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谋于布局 精彩源于细节 出彩在于高度

2014-04-29 00:44杭志明
关键词:高度布局细节

杭志明

摘 要: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一标多本”,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赋予传统的历史教学以现代教学元素,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模式;通过确立鲜明的教学主题,构思精巧的教学主线,营造合适的历史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提升学生的价值观等;让枯燥的历史生动起来,让沉寂的课堂生态起来,让狭隘的思维开阔起来。

关键词:布局;细节;高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24-2

一、异彩谋于布局,小说式篇章张扬个性化设计,让枯燥的历史生动起来

小说式篇章的教学设计一改以往框架式、段落式的模式,给学生以鲜明的视觉冲击,简明扼要的标题、精炼的语句既勾勒出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又串联起战争推进的整体进程,同时,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意识,对教学内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让枯燥的历史生动起来。

近期,笔者有幸聆听了两位历史老师的市级展示课,一节为《抗日战争》,一节《为解放战争》。两位老师都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重新构思教学设计。采用小说式篇章模块,布局新颖,主题鲜明。例如:《解放战争》一课,分上中下三篇:上篇 风云突变 两种前途的较量;中篇 风雨兼程 人间正道是沧桑;下篇 风卷残云 天翻地覆慨而慷;三段小标题浓缩了抗战胜利后“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两大前途的较量,折射出共产党人博大胸怀和一切为人民着想的共产主义理念;到三年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战争进程,充分印证了一个道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再到渡江战役,解放战争的全速推进,展示共产党人的智慧和气魄。又如:《抗日战争》一课,分三个篇章:第一篇章:野蛮侵略 血债累累;第二篇章:众志成城 合作抗日;第三篇章:以史为鉴 理性爱国。三个篇章“野蛮”“众志”“理性”短短的六个字浓缩了1931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从日军制造的一系列事变惨案,让学生进入一种人性泯灭的窒息场景中。而同仇敌忾的八年抗战,又让学生感悟出民族危亡关键时刻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对战争反思,“理性”一词浓缩了如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折射出历史学科人文素养的功能。

二、精彩源于细节,情境式材料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让沉寂的课堂生态起来

有学者说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教师退于“幕后”,学生走到“台前”,给学生充分表现的空间,这是当下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两位老师在追求教学设计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由整体宏观布局到局部细微探索的教学策略。两节课都运用细节材料来还原史实,有效地突破了学生认识与探索的难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储备知识自主分析,自行论证并得出结论。实际上是一个继承性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转变。为学生创设了观察、发现和交流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激发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细节还原真实,情景体验智慧。挖掘历史的记忆,走进历史,亲近历史,感受历史,体验价值,现活的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解放战争》一课,老师抓住8月14日、8月20日、8月23日蒋介石连续三次发给毛泽东的邀请电及毛泽东的回电内容,借助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国际国内斗争非常激烈,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作出努力的认识,从而产生情感体验。中国共产党是以国家和中华民族利益为重的是人民利益的真正代表,实现了学生主动领悟历史的目的,步步为营引导学生品味历史。通过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电文以及毛泽东回复蒋介石的电文为材料仿佛置身其中,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的真实意图以及毛泽东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险恶用心还要冒生命危险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的原因。经典材料精致分析,让历史情景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学生回味无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运用材料还原史实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更活跃,更具生机和活力。问题设计层层递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质疑交给学生,把能力教给学生,体现了快乐自主的生态课堂理念。整堂课,学生积极提问,得到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三、出彩在于高度,创新式史观打破传统价值观,让狭隘的思维开阔起来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再现历史情景不是历史学科的目的所在,以史为镜,让历史回归现实,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让课堂走向社会,将现实情景引入课堂是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需要。两节历史课都是战争史,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既突出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争取民族的独立而作的努力,不仅与抗战的胜负有关,而且更深入地探索着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瞩目民族更远大的前途。

历史教育中,革命史观不再是唯一的指导思想,新教材更注重用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来解释历史现象,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战争,我们可以基于人性对战争进行反思,关注“人”在战争中的命运。正如1945年联合国会议上发表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三条所说的:“人人都有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和人身安全的权利。”我们不否认国共内战或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但在绝对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的人道主义。

例如:《解放战争》一课,如果从文明史观等视觉来重新认识历史,那么,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场战争中,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很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共产党打天下的绝招之一就是善于化敌为我,说白了就是改造俘虏兵。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说是歼灭32万人,实际上打死的不到一万,俘虏74师8000多人,这些士兵的素质非常好。那为什么俘虏兵愿意为共产党卖命,进行阶级教育,俘虏兵被叫做“解放战士”,行军的时候班长替他们扛枪,宿营的时候班长给烧洗脚水,在立功方面,俘虏兵和解放军的老战士一视同仁,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俘虏兵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可以大胆运用新史观,挖掘教材内涵,寻找教育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受在战争中,不仅仅只有杀戮,还有情感和人文的关怀。

又如《抗日战争》一课,我们可以引入日本神风特攻队驾驶员28岁大学生上原良司的遗书:“特攻队的驾驶员是操纵驾驶杆的机器,没有人格,没有感情,没有理性。如果把敌方的航母比作磁石的话,那我们不过是被吸引过去的铁分子。其实,就是有理性也不允许你思考,我们同自杀者一样。这种现象只有在所谓崇尚精神的国家日本才能够看到。”遗书中尽管他们受到所谓“大东亚圣战”及“为天皇效忠”等信条的教化,表面上保持着所谓“帝国军人”的“威严”。但当他们的内心深处虑及的是人生苦乐与价值,及战争对自身的损害,进而思忖侵略战争本身。通过体验战争发动者——侵略者感受的探寻、发现,感悟厌恶战争、渴望和平是人类的共性,是人性的一个重要内涵。

弗朗索瓦·费奈隆:“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贺拉斯:“所有母亲都憎恨战争。”鉴于如此,笔者认为从文明史观(人性)这一主题思考开来(记忆——不堪回首;责任——涅槃重生;反思——人性至上)更具有理性的人文的价值。以历史问题着眼,面向未来,从民众感情层面深入剖析了中日历史问题,通过对战争的回忆、反思,进而升华到对整个人类的生命价值、生存形态、人际关系,人与环境及其间人的感情、体验、情怀等层面的关注,这才是历史课价值的真正所在。

猜你喜欢
高度布局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细节取胜
蹦床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探析
VR布局
谈评课的“四度”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Face++:布局刷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