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纳税筹划与风险管理解析

2014-04-29 01:19刘青
中外企业文化 2014年12期
关键词:税收政策税务机关筹划

刘青

【文章摘要】

本文通过对纳税筹划所面临的风险的研究,提出了纳税筹划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方法,以帮助企业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

纳税筹划;风险分析;政策风险;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风险防范

0 引言

企业纳税筹划是指企业纳税人根据国家的税法和会计政策,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之内,对企业筹建、投资、筹资、经营以及理财活动中的相关纳税事项的事前筹划和事中管理,减轻税负,从而实现企业税收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经济行为。企业纳税筹划是一种边缘性操作,所涉及的是税收问题,但是税收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而且企业在纳税过程中面对的是国家权力机构,稍有疏忽就会被处以罚款或者补缴税款、滞纳金等等,导致纳税筹划失败。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信誉,这就是纳税筹划所面临的风险。随着税收筹划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和接受,各种形式的税收筹划活动已在各地悄然兴起。但是税收筹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在给企业带来节税收益的同时也蕴涵着风险,即风险与利益是并存的。如果无视这些风险,任其发生而不加以防范,势必有悖税收筹划的初衷,其结果可能是以节税目的为开始,却以遭受更大的损失而结束。

成功的纳税筹划必须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认真分析各种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降低风险,避免由于筹划不当而补缴税款,影响企业声誉事件的出现,实现纳税筹划的最终目的。

1 纳税筹划面临的风险

税收筹划的风险,通俗地讲就是税收筹划活动因各种原因失败而付出的代价。由于税收筹划是在经济行为发生之前作出的决策,而税收法规具有时效性,再加上经营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的错综复杂,使其具有不确定性,蕴涵着较大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充分考虑风险性因素。

(1)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纳税人在制定和实施纳税筹划方案时,对可能承担补缴税款的法律义务和偷逃税的法律责任等。一般来说,企业都会根据相关税收法规所列出的有关优惠条款,或者根据税法中的空白、不明确的税收条款等等,选择最有利于企业的应税行为和会计政策。但是,如果把握不当的情况下,其纳税筹划方案可能就不会被税务机关所认可,甚至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逃税款。不仅要承担纳税筹划损失的成本费用,而且还要承担补缴税款以及滞纳金的法律义务,甚至可能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2)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利用国家政策进行纳税筹划所面临的风险。该种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筹划人对政策精神认识不足、理解不透、把握不准所致。即筹划人自认为采取的行为符合国家的政策精神,但实际上不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例如某服装厂接受个体经营者代购的纽扣,但由于未按要求完成代购手续,在税收检查时被税务机关确认为接受第三方发票,不仅抵扣行为被撤消,而且还受到相应的处罚。政策变化风险是指政策时效的不确定性。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及时调整经济结构,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总是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作出相应的变更,对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行及时地补充、修订或完善,不断废止旧政策,适时推出新规章。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税收政策总是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从主观层面上来看,企业在纳税筹划的过程中,如果纳税筹划人没有充分领会国家的政策精神,就可能会使纳税筹划方案与国家政策不符,从而导致纳税筹划失败。从客观层面上来看,国家可能随时对税收政策和相关法规进行修订、补充或者完善,由此可能导致在制定纳税筹划方案时是可行的,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相关法规发生了变化,但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却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整,这也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市场信息、技术水平、内部管理等发生变化,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恶化,由此给企业的纳税筹划方案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压力。税收筹划是一种合理合法的预先谋划行为,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实践证明,企业预期经济活动的变化对税收筹划的效益有较大的影响,有时还会直接导致税收筹划的失败。因为税收筹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税收政策的差别进行选择的过程。但无论何种差别,均应建立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即企业日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符合所选税收政策要求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在给企业的税收筹划提供可能性的同时,也对企业的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经营范围、经营地点、经营期限等)带来了约束性,从而影响着企业经营活动本身的灵活性。如果项目投资后经济活动本身发生变化,或对项目预期经济活动的判断失误,就很可能失去享受税收优惠的必要特征或条件,不仅无法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还可。能加重税负。为了引导外资投向,我国现行税制对生产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生产型外商企业实行“免二减三”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但若生产性外商企业兼营非生产性业务,且非生产性业务的收入超过业务总收入的50%,则丧失了“生产型”企业的资格,不得再享受此项税收优惠政策。例如,某合资电子设备厂是生产性企业,尚处于减免税期限内(减半按15%征收),由于其产品销路不佳而外购其他厂家的电子成套设备散件进行组装,这樣该厂就同时从事了生产性经营和非生产性的组装业务。若本年度内该企业的散件组装业务大于其业务总收入的50%时,尽管该企业尚处于减免税期限内,但仍不能减半征收,只能按30%纳税。可见,该企业为了享受“免二减三”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本年度内在进行这两项业务的投资选择时,就应将非生产性组装业务的规模控制在不超过生产性经营的范围内。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非一成不变,必须随着市场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而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经营活动的变化时时影响着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企业必须面对由此可能产生的风险。

