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中
[摘 要]马克思是在吸收前人成果主要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异化思想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认为作为主体的既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也不是费尔巴哈主张的自然人,而是具体的人,即在生产领域中结合成一定生产关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并且认为异化的本质乃是劳动的异化。
[关键词]马克思;手稿;异化劳动思想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2 — 0005 — 02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来源
(一)黑格尔系统的异化理论
最早提出系统异化理论的是黑格尔,他指出绝对的精神是超过所有存在的,是所有事情的本源。黑格尔同时也指出绝对精神是能动的,产生异化这一现象的主体为精神,异化这一过程也都是在精神的范围中进行的。人通过劳动创造的实物会脱离自身,产生出异化这一现象,这不是客观事物的异化,而是人自我意识的异化。虽然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见解深刻,但是,他对劳动异化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精神劳动的层面,劳动的创造也只是在抽象的主观意识层面生成的,这就使他的异化理论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束缚中。
(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
费尔巴哈批判地接受了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提出了人并不是神的异化,而神是人的异化的理论。费尔巴哈认为人们对神的崇拜其实一种自我崇拜的表现,人在崇拜神的同时也会把自己的人格与本质融入里面,让神具有人的性格,简单说来就是人们是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塑造神的。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克服自身的异化,就一定要摆脱宗教思想、脱离神的影响菜可以实现。虽然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基础是人,也属于是唯物范畴之中,但他的异化理论只是在宗教的范围内,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因此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其异化思想。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的提出
马克思是在吸收了黑格尔系统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异化理论的。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一)工人工资
马克思对工人工资这一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工人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工资的决定因素是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间的斗争,但是这一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资本家获胜。一方面,尽管资本家需要雇佣工人劳动为其创造财富,但资本家拥有强大的财力物力支撑,他们即使脱离了工人也不会立刻无以为继。而工人却恰恰相反,如果不能立刻被资本家雇佣劳动,他们就不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最终将无法生存。另一方面,尽管工人在规模与数量上远远超过资本家,但工人这一庞大的群体却并不团结,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人间存在着十分激烈的生存竞争,这就使他们很难组建成为一个团结强大的统一阵线与资本家相抗衡。
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地产和劳动的分离,这种分离对工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首先,当市场上的价格向自然价格靠拢的时候,工人的损失也会不断扩大。这是因为,对工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地租与利润对工资的影响相比之下就要小一些。除此之外,当资本家获取大量利润时工人工资却不一定上涨,但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工资一定会下降,也就是说无论资本家的利润增长或降低,工人总是受到损失的一方。最后,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人获取的工资是有差别的,而且这种差别比属于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差别要大很多。
马克思通过分析研究工人在社会可能处于的以上这三种状态里的地位,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社会衰落状态下,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社会持续发展的状态中,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贫困这一问题仍然无法解决。这一状况就与国民经济学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相抵触,如果我们从国民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很容易发现国民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都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地方。因为,国民经济学考察的对象是只是从事劳动的工人,而没有把这些工人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他们从事的劳动也被看作是一种谋生手段。
(二)资本利润
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的利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工人异化劳动的成果就是资本利润,与此同时当资本的利润持续增长时,工人的处境却不断恶化,工人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属性也会失去的更加多。
资本家使用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当他面对许多不同的投资方法时,资本家总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其中能带来最大利润的方式,他是不可能考虑他人或者社会的利益的。因此,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社会的利益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甚至经常与社会利益相抵触。想要抵制资本家就要强调竞争这一因素,因为竞争会促使工人工资的不断增长,同时也会促使商品价格的下降。
然而竞争出现的必要条件是资本不断积累但资本的掌控权分散在多人手中,现实情况是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不断聚集在越来越少的人手中,并最终形成垄断。除此之外,大资本家比小资本家财富积累的速度更快,因此在竞争带来的资本利润减少面前,小资本家遭受的损失更大,也就无力与大资本家相对抗。最终资本还是不可避免的聚集到大资本家手中,竞争程度不断减弱,垄断持续加剧,工人被压榨的程度日益加深。
