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帅蒙 陈伟强 房阿曼 马会宁 赵洁
摘要 以河南省叶省仙台镇李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例,采用斑块为评价单元,构建土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土地综合整治前后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效益评价总分值为7.530 6分,表明土地综合整治后该区域的生态效益有所提高,就短期而言,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且有利于提高该区域的土地生态效益。
关键词 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仙台镇
中图分类号 S28;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16-05252-03
土地综合整治的生态效益就是土地综合整治的措施实施行为和过程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生态效应[1]。国外学者的研究涉及土地综合整治与土地景观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水土保持效果以及农业效益等方面;国内学者张勇等从建设乡村生态文明视角,分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乡村生态文明的缺失,揭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可能引发的乡村生态问题[2];陆跃进等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中需要把握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相关建议[3]。王瑷玲等基于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理论,采用替代法、市场定价法等方法,探讨了低山丘陵土地整治区耕地生态价值评价方法及整理前后耕地生态价值变化[4]。胡廷兰等在能值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土地整理效应特征和边界的辨析,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的评价公式[5]。总之,目前专门就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效益评价开展的研究不多。笔者选择河南省叶县仙台镇李庄等3个村为研究区,把农业节能减排和农业机械化应用到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中,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土地综合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进行深入研究。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以河南省叶县仙台镇3个村为研究区,该区域位于仙台镇,涉及李庄、吴庄、邱庄等3个行政村。研究区地理坐标为113°26′23″~113°24′31″ E、33°31′26″~33°33′19″N。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无霜期217 d,年平均气温14.8 ℃,年平均降水量800.1 mm。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大部分为黄棕壤土类。生物资源种类丰富,植被種类较多,主要农作物以冬小麦、玉米为主。研究区内有马河、起墓河等河流经过,属季节性河流。研究区房屋建筑密度低,建筑容积率小,造成农村集体土地浪费严重;村内道路等级不明显,衔接不通畅,断头路较多。
1.2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省叶县仙台镇李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成果,主要是土地综合整治前研究区的现状图(图1)和土地综合整治竣工图(图2);《叶县统计年鉴》(2010年);实地调查数据,主要包括耕地整治前后的粮食产量、秸秆还田情况、机械化水平、耕作效率等情况。
图1 叶县仙台镇李庄村现状
图2 叶县仙台镇李庄村土地综合整治竣工结果1.3 研究方法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选取与生态效益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然后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进而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项目的综合评价分值。
1.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土地综合整治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因此,在构建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时就要全面、综合地反映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效益的内容,通过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效益的真实水平。根据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效益评价的原理和指标选取的原则,针对该区域的生态问题,并在充分考虑土地综合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基础上,征求相关部门专家的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数据搜集情况,从农业资源、生态景观和生产效率3个方面选取以下11个评价指标,构建此次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表1)[6-9]。
1.3.2 指标的得分标准及得分。由于土地生态效益评价指标较难量化,该研究结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的特点,确定各指标的得分标准,比如秸杆还田情况,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对其进行具体的测算,因而采用百分制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分,使定性的指标得以定量化的处理,从而算出指标的得分[10]。研究区整治前后指标的分值以及得分标准见表2。
1.3.3 评价模型的确定。根据所确定的各评价指标权重与分值,可建立如下评价模型[11]: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综合指数法计算出研究区综合评价分值,所得评价分值若为正值,表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改善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反之则表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破坏了生态环境。数值越大,说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程度越好[12]。
2.1 土地综合整治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在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时,根据以上所选评价指标对生态效益影响的重要性,通过咨询相关专家,对以上指标重要性两两对比分析,构造判断矩阵,从而求取研究区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效益各评价指标权重,结果见表3。
