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怒江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2014-04-29 15:51李益敏和春庭包雪梅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6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怒江州农产品

李益敏 和春庭 包雪梅

摘要 采用比较优势理论方法,将作物单产、种植规模作为区域农作物比较优势测定指标的关键因子,分析了怒江州2000~2011 年农产品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AI)、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结果表明,怒江州主要农作物均不具有效率优势,只有部分农作物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畜牧业具有一定的综合比较优势。据此,提出怒江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将比较优势、区域资源禀赋结合起来,在确保生态优先,充分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整合农、林、牧业资源,挖掘牧业、林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业产值,科学合理调整农产品布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农、林、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综合利用、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业复合生产经营模式,依托区域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等优势,构建怒江州农、林、牧业协调发展的立体生态农业格局,实现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 农产品;比较优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怒江州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6-05264-04

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水平[1],高效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农业资源是挖掘优势农产品,提高农业产值的重要途径,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比较优势理论广泛应用于区域农产品优势分析中[1-9],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1]。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依托资源禀赋,挖掘区域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区域特色生产体系,实现区域各种农产品的合理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将比较优势、专业化发展与多种经营模式结合起来[2],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3]。山区农业农业结构的调整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离开生态的保护和生态价值的开发利用,山区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此,无论采取什么发展模式,都应以保护生态和最大程度开发生态价值为核心[4]。通过对云南省怒江州主要农产品进行比较优势实证分析研究,提出怒江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即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科学合理调整农产品布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是怒江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保障,也是怒江州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怒江州地处我国云南省西北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产地腹地,辖泸水、福贡、贡山、兰坪4个国家级贫困县,国土总面积14 703 km2,国境线长达450 km,2012年总人口53.8万,贫困人口23.99万,是云南省最贫困的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云南省平均水平的1/2、全国平均水平的1/3,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宗教、贫困、高山峡谷”为一体的特殊民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傈僳、怒、独龙、普米等22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研究区海拔范围738~5 128 m,具有高山深壑的立体地形,是典型的山高、坡陡、谷深、水急的峡谷地貌,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怒江明显的自然垂直分异。怒江聚集了北半球从南亚热带到高山苔原带的各种气候带的土壤和植被,具有完整的植被垂直景观和多种多样的森林植物类型,是我国主要的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怒江州农业发展受到山高坡陡的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制约,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原始、滞后,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还需要深入挖掘研究。同时,怒江的发展也受到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的制约,如何协调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在保护生态中实现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的脱贫致富是怒江州面临的最大挑战。

1.2 研究方法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适用于区域比较优势的测定,是我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常用的综合分析方法[5-12]。一个地区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是其农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区位条件、科学技术、种植制度、民族风俗、饮食习惯、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产品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单产和种植规模两方面,这2个指标基本上反映了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将作物单产、种植规模作为区域农作物比较优势测定指标的关键因子,建立3个比较优势测定指标,即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AI)、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9],来对比分析怒江州的比较优势产品。

1.3 数据处理与指标计算

1.3.1 效率优势指数(EAI)。通过分析某区域、某种农作物的土地产出率(单产水平)占该区域所有农作物平均土地产出率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该比重之比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区域在该农作物生产上的生产效率相对优势。效率优势指数为各种植区域某种农作物单产水平占该区所有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与全国该种作物单产水平占全国所有作物平均单产水平的比率进行对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EA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研究区j作物生产具有效率优势;EA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相对劣势。EAIj值越大,生产效率优势越明显。

1.3.2 规模优势指数(SAI)。反映某区域某种农作物生产的规模和专业化程度及市场区位状况,是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种植制度及劳动资金投入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为区域某种农产品播种面积占该区所有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率与全国相应指标的比率进行对比。其计算公式为:

SAIj=(DSj/DS)/(GSj/GS)

式中,SAIj为研究区j作物规模优势指数;DSj为研究区j作物播种面积,DS为研究区所有农作物播种面积之和;GSj为全国j作物播种面积,GS为全国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之和。SA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研究区j作物生产具有规模优势;SAIj<1,则处于比较劣势。SAIj值越大,规模优势越明显。

1.3.3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是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规模比较优势指数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某种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度。由于EAI和SAI的相互制约关系极为显著,其中一方面降低,就会对整体水平影响很大,这种相互制约关系需要通过上述2种优势的几何平均值来反映[10-11],即:

AAIj>1,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综合优势,AAIj值越大,优势越明显;AAIj<1,处于劣势。

上述综合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同样适合于畜牧产品。

畜牧产品通常选取存栏数作为规模优势指标、肉类产量作为效率优势指标,用这2项指标建立区域畜产品比较优势的综合指标。存栏规模是反映某区域某种畜产品生产规模和专业化程度的指标,产量反映的是区域内畜群群体生产发展和个体生产能力的状况,是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资源优势、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12]。

规模优势指数SAI是指一国某区域某种畜禽存栏量占该区域所有畜禽存栏量的比重与全国该种畜禽存栏量占全国所有畜禽存栏量的比重的比率。具体计算时将所有畜禽数量都折合成牛单位,具体折算比例如下:150只蛋鸡折合成1头牛,300只肉鸡折合成1头牛,5头猪折合成1头牛,15 只羊折合成1头牛[12]。

产量优势指数EAI是指一国某区域某种畜禽产量占该区域所有畜禽产量的比重与全国该种畜禽产量占全国所有畜禽产量的比重的比率。

综合优势指数AAI为存栏规模优势指数和产量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数。

当AAIj>1,表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研究区j种畜产品生产具有比较优势;AAIj<1,表示研究区j畜产品生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劣势。AAIj值越大,优势越显著。

受怒江统计资料的限制,该研究没有对怒江州林产品、水产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怒江州种植业发展综合优势分析 表1为2000、2011年怒江州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状况。

由表1可知,怒江主要农作物均不具有效率优势,玉米、大豆、薯类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

水稻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均小于1,怒江州在水稻生产上不具备优势。

小麦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均小于1,处于劣势水平,综合效率较低。效率优势水平呈下降趋势,说明怒江州小麦效率优势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拉大。

玉米是怒江州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产品,但其规模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已从2000年的2.47降低为2011年的1.41,这和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有很大关系,怒江州属于高山峡谷地区,玉米主要种植在坡耕地上。据怒江州林业局提供的资料,2000~2011年,怒江州已累计退出1.2万hm2耕地为林(草)地,退出的这部分耕地退耕前主要种植玉米,因此,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玉米的种植规模优势逐渐减弱;由于其单产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因此综合优势指数已从2000年的1.21降低为2011年的0.9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玉米已经不具备比较优势。

大豆规模优势指数超过2,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其单产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效率优势指数处于劣势;综合优势指数不明显。

薯类在怒江州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优势在增加,但其效率优势指数处于劣势水平,且呈下降趋势,综合优势指数小于1,不具备优势。

油料不论在规模上还是效率上都处于劣势,而且效率优势指数呈下降趋势,在怒江州不具备任何优势。

甘蔗规模优势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0.8提高到2011年的1.41,但效率优势指数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处于劣势,并呈现下降趋势,综合優势指数2011年超过1,在怒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总之,怒江州种植业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特别是效率优势指数非常低,玉米、大豆、薯类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只有大豆,甘蔗的比较优势有增长的趋势。玉米的比较优势在减弱,主要原因是2000年以来怒江州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退耕前这些坡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在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提高农作物单产成为怒江州农业经济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2.2 怒江州畜牧业发展综合优势分析 2000、2011年怒江州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见表2。

从表2看出,怒江州畜产品中,肉羊最具比较优势;生猪、肉牛不具有综合优势或优势不明显;家禽处于比较劣势。怒江州区域草甸资源相对丰富,适合肉羊的养殖,可以扩大肉羊的养殖规模。而肉牛因体积较大,怒江草甸坡度大,放牧易跌落山谷,适合圈养,其养殖受到一定制约,适度控制养殖规模。

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比较优势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优化的基础和依据。产业结构调整要把比较优势、区域资源禀赋结合起来,以区域优势农产品资源为依托,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大力发展具有效率、规模以及综合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通过调整优化农业品种结构和区城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推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持续、健康发展。