(三)地租
马克思指明地租是私有财产的基础,因为与异化劳动有着密切联系。地租的确定是土地拥有者与租地的农场主相互斗争而产生的,由于土地所有者在斗争中处于绝对优势一方,因而最终确定的地租总是最大限度有利于土地所有者。土地所有者和租地农场主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并且与雇农的利益也是冲突的。由于土地所有者总是想要尽力抬高地租,来赚取更多利润,这样就迫使租地农场主极力避免损失增大,租地农场主就会采取措施减少雇佣农民的工资,换句话说就是土地所有者获取利益的最终方式是通过剥削雇佣农民的工资来实现的。
马克思指出在封建社会中,地产实际上是已经买卖了的土地,其本质是与人相异化后通过少数大地主的形式出现站在人对立面的土地。封建的土地占有在某种意义上蕴含土地作为某种异己力量对人的统治,农奴不是作为一个人存在,而是作为土地的附庸存在。作为土地所有者的地主,实际上也被土地所控制,土地是他的私有財产的基础,可以说是他身体无机的一部分。通过对工资、资本和地租的分析,马克思指出,工人逐渐变成最为低廉的商品;工人生产的财富与产品越多他的贫困程度也会越发严重;竞争的最终结果是使资本进一步在更少的人那里积累;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最后让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无产者阶级。
三、马克思对工人劳动异化的分析
马克思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分析,并结合当时社会出现的众多经济现实情况,提出了著名的工人劳动的四个异化:
(一)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
在正常情况下,工人本该是劳动产品的主人,工人所从事的劳动是一种自觉的“对象化”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异化了,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独立出去变成了一种与自己对立的异己的力量,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换句话说就是当物质世界不断增长时人的世界却相反的贬值了。
(二)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正因为劳动活动本身同工人相异化,才导致工人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自然界本是工人的劳动对象,但是工人的劳动却使得资本越来越多的积累到资本家手中。工人成为了自己的对象的奴隶,他只有“首先作为一个工人,其次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够生存。在正常情况下,劳动本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是一种使得人的脑力和体力都可以对象化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可是在存在剥削和压迫的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体,从事那些令他们付出大量劳动却得不到相应回报的工作,而与此同时资本家却通过剥削劳动者聚敛大量财富。
(三)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
馬克思从上述异化中得出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因为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在对象中实现其本质,而生产活动的异化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了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是人的类本质就与人相异化了。人同动物生命活动的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是人的类特性,但正是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人不仅没因自己的类本质获益,反而因其所累。
(四)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根据上述三个异化推论出人和人的异化,他这样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的异化”。
以上四个异化就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他认为异化劳动概念的规定一定要在现实中表现出来,异化是通过实践这一手段实现的,可见马克思是把异化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客观发展的过程。马克思通过对以上劳动异化情况的分析发现,劳动者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己,劳动活动异化于自己,这种畸形的劳动使劳动者不再作为人的本质生活存在。与工人完全站在对立面的就是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因为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马克思意识到异化劳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马克思认为,工资和私有财产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工资中,其最终目的本身并不是劳动,而是被工资驱使的。在资本私有制的前提下,剥削与压迫不可避免,即使采取强制措施把工人工资提高,也仅仅是资本家付给雇佣奴仆较多的工资,这种情况下工人及其劳动是不可能获得人的尊严的。由于工资是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而异化劳动又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因此,为了使社会从私有财产和奴役制度中解脱出来,就一定要解放人,使工人扬弃自我异化,并由此提出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主张。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参 考 文 献〕
〔1〕袁隆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J〕.财经论丛,2005,(03).
〔2〕刘晨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思想新读〔J〕.社会科学辑刊,2004,(04).
〔3〕陈刚.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东岳论丛,2005,(01).
〔4〕陈少娟.论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轨迹及其方法论功能〔D〕.广州大学,2007.
〔5〕杨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启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J〕.兰州学刊,2006,(05).
〔6〕宇海金,刘付春.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新诠释——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兰州学刊,2006,(06).
〔7〕闫青.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早期实践观〔D〕.辽宁大学,2012.
〔8〕邵伟.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解释〔D〕.吉林大学,2009.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