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4-04-29 06:55王丽辉
中国电力教育 2014年15期
关键词:传统教学法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摘要:“国际贸易”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存在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为中心,难以调动起学生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等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學实践,提出应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考核方式,有效激励学生等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丽辉(1976-),女,湖北武汉人,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河南 许昌 461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093-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对拥有国际化视角的专业人才和高级人才的需要也更加迫切,社会急需大量懂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但是,由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推出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却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列为“黄牌警告”专业之一。这说明了一个大学的传统教学与迫切的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为此,加强高校“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许昌学院于1997年成立财经系即开设有“国际贸易”课程,当时,由于“国际贸易”课程建设刚刚起步,师资队伍力量较薄弱,教学条件较差。2004年,财经系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开设“国际贸易”课程,学校加大了对该课程的建设力度。经过多年的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目前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等方面均适应“国际贸易”课程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从注重基础理论转向理论与实际的相互结合,教学条件有较大改善,并拥有了专门的实验室。2012年,“国际贸易”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下面,本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经验体会。

一、“国际贸易”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国际贸易”课程的性质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其内容既包含国际贸易理论也包含国际贸易政策,还涉及到部分国际贸易实务。在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中,“国际贸易”课程不仅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如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许多高校还将其列为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深化及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客观现实,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愈发凸显了“国际贸易”课程的重要性及选用恰当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必要性。

2.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课程具有内容广、难度大及理论实践性强等特点,一般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比较注重各个知识点的传授,却忽视学生的思维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节较严重,无法承担起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目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方法单一,形式较为单调和枯燥。传统的“国际贸易”教学以“粉笔+黑板”为主,即便现在多媒体早已进入大学课堂,但部分课件制作仅是黑板内容转移到了多媒体上。有些课件内容是大量的纯文本堆积,教师由对着课本转向对着PPT照本宣科,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一些课件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PPT课件配以大量的声音、动画与视频,殊不知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听觉、视觉疲劳,由于注意力分散而疏忽了学习内容。

(2)以教师为中心,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讲授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但其缺陷是过于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热情。这种被动“填鸭式”教育造成学生多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对知识并没有充分的理解,遇到实际问题仍然束手无策,导致学生对该课程逐渐产生厌倦和恐惧情绪。[1]

(3)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国际贸易”作为一种偏理论的课程,其实践性也很强,既懂经济学理论,又做过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师最受欢迎。但国内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高校普遍缺乏国际贸易领域的“双师型”教师,很多教师没有做过国际贸易方面的实务,给学生上课就只好侧重于理论知识和贸易政策的解释。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开课之前,对“国际贸易”寄予较大期望,期许能从中学到实用性知识,但在后来的学习的过程中,却发现不知道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业务中去。学生感觉不到课程的有用性,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意愿,失去了创新意愿,结果是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不买帐。

二、“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做法

1.确定课程的总体建设目标

本课程确定总体改革思路为认真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围绕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切入点,以教材、团队、实践为建设重点,以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创新为关键,培养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知识、具备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在创建学校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力争用3~5年左右的时间将“国际贸易”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为培养出业务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贸易人才服务。

2.具体做法

(1)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性。讲授本课程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将“案例教学”、“启发教学”、“互动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引进课堂,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本课程部分内容采用相关案例(如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部分)贯穿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能非常容易地理解和学习相应的知识。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在讲课的开始会安排一个相关的引例,一章结束后安排相关的一个案例,要求学生在课外详细阅读相关案例,并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行业的背景知识,结合案例后面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通过两个国际贸易实务中具体经典的案例,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使理论与实践得到较为充分的结合,引发学生学习进出口实务的兴趣。[2,3]

(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国际贸易”的教学中,注重理论和实务并重,但侧重于实务部分,将有关理论有机融入其中,保持知识体系的完整。有针对性地组建一批国际贸易实践的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外贸公司去参观、学习,增加实践认识,使学生了解整个外贸流程,逐步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还将教学与全国国际商务业务员职业考证相融合,上课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采取“以考促改”、“以考促练”的方法,推进实施“课证融合”改革,使学生毕业时能获得“双证”,顺利实现就业。有针对性地购买国内外优秀实验软件,强化对实验指导教师的培训;开发和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全天候的网络、电子教学服务;

(3)改革考核方式,有效激励学生。经过多年的摸索,笔者将课程综合成绩评定分为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实验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60%。具体地,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上课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其中考勤占平时成绩的30%,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的30%,作业占平时成绩的40%。实验成绩以上课表现含出勤等占30%,实验操作70%。

此外,笔者还注重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学术梯队建设。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专业业务能力,扩大教学团队学术交流的层次和规模,努力建设一支知识面广、科研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教学实践表明,在“国际贸易”课程中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双赢。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教师也会更加关注国际经贸方面