2.2 土地综合整治各项评价指标的分值 从表2中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标准和各项评价指标的分值可以看出,耕地面积的得分最高,为41.19分,其次是耕地生产能力,得分12.009 0分,说明项目的实施增加了耕地面积,并且使耕地的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多样性指数的得分最低,仅-2.104 6分,其次是斑块数的得分-1分,说明项目的实施破坏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
2.3 评价结果分析 在评价指标中,该研究区的耕地面积、田间道路密度、排灌沟渠密度、农田防护林长度、秸杆还田情况、多样性指数等各项评价指标在土地综合整治前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多样性指数以及斑块数呈减少趋势,但减少量较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变化并不明显。
将各项评价指标的得分代入评价模型公式(1),计算得出该研究区的评价分值(表4)。由表4可见,叶县仙台镇李庄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总分值为7.530 6。
农业资源方面,研究区评价分值为4.538 2。这是由于村庄的整理增加了大量耕地面积,且田间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其他工程等农用地整理工程通过修建4 m宽田间道13 038.38 m,3 m宽泥结碎石生产道13 325.06 m,修建斗沟8 922.21 m,农沟9 217.93 m,防护林70 418棵,从而使田间道路密度、排灌沟渠密度、农田防护林长度3个评价指标得分增加;秸秆还田技术的普及有效减少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同时达到增肥增产作用。
生态景观方面,研究区评价分值为0.596 7。斑块数和多样性指数分值均为负值,这是由于项目的实施破坏了当地生物的多样性,使生物种群数量减少,且景观中的斑块类型趋于相似。面积加权斑块形状指数由整治前的27.588 7变为20.242 2,说明斑块形状的不规则性减少,斑块形状变的简单,田块变得更为规整,同时有利于农田的机械化耕作,从而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农业上的工作效率。
生产效率方面,研究区评价分值为2.395 8。为了改变现有农田利用不充分、不合理的状况,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建设,建成了田成方、机械化生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平整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的实施提高了耕地质量,使耕地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由原来的7 717.52 kg/hm2变为8 918.42 kg/hm2;田块的形状变得更为规整,有利于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从而使每平方米土地上花费的耕作时间减少0.396 s,提高了土地的耕作效率;同时来自于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土壤呼吸、生活用能以及人口产生的碳排放量总体有所减少。
3 结论
对河南省叶县仙台镇李庄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构建了土地综合整治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把节能减排和农业机械化应用到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中,提高了土地生态效益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
(2)農业资源方面,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通过旧村复垦增加耕地面积41.19 hm2,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田间道路工程的实施,使田间道路和生产道面积增加,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秸秆还田技术有效减少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同时达到增肥增产作用。生态景观方面,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该区域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但斑块形状变得简单,田块变得更为规整,有利于农田的机械化耕作和规模化经营。生产效率方面,耕地的生产能力和土地的耕作效率得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每年减少750t,达到了低碳农业和低碳生活的目标,实现了农业领域新的节能减排。
(3)综合而言,研究区综合评价分值为7.530 6,通过田、水、路、林、村的土地综合治理,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优化,且提高了该区域的土地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潘珍妮,刘应宗,高红江.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效益评价方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45-48.
[2] 张勇,汪应宏.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乡村生态文明的审视[J].中州学刊,2013(4):29-34.
[3] 陆跃进,杜小娅.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的农村土地整治思考[J].国土资源,2012(2):44-46.
[4] 王瑷玲,刘文鹏,纪广韦,等.山东低山丘陵土地整治区耕地生态价值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3(Z1):244-250.
[5] 胡廷兰,杨志峰.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04(5):275-280.
[6] 孙奇奇,宋戈,李轩修,等.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以河南省临颍县大郭等4个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国土资源情报,2012(6):51-56.
[7]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8-45.
[8] 罗丹,徐艳,王跃朋,等.基于地块面积的土地整理耕作效率测算方法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3(6):73-78.
[9] 温和.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1:72-75.
[10] 邓胜华,梅昀,胡伟艳.基于模糊模型识别的石碑坪镇土地整理社会生态效益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9(3):72-75.
[11] 张正峰,王琦,谷晓坤.秀山自治县土地整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7):50-55.
[12] 陈利根,于娜,曲欣,等.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8732-8734.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4,42(16):5309-5312
责任编辑 姜丽 责任校对 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