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月明 师坚毅
摘 要:开设劳动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吃苦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山西农业大学依托专业优势和地域特点,将学生素质培养与后勤管理工作相结合,探索出一种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模式。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劳动课;后勤;人才培养
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一直把校园环境建设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实现了劳动课的常态化,目标就是通过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等教育形式,更好地把农大学子培养成为热爱劳动的高素质、创造型的合格人才。
一、通过“三个加强”,扎实开展劳动教育课
1.加强劳动课的组织建设
根据劳动教育课的实际需要,学校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勞动教育指导委员会。2012年初,学校成立了师生共建委员会,由后勤部门和校团委共同牵头,开展了植树节、宿舍文化节、光盘行动、红丝带防艾宣传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进一步发挥劳动课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
2.加强劳动课的教学管理
学校先后出台了《山西农业大学劳动教育课管理办法》和《学生劳动教育课考核标准》,规定劳动课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环节,纳入了学校的“必修课”体系,由具有专业技能的后勤职工带领学生开展劳动。一般每堂课为二到四个小时,劳动课期间,其他课程停上。在校期间,每个本科生必须完成二周以上的劳动课,学生表现由指导教师根据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劳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成绩合格者获得5个学分。未获得劳动课学分者,需补修或重修。
3.加强劳动课的资源开发
山西农业大学作为百年学府,办学历史悠久,校区面积广阔,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省文明单位、省绿色学校等称号。校园丰富的树林、花园、草坪、试验田等场所都是学生参与劳动课的天然课堂。学生可以在劳动课上参与修剪、施肥、除草、杀虫、中耕和防冻等植物养护工作,并对遗传育种、机械操作等农业技术有所涉猎。学校的主要建筑、橱窗、板报及其教室的墙面、园地、角落的布置与维护,可以为学生提供劳动与技术教育。此外,学校日常生活中环境的整治,工具和设施的维护,重大节日活动的环境布置等也是实施劳动课的有益资源。
二、突出“三个特点”,体现劳动课的育人功能
1.劳动课突出“管理育人”的特点
劳动课应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配合、生生合作的“小组自主互助式”管理模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长为核心,在指导老师的管理下完成劳动任务,客观的量化评价、责任追究与激励环节激励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劳动中去。指导老师适时调控、激励引导,小组之间互相影响、团结协作,学生在小组内采取自我管理与同伴相互协助、监督、评价相结合。
2.劳动课突出“服务育人”的特点
通过劳动课,后勤职工紧密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了固定的情感和友谊,这些“不上讲台的老师”通过规范的服务用语、热情的服务态度、周到的服务行为给学生以影响和熏陶,为学生树立起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工作榜样。近年来,学生公寓楼、校园绿化队、食堂窗口等多个岗位先后获得十余次“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学生把宿舍当作自己的家,把楼管阿姨亲切地称为“公寓妈妈”。
3.劳动课突出“环境育人”的特点
学校环境恬静、舒适、清洁、优美,文化历史氛围浓厚,具有鲜明的北方园林式风格,校园的山、水、园、林、花、草、石、路、廊等景观相得益彰,实现了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通过多年劳动课的建设和管理,学院定点管理一片绿化、卫生责任区,学生把维护校园环境当成自己的一份职责,人人动手美化校园的理念已经蔚然成风。学校涌现出了绿色方阵、瓶瓶绿光等致力于校园环境治理的公益社团;各学院的毕业生多次自发组织为母校捐赠树木、景观石、休闲椅等;校报的《丁香园》文艺副刊成为文学爱好者的品牌栏目;一年一度的“丁香笔会”更成为全校师生共享的精神文化盛宴。
三、实现“三个结合”,确保劳动教育取得实效
1.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劳动课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后勤职工在劳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唯物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实际,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用实际行动诠释“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农大精神。劳动课让更多的农大学子坚定了投身农业、服务农村的信念,毕业后当上了村官,办起了合作社,建起了农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的指导下,“农民之子”学生社团坚持以“为农民服务、为理想奋斗”为口号,十年间坚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了许多扎实有效的调研、支教和科技推广工作。
2.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劳动课让农业知识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学生通过双手劳作获得第一手材料和宝贵的经验,对课本中所学的农业科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加速了知识的转化。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沼气状元”的黄超、“全国年度大学生”江利斌、“绿能食用菌合作社”的田海军等都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们一改过去以学分为命根的学习观念,变被动获取理论知识为主动开展生产劳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知识储备、提高科技意识、积累市场经验,为以后的成功创业插上了翅膀。
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
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锻炼了品质、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能力,取得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良好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至今,数以万计的学生通过参加劳动课承担了校园环境治理的基础性工作,学校为千余名贫困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的劳动岗位。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有效地降低了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和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带来的后勤经费压力,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数百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萧宗六.怎样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J].教育研究, 1999(06).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