(4)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纳税人在制定和实施纳税筹划方案时,可能使发生的相关纳税筹划成本付之东流,在经济上造成损失。包括聘请专业筹划人员制定纳税筹划方案的费用、公关费用和其他支出等等。除此之外,企业可能还要承担补缴税款、处以罚金和滞纳金等成本。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通常由于纳税筹划是在税收法规的邊缘上进行操作,有些税收法规的内容存在着一些模糊的地方,而且相互之间还有矛盾或者冲突的地方,这加大了纳税人纳税筹划的风险。首先是面临运用和执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不到位的风险,比如残疾人员符合比例但却没有享受福利企业的优惠;其次是在纳税系统筹划的过程中,没有实现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性把握,在纳税筹划的过程中没有综合考虑各种风险因素,比如在企业合并、分立以及改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税收优惠的操作。由于税收筹划的固有特点是与“法”共舞,即税收筹划经常是在税收法规规定性的边缘操作,以帮助纳税人实现利益最大化;加上我国税收立法体制层次多,立法技术不高,不仅法规内容存在着很多模糊之处,而且法规之间还有一些冲突或摩擦,即使是专业人士有时也难以准确把握,这就给纳税人的税收筹划带来了很大的操作风险。从实践中看,操作风险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运用和执行不到位的风险,如因残疾人员比例不足而享受了福利企业优惠,因利用再生资源的比例不足而享受了有关环保方面的税收优惠等。二是在系统性税收筹划过程中对税收政策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形成税收筹划的综合运用风险,如在企业改制、合并、分立过程中就涉及到多种税收优惠的操作问题。根据有关规定,在一般情况下,被合并企业应计算资产的转让所得,依法缴纳所得税,被合并企业以前年度的亏损,不得结转到合并企业弥补,但如果合并企业支付给被合并企业或其股东的收购价款中,除合并企业股权外的现金、有价证券和其他资产,不高于所支付的股权票面价值(或支付的股本的账面价值)20%的,经税务机关审核确认,被合并企业可以不确认全部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不计算缴纳所得税,其合并以前的全部企业所得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担,以前年度的亏损,如果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可由合并企业继续按规定用以后年度实现的与被合并企业资产相关的所得弥补。凡此种种,如果不能系统理解和全面掌握,并加以综合运用,就很容易顾此失彼,导致出现税收筹划失败的风险。

(6)诚信信誉风险。诚信风险是指纳税人在制定和实施纳税筹划方案时,可能面临的信用危机和信誉损失。纳税人如果在纳税筹划的执行过程中,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偷逃税,就会被认为是税务机关重点关注的对象,税务机关会对其进行更加严格和频繁的稽查,从而使纳税人的信用和信誉受到影响,甚至会影响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市场份额的降低。