怒江州农、林、牧结构已得到一定调整,但还有进一步调整优化的空间。怒江州1 470 300 hm2的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50 569 hm2,仅占国土面积的3.4%;林业用地面积1 224 447 hm2,占国土面积的83.3%;牧草地97 400 hm2,占国土面积的6.6%。怒江为高山峡谷地区,耕地少,坡度大,种植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但农业产值在农业内部产业中占了很大比例,林业和牧业资源丰富,但产值比例小,特别是林业,长期存在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1990~2011年怒江州农业内部产业比重见表3。怒江州农业内部结构具有调优的潜力和需求,怒江州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可持续发展都将依赖于牧业、林业的发展。怒江州海拔高差达到4 368 m,具有河谷亚热带、温带、中温带、高山草原地带4种气候带,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其独特的多类型小气候环境对农业立体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整合农、林、牧资源,挖掘牧业、林业发展空间,积极培育特色牧业、林业产业,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综合利用协调发展的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构建怒江州农、林、牧业协调发展的立体生态农业格局,有利于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发挥山区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道路。

3.1 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分析结果表明,怒江州农产品效率处于劣势,怒江州要重点解决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现象,提升种植业生产中的科学管理和精细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合理调整农作物的空间布局,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作物品种,进一步调整优化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作物生产体系。

3.2 调整优化牧业结构,充分挖掘畜牧业发展潜力 调整优化牧业结构,合理布局畜牧业发展。怒江草山草坡丰富,牧业发展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在发挥传统养殖优势的同时,要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引进优质畜禽品种,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方式转变,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推广畜禽清洁养殖、雨污分流、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增强草场科学管理水平,探索农户参与管理的草甸保护和利用模式,提高草原载畜量,严禁超载放牧,重点发展特色优势畜产品和生态型畜牧业,以乡镇为单元,根据资源状况、地理环境因素合理匹配羊、牛的养殖比例。

怒江州家禽发展相对滞后,其产量和存栏规模均處于劣势。怒江州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以为家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通过林下养殖家禽等发展模式,扩大家禽养殖规模。林下养禽即为家禽提供养殖场所,家禽在树林中觅食林地中的害虫,鸡粪便作为有机肥也促进树木生长,还解决了鸡粪便的污染问题,可大大降低饲养成本,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怒江州耕地少,受粮食安全因素的影响,生猪产业建议适度发展即可。

3.3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业产值 怒江州林业用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3.3%,但林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中的12.11%(2011年),林业产值与丰富的林业资源极不匹配,林业资源没有转化为生产力,怒江州林业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大。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循环经济,具有不采伐木材、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等优势。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和林荫空间,依托怒江州丰富的林地资源、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及多物种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发展林下、林间种、养殖业,实施“林药、林菜、林草、林禽、林畜” 等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生态农业格局,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通过科学合理布局,推动怒江州林业发展,实现农业的集约、高效、持续、安全,获得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使农林牧副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是转变林区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由之路,也是缓解生态保护压力的有效措施。根据资源禀赋,怒江林下经济可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推动力。目前怒江林下产业发展潜力初步显现,林下中药材种植产量已从2000年的184.1 t增加到2011年的10 609 t,增长了56倍,2011年林下中药材产值达到11 494.8万元。

4 结语

怒江州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对优良、生态保护责任艰巨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优先考虑生态保护,要在保护中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要整合农、林、牧资源,挖掘牧业、林业发展空间,积极培育具有比较优势潜力的特色牧业、林业产业,在有效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综合利用协调发展的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构建怒江州农、林、牧业协调发展的立体生态农业格局,实现怒江州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双赢目标,使怒江走上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慧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5):103-106.

[2] 孙维,余成群,李少伟,等.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种植业比较优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416-3418.

[3] 孙海潮,卢道文,万金红,等.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97-15900.

[4] 贺东升,刘华,张颖,等.北京山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3):70-72.

[5] 苏旺,冯佰利,王鹏科,等.西部特色杂粮生产比较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2):44-48.

[6] 周贤君,邹冬生,王敏.湖南省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712-715.

[7] 李旭霖,陈国玉.莱阳市农产品比较优势及区域布局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42-45.

[8] 梁山.河北省区域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6):91-94.

[9] 展茗,张胜,李建鸽,等.湖北省不同时期玉米区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63-68.

[10] 苏旺,冯佰利,王鹏科,等.西部特色杂粮生产比较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2):44-48.

[11] 王珊珊,王德勇.黑龙江省马铃薯的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2):45-49.

[12] 李瑾,秦向阳.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我国畜牧业区域结构调控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1):6-10.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怒江州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反思与展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染病防控研究——以云南省怒江州为例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怒江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探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