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丽丽
摘要:小 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校的课程制度保障不完善、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欠缺、课程评价定位不当等。要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制度化地开设起来,必须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学校首先要健全课程保障机制,强化课程的价值和地位;还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充分利用其学科课程资源;加大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资源 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它的创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新突破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形态的新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明确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时至今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十年来,经历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最活跃、最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领域。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新生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课程制度保障不完善
目前,在很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没有常态化、制度化的开设起来,非常容易受到学科课程的冲击和取代。学校没能有效地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工作,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也不到位,培训层次较低或培训形式单调,没有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没能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课程改革评价体系,许多小学也没有把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作为考评学生和教师的依据,导致教师不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学校需指定相应的课程保障制度使本门课程完善起来。
2.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欠缺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指导教师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不足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需要进行校本开发的课程,它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选题和实施状况进行独立的设计和开发课程。但有些指导教师缺乏课程理论的功底和课程开发的经验,而日常繁忙的教学工作又使得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弥补这些不足,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是由其它学科教师或班主任来兼任,任教教师的学科背景比较单一,不能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学科知识的基本需求,因此,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分工也迫在眉睫。
3.课程评价定位不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之一在于评价模式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不能以知识为本位,而更应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的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中来,并获得了一些实践性的体验。但是现实的教学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仍然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学生在活动中或得了多少知识,得出了什么结论,忽视了对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及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很多小学在学期末的时候,仍然采取纸质试卷的模式来考核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把学科课程的评价方式直接照搬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没有真正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内涵。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策略探究
1.学校应健全课程保障机制,强化课程的价值地位
对课程能否正确认识和定位,关系着课程实施的最终效果,只有具备了正确的课程地位和认识,才能有效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在不少小学里,学校领导和教师把教学和管理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学科课程中,而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存在,所以有必要厘清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小学里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课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课程,教师和学生应该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这些学科课程的学习上,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一直是游离于学科课程之外的,潜意识里并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看成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比,更重视探究与体验,是一门需要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的课程特征,赋予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甚至是高于其他学科课程的地位。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当健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保障机制,使其课程的价值地位得以真正体现。
2.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和建设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过程的生成性,空间的广阔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的所有教师和管理者都应当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首先,教师应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来即使补充和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参加一些地区、省市区的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的教学研讨交流,开阔自己的视野。其次,教师应在教学中改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活动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不能再用传统的学科教学的方式来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活动的过程。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在教学相长中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中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成就。
3.充分利用学科课程资源
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强化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我们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材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七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是讲一个系列主题。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要让学生去感受一些著名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头脑中留下了许多人物的形象:机灵富有心计的小嘎子、爱财胜过命的严监生、泼辣张狂的王熙凤、技艺高超的刷子李、以钱取人的托德等。这些课文都选自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如《红楼梦》《儒林外史》《小兵张嘎》《百万英镑》等。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学习结束了之后,肯定不满足于课文中这短短的片段,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认真地拜读这些名著,了解更多的人物故事。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名著阅读,围绕着阅读中的所思所想去展开讨论、探究,让小学生了解更多的人物故事,在课堂里大胆地与同学分享,一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名著阅读》就此诞生了。
因此,小学学科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恰当地延伸,把它作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主题去深层次的探究,既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也使学生获得了语文课本以外的更丰富、更充实的实践性知识。
4.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平台
进入21世纪,这是一个互联网信息共享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方便快捷的资源。互联网上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资料及相关网站数不胜数,学生也可以通过因特网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料库搜集与之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进行交互式、个别化学习。同学之间开展各种讨论,与远在天边素不相识的人交往、求教;实现自主发现、自我探索式的“身临其境”的情境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实践、主动探究的能力。总之,指导教师应充分的利用好网络资源,使学生能够从网络资源中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新世界。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应该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课程资源的眼睛,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探究,这条路肯定越走越宽。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GG041)、济宁学院青年科研基金(2013QNSK01)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