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红
《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理念,广大教师积极地实践,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如今,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可谓激情四射、活力再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被普遍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教育教学成绩也因此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不应该而且是不能出现的不和谐音符,比如滥用“合作”、滥用“探究”,甚至是片面夸大“合作”与“探究”的作用等等。
一.教学实践证明,“自主”才是主体学习的核心。有人说“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但是,我们认为重要的是要学生“以自己为主去学习”,不能总任由学生想学就学,不想学就放弃,不能一味强调学生的情绪、兴趣、知识积淀等具体学情。当然,我们不是说回归到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老路上去,更不是反对依据具体学情而设计、组织、实施教学行为,而是真正本着为学习者生存发展负责的态度设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使学习者乐学、善学、会学、学会。我们主张教师在预设学案时首先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问题,比如设计一个人人感兴趣又能迅速促进其主动阅读、积极阅读的切入角,例如我们施教《孔雀东南飞》时,在课前预习部分只设计了一个问题:“请你认真阅读文本并努力思考到底是谁赶走了刘兰芝?”在学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时,我们也以一个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美丽的边城,在一群善良的人中,怎么就发生了一场令人难以接受的悲剧呢?应该说,这样的问题真的没有十分明确的答案,但是,它的确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尤其是促进其真正地自主阅读,真正地走进文本中去。我们认为,这样的阅读,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因为阅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收获,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尤其是充分品尝到学习的成就感。
二.“合作”必须建立在充分自主独学的基础上。 《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习过程作为学生发展个性、表现个性的过程;同时为避免个人主义又提倡“合作”。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让学生没经过独学就进行“合作”,更不要动不动就让学生展开讨论。然而,事实上,越是比武课、示范课等公开课越是问题最多的课,老师们为了追求课堂学习环节的完整性而如同放电影一样忙于操作,因而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情感体验,具体表现则是有独学环节但独学不充分不到位,也就是学习者并没有充分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甚至很多时候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就已经把学习者推到下一个学习环节了,进行什么合作与探究了。这样的结果要么使更多的学习者对所学茫然无知,要么从组内较为优秀者那里得到比较肤浅的答案,只不过不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而是从平等的优生那里得来的。试想这样的合作与探究还有什么意义呢?以人为本不是让更多的人得到发展吗?我们的教育目的不是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吗?实际效果如何呢?像《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就应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文后“思考、探究、练习”之中的各题(第一题是说说行文线索,第二题是对比《氓》诗中女主人公的态度,第三题是比较陆游的《钗头凤》理解古代妇女的爱情悲剧,第四题是理解与辨析偏义复词、词的古今义等),然后才能进行合作探究。
三.必须明确合作与探究的目的,不可滥用合作探究。在贯彻合作原则时,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堂上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务。事实上,我们将重大的任务分解,是考虑到时间和精力等问题,所以在课外采取这个方法能早出成果,还能培养合作精神。然而,在课堂上经常这样贯彻就有些不妥了:这个小组研究这个,那个小组研究那个,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知识点不落实,所学势必会支离破碎?例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有教师要求甲乙丙小组各自负责课文第一二三部分的疑难解释等等,然后分组展示,同时辅以异组质疑和点评。请问我们这样做能够保证个体对整个文本的全面理解与把握吗?我们极力反对的教师灌输法不是变相卖给异组或异组里的优生了吗?这与传统教学的本质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曾经见到过这样一个案例片段:
课文《说勤奋》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古代的司马光,一个是现代的童弟周。他们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于是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寻找他们两个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老师还让学生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志。学生也很容易就找到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老师再让学生找不同点,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并且准确筛选出文本中的有关句子,总结出“一个是天资聪明,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在此基础上,老师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来进一步体会、感悟,进而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里老师并没有过于要求学生使用什么小组合作与探究,而学习的重点、难点突破得恰当到位,学生学有所得。由此可见,并不是每篇课文的学习都需要合作与探究的,也绝非时时要运用合作与探究的。“学贵有疑”,对待学生的争议,教师不能总带着欣赏的态度,怕给学生泼冷水。如果是有定论的就应该旗帜鲜明地亮出观点,以消除疑虑。要知道“学贵善疑”,但我们不能随便怀疑,否则不如老老实实去学习,可不要忘记荀子说过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能够自主学习,自然会潜移默化,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