚餐不得不在尴尬中提前结束。离开前,苏晓梅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切下两块生日蛋糕,便转身与同学回了寝室。父亲苏以彬没有想到,自己为女儿准备的17岁生日晚宴,会以自己与女儿的争吵结束。

从苏晓梅5岁上学开始,12年间,父女俩的冲突从未断过。冲突的原因都是父亲对女儿的“管教”,这种“管教”一度让女儿逆反厌学。苏以彬12年陪读,3次举家随迁,最后索性与女儿一同学习、高考、上大学,父女考进同一所大学同读。苏以彬被网友称为“男版孟母”。

“我本来是想和女儿读一个专业,但女儿坚决不想跟我在同一个班。没办法,我只好转到营销与策划专业。”苏以彬很无奈。而在苏晓梅看来,“亲情也需要距离,他24小时不离开我,我真的要崩溃了”。

这是一篇父爱如何爱,管教如何管的教育案例,案例中的爸爸不可谓没有责任,不可谓不爱孩子,可就是这么一位有爱有责任心的爸爸把女儿的教育过程弄得“险象环生”,冲突不断,是他生了一个特殊的女儿?还是他有失偏颇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带入了他制造的成长漩涡?

看到这样的案例,估计很多作为过来人的父母都会说这是个正常的孩子,孩子在每个成长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了应有的心理冲突,恰当的教育会帮助孩子学会面对成长,偏颇的教育却放大了这样的冲突和危机。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来,孩子不反对父母管教,也能从父母各种管教中体会到爱,孩子抵触的是她不能理解以及不被理解的管教。因此,管教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沿着父母设想的理想道路前进;管教的方式也不是简单地“逼迫”,让孩子被动地甚至抵触地接受父母指引的方向。

教育的目的

教育要警惕父母的私心。从孩子发展的角度来说,教育的目的促进孩子健康自主地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不能掺杂过多的私心,即使把这样的私心小心地伪装成充满爱的人生经验,孩子也会敏感地感受到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还是为了父母的面子或者成为父母人生遗憾的“埋单者”。一旦孩子感受到父母教育的的私心,再堂皇的教育理由都会蒙上一层阴影,从而受到孩子的怀疑和抵触。

教育要分清手段与目的。案例中的爸爸为孩子设定的教育目标不是成长的目标,而是达到成长目标的手段——上大学。把手段混同于目的在目前的整个教育系统中极为常见,它会让参与教育的父母和孩子都陷入迷茫。上大学这一实现人生目标的方式手段被很多父母认为是在这个社会立足并达成一生幸福的必然目标。

教育目标需要孩子的参与。教育目标即成长目标,不能没有生命成长的主人的参与。如孩子上大学这件事,毫无疑问,接受高等教育、开阔视野、获得人生发展的机会,怎么说这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限,父亲因为焦虑担忧,害怕孩子因为不成熟不能把握好生命的航船,把成长的航船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这导致父亲既要做孩子这艘生命航船的舵手,又要当水手,而孩子始终是自己生命航船的挑战者。

教育的方式

孩子不是被动的教育接受者,而是能动的教育解释者和参与者。苏爸爸式的教育方式是典型的结果式教育,他基本上把孩子这个有机生命体当成了“黑匣子”,不管这个匣子里有多少丰富的情感和冲突,他只关注最终的行为和结果,因为他认为在实现上大学目标前“黑匣子”里的想法都是惰性、偷懒、反抗和有损目标实现的,他对孩子消极片面的判断直接导致了其简单和粗暴的教育方式。

恰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突破自我,错误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报复”父母。孩子需要管教这是毋庸置疑的,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的心理是不成熟的,是需要父母引导的,但是管教的目的是成长,是引导孩子了解自己,进而突破自己,而不是让孩子把父母当作成长的绊脚石,体验与父母斗争过程中充满的危险和不确定性。

现实教育中,很多孩子在父母高压强制和简单的教育方式下用反叛在进行自我探索。探索自我的方式有很多,一种是自由式的,一种是矛盾式的,显然苏晓梅的自我探索不是自由的,而是充满矛盾的,是在与父亲不断冲突中进行的自我对话,这是危险的。因为在這个过程中,孩子完全可能避开自我突破与成长,而把精力更多放在父女矛盾上,放到如何与父亲斗争上,正如她所言:叛逆的原因有部分就是为了“报复父亲”。反叛是生命力量的象征,教育现实中最可喜的就是很多孩子在各色算不上恰当的教育面前始终保持着“反抗”的冲动,尽管大量的反抗都在类似这位父亲“三节棍”的权威下表面屈服了,但是内心的反抗始终没有消退,孩子的反抗抑制了孩子独立的思维和自主成长的欲望。

父母的角色

父母需要做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和人生的榜样,但是这个陪伴者和榜样既不能越界也不应该丧失自我。

越界的陪伴者是孩子成长的干扰人,他分不清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总是用善心和责任心拔苗助长地去干扰孩子成长的节奏,在这种状态中父母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拉警报。正如案例中呈现的:学习中,父亲的出现让孩子痛苦不堪,甚至开始迁怒起“密卷”的作者;运动中,父亲的“培养”让孩子的兴趣荡然无存。当父亲用自己的好心把一切的趣味和主动性都从孩子成长中扫荡出去时,危险就随之而来。“蓦然回首,她发现自己不但没了特长,甚至连兴趣爱好也没有了。失去了足球的精神依托,她变得有些空虚。此时,一些社会青年走进她的世界,她用少女的单纯接纳了他们。”

为了孩子不断“迁徙”,为了孩子放弃事业,为了孩子全程陪读,直至一起读大学。这一连串让常人匪夷所思的“现代版孟母三迁”确实把这位父亲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大多数父母望尘莫及,有人解读这是父亲在给孩子做榜样,以此体现父亲良苦用心,并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话没错,但是父母的榜样不是以牺牲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代价,榜样不是生硬的,所谓大教无痕正是此意,父母认真积极地生活让孩子感受到一种精神,并潜移默化地转化为自己对待生活学习以及生命的态度。

希望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像苏爸爸这样关心孩子成长,全力以赴支持鼓励孩子成长的父母;也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更新观念,汲取知识,提升能力,用科学理性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殷飞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授,南京亲范学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管教榜样冲突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本科课堂中的正面管教策略研究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WHERE ARE WE GOING, DAD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