此外,税收筹划还面临着筹划成果与筹划成本得不偿失的风险,如对企业的情况没有全面比较和分析,导致筹划成本大于筹划成果;筹划方向与企业总体目标不一致的风险,从表面上看有成果,而实际上企业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等等。以上这些都是税收筹划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风险,也是企业在税收筹划过程中应当加以研究和重视的因素。

2 纳税筹划的风险管理

(1)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风险管理的目标必须服从于纳税筹划的目标,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在降低企业整体税负的前提下,将纳税筹划的风险降到最低或最小化。这样企业就会留有较大的余地,同时也能确保纳税筹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2)选择合理的风险管理模式。纳税筹划风险管理的基本模式包括三种:风险降低、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

风险降低是指用使风险程度和频率最小化的控制方法和措施,降低企业的损失。包括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纳税筹划前瞻性的特点决定了事前风险防范的效果要好于事中、事后的控制,因而最好采取事前防范。

风险规避是指为避免风险的发生而拒绝做某一事件,这实际是一种不作为的思想,也是最彻底的避免风险的方法,但其的应用范围很窄。

风险转移是指将风险转嫁到其他人身上,而降低自己承担的风险。一般通过合约的方式实现风险转移。

(3)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由于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企业时刻面临着纳税筹划的风险,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实时监控纳税筹划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一旦发现风险,立即发出预警信号,提醒纳税人及时采取对策,寻找产生风险的根源,抑制风险的发生。

(4)掌握最新的税收政策和动态。在纳税筹划的实际操作中,必须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的内涵,及时关注税收政策的最新动态,使纳税筹划方案不违法法,这是纳税筹划成功的基本保证。要做到纳税筹划有法可依,既有利于资本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又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提高企业纳税筹划人员的业务水平。纳税人要化解纳税筹划的风险,确保纳税筹划方案的成功,必须提高企业纳税筹划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他们熟悉和精通国家相关的税收政策和财务会计知识,并了解工商、金融、保险、贸易等方面的知识,不仅能制定正确的纳税筹划方案。又能正确的组织实施纳税筹划,确保纳税筹划方案的成功。

(6)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要对纳税筹划方案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纳税筹划方案可能面临的哪些风险,并对这些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如果一旦出现这些风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防范措施和策略,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7)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由于有些税收政策具有较大的弹性,而且各个地方的具体税收征管方式也不尽相同,这时税务机关就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企业应加强和税务机关的联系和沟通,了解税务机关的工作程序,在税法政策法规的理解上争取与税务机关达成一致,特别是在某些模糊和新问题的处理上一定要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

(8)做好纳税方案执行效果的分析和总结。在执行完成纳税筹划方案后,还应分析总结其执行结果,为进行下一步的纳税筹划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从而为将来更好的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打下基础,提高纳税筹划的风险管理水平。

3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会面临着许多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必须高瞻远瞩,将企业筹资的税收筹划与风险控制相结合,制定税收筹划方案。从而防范筹划风险的侵袭。

【参考文献】

[1]吴英姿, 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中税收筹划的应用[J],新西部,2007,(18): 41—42。

[2]尹霞,企业怎样进行税收筹划[J],.现代审计与会计,2007,(8):37。

[3]张红,刍议税收筹划与企业财务管理[J],.商业时代,2007,(23):79—80。

[4]杨志勇,中国税制改革的逻辑[J],.涉外税务,2008,(4):8—14。

[5]王占芳,新税法下的企业纳税筹划与风险管理[J],中国外资,2009,(5):128。

猜你喜欢
税收政策税务机关筹划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信息化背景下税务机关获取自然人涉税信息范围的边界
VBA在薪酬个税筹划上的应用
关于如何规范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相关思考
税收筹划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探讨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税收政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税务机关舆论引导的策略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税收筹划
税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
税收筹划中征纳行为的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