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艳
摘要: 所谓探究性阅读,是指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配合下,学生运用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对文本进行研究阅读,主动获取对文本的解释和创新性的理解的学习过程,有别于学生个人自由的接受式的阅读活动。探究性阅读基于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是我们语文教师对于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一种升华。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点燃学生阅读热情,点评阅读优劣,合理运用网络技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不甚成熟,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
关键词:高中语文 探究性阅读 教学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开始逐步地将课堂教学的目标调整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将课堂教学的方法调整为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自此,探究性阅读应运而生。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也总结出了几点算不得经验的心得与体会,现与诸位切磋一二,望抛砖引玉。
一、探究性阅读要点燃阅读热情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语文的课堂模式曾出现过一哄而上的弊端,如研究性阅读,当它诞生之日起,便因为强烈的实效性受到了多数领导、教师的垂青与推崇,于是乎,几乎所有的语文课堂都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课型与知识都适合进行研究,都适合这样的课堂模式。故而,笔者主张,我们应保留传统课堂中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而要选择那些有一个值得学生去探究的知识点的文章来进行探究性阅读。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有了值得探究的知识点,才能够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才能够让我们的阅读课堂有所收获、取得实效。
在教学《尊生》一课的时候,笔者就采取了探究性阅读的课堂模式。与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不同,我没有以字词解释、翻译课文,解决文言句法,探究古今异义、词性活用、一词多义这些内容为课堂探究的重点,而是在课堂伊始便以高中生的高考压力为话题导入新课。针对当前很多高中生为了高考不择手段,有倾全家之力作弊的,也有高考成绩不佳选择轻生的,还有不少学生在校期间就不堪巨大的压力精神失常的,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而引出“尊生”的话题,在同学们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后,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探究以下几个具体的语文话题:
1.每一则选文讲的是怎样的人,什么样的事,概括大概的故事情节。
2.“尊生”的主题思想可以从文章中的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得出来,结合这些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3.文章在表达“尊生”的主题时,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4.你认同文章中的所有观点吗?如有所不同,找出相应的句子,与庄子简单辩论几句。
由于导入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探究“尊生”做好了铺垫,这几个问题更是深入生命的意义,较好地契合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所以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激情,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效果。
二、探究性阅读要能够点评优劣
选入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特别是其艺术技巧,很值得我们学习。但任何一篇作品的写作,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老师应让同学们明白这一点:我们是以与作者平等的身份来阅读文章的,我们有权利点评文章的写作技巧,表明自己的观点,指出其优劣。
如《荷花淀》这一课,有些同学阅读后说,小说的自然环境,情感氛围都描绘烘托得很美,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人的情感美,但这种写法避开了战争的残酷性,使不了解战争的读者会错误地理解战争,认为战争富有写意。这种写法体现不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有些同学却这样认为:作者孙犁亲历战争,怎么不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呢,因为战争实在是太残酷了,作者的纯美写法是为了唤醒人类的良知,表明自己反战的态度。
再如,在学习《这思考的窑洞》 时,好多同学对作者刻画领袖的手法特别赞赏,说写作视角独特、新颖,使读者感到亲切。如这一句:“毛泽东三天两夜不出屋,不睡觉,不停地抽烟、喝茶、吃茶叶、撒尿、签发电报,一仗俘敌六千余”。以前哪有写领袖写到他“吃茶叶”“撒尿”,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点明领袖也是人啊。但也有同学对文中一些描写的语句提出不同的看法:如“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下一步怎么出手……”这段细节描写,作者力求形象,目的是为了展现毛泽东沉稳、大气、处事不惊的大家风范。但却显得过于通俗,以至变成庸俗。毛主席战略上的高瞻远瞩,武林高手怎么比得上,而“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却是他正确、深遂的思想体现的威力,用“轻轻吹一口气”,太过轻描淡写了,似乎战胜敌人很轻松,其实革命是极其困难的。因此,这一段的描写,对毛泽东的形象把握不够恰当。
三、探究性阅读要恰当运用网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计算机自读、自悟,并带着学习所得和疑难走向同伴、走近教师,进行相互合作、相互探讨。通过网络的交互、监看、广播、发送、远程命令等功能,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一个多维互动的交际空间,师生之间激情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等教学形式的灵活采用,都将有利于教学空间的开放、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其思维火花的迸发。高中语文名著导读课就是一个网络环境下差异性合作探究阅读的最好的实施平台。
如在进行《呐喊》的研读之前,教师要求学生首先通读课文,老师根据网上讨论的有关《呐喊》文本的重点问题列出专题,再请各个小组自行选择专题进行专题调研,确定课题,小组在为期一周的专题自主探究阅读之后确定小组课题,小组成员自行在网上搜索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研究性报告等其他展示的形式,然后在名著导读课上展示给全班学生,注意展示必须是以团队的形式亮相,要求尽量让每个组员都有展示的空间。从搜集资料到展示,从专题的确定到课件的制作,无一不体现组员的差异性合作的能力。在课题的准备阶段,反对的、赞成的都会拿出自己的依据,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因此,学生的资源开始共享,各种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展示的目的是提供一次思想大碰撞、资源大交换的机会,从而共同提高。
事实证明,小组中成员都能充分参与,最后的研究报告由擅长制作课件或者视频的学生完成,有的学生甚至把它制作成动画的形式,最后展示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上场,每个组的课题虽然在深度上优点参差不齐,但是设计的形式多样,很有新意,小组的智慧实现了最大化。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乐此不疲,阅读的积极性得到空前激发,同时阅读的效果也较之传统被动阅读好很多。
总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抓住阅读教学中探究的切入口,“授之以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阅读中的话语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好自主阅读、分析、研讨、研究的平台,使我们的学生在语文教学这块沃壤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