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的内涵、来源及其价值

2014-04-29 00:44王小松
理论观察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实践论来源价值

王小松

[摘 要]《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这篇文章不仅对中国的革命,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实践论》备受关注。本文从《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入手,分析其本质内涵。进而,探讨其两大主要来源。最后,突出《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实践论》;来源;价值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019 — 02

一、《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1937年7月,毛泽东同志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了《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什么是实践。本体论强调,事物是什么必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指出。我们认识问题也是一样,首先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这样写到:“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①

这样,毛泽东首次在中国的哲学史上甚至外国的哲学史上全面、明确、深刻而且具体的说明了什么是实践——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详细、清晰地讲解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只有正确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称的上真正理解了实践是和认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的观点,又丰富发展了他们的观点。毛泽东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的标准,二者不能分开来讲。

(三)实践与真理。实践与真理有什么样的关系,它对认识真理又有何意义。关于这些,毛泽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只存在一个客观的标准即社会实践。对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二者既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一面,又有着相互统一的一面,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標准。

(四)认识的辩证过程。毛泽东对于如何认识事物,作了全面而且详细的解释。首先他从感性认识开始,讲解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如何把握感性认识,怎样从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认识,如何达到真正的理性认识。为此,他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经过这一系列分析,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是正确的,然后还要用于实践,看看是否可行即用实践来检验一番。所以,不管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要以实践为基础。

(五)总规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认识的规律性做了一个总结:首先,先要实践。其次,形成或正确或错误的认识。再次,用认识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认识。最后,通过实践的检验再重新认识。这一规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反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二、《实践论》的两大来源

(一)传统文化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无论有没有读过书都或多或少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只不过是读过书的人要比没有读过书的人受到的影响、发挥的作用更大而已。毛泽东作为旧时代的中国人,7岁就被送到村上的南安私塾念书,在五年的时间里,它熟读了《论语》、《孟子》、《左传》、《三国志》、《隋唐》、《水浒》、《西游记》等有关中国哲学、历史方面的书籍。他16岁开始到湘乡一所“现代学校”学习,20多岁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之后又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在这一段时间中,毛泽东的学识迅速增长。他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已经达到非常熟悉的程度了。这一点从《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这一题目以及他在《实践论》中运用的事例(例如《三国演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等事例,就可以很好的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深刻影响。

毛泽东从小到大耳闻目染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已经深深的根植于他内心。毛泽东一生极其重视研究认识论问题,在青少年时期就阅读过中国传统书籍,特别是青年时期毛泽东的知行观深受朱熹、王夫之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尤其是知和行的关系问题,到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才讲清楚。从孔孟到王夫之几千年以来,关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很重要的。首先,以孔孟、二程、朱子和王守仁等人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主张“知先行后的唯心论”。这一主张虽然不正确,但是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存在的。正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旁上,毛泽东才有可能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正确认识。其次,以墨子、王充和王船山等人为代表的唯物论者主张,“行先知后论”。关于这一主张,毛泽东也是辩证的来看待,他既强调行也注重知指出二者统一,即王船山的“行先知后,行可兼知”。所以,由此可见毛泽东写《实践论》时受到传统文化影响是非常深的。

(二)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人历来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毛泽东的老师(岳父)杨昌济先生,杨先生不但对中国古文有坚实的基础,而且曾在日、英、德留学十年。他虽然成了康德和托马斯·格林的信徒,但是并不放弃12世纪著名哲学家朱熹的理学。杨先生曾经在所教的班级里写过:“強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以此抒发他决心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培养经国济世之才的激越情怀。毛泽东说杨昌济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①

这不仅是出于对岳父的爱慕,而且表现出对老师的衷心敬佩。毛泽东自从认识杨先生以后耳闻目染,势必会受到杨先生的深刻影响,从而对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又很深刻的见解。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本人自从1920年阅读《共产党宣言》,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后,阅读大量马列著作。他在写实践论时,从中吸取了许多思想。例如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等。《实践论》对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总过程以及真理的两重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进行了全面、深刻和系统的阐发,尤其是对《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的认识论辩证法予以了高度概括和进一步充实、发挥,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大框架,把他们发展成为更适合中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说他们是《实践论》最直接、最重要的来源。

三、《实践论》的价值

由以上两部分,我们可以得出《实践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对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九三七年七月毛泽东写了《实践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二是用《实践论》指导全国人民正确认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从而坚定不移地完成革命事业。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详细阐释了知和行的关系,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国化,把难以理解的认识论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党员以及知识分子理解,更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其中文盲特别多)理解使得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当时的复杂环境和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从而坚定不移地完成革命事业。毛泽东曾用《实践论》中的观点,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过演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在当时挽救了一大批受教条主义影响的党员干部,也为革命事业指明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实践论》强调的知行统一,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指导了以后的革命胜利。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从实践出发,取得了一次次斗争的胜利,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赶走了美帝国主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可以说,这些胜利都是《实践论》的功劳。《实践论》不仅纠正了主观主义错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二)中国经济走向繁荣——改革开放

《实践论》不光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对改革开放的实施起了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思想和毛泽东写的《实践论》中观点不谋而合,实际上是对毛泽东实践论观点的继承。邓小平在党的关于党的若干历史决议上就说《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性,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灵魂实事求是,就是《实践论》中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邓小平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面对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大胆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不管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市场经济”等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既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改革开放就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摸索着,用实践来证明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虽然还有很多政策需要不断完善,但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表现为;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人民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军事实力显著增强。

(三)“中国梦”——改革进入深水区

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取得的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经济的发展导致道德的滑坡,赤裸裸的金錢关系,政府官员的腐败,钱权色交易等等。这些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尤其是今天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的困难可谓是“难于上青天”。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阻碍改革的进行,甚至亡党亡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上任伊始就采取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政策。例如:反腐倡廉,依法治国等等。特别是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这几十年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反映。面对新问题,关于腐败提出“八项规”“苍蝇老虎一起打”、“打破刑不上大夫”“依法治国”。经济上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教育上改革高考制度,实现教育公平。作风上公示领导人外出不封道、“八项规定”等等,都是对实践中问题的新认识。这些措施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我国的改革一定会走出深水区。“中国梦”也一定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实践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它不经对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M〕.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9.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实践论来源价值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实践论(节选)
“赤”的来源与“红”在服装中的应用
一粒米的价值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给”的价值
建国以来《实践论》学习和宣传述论*
关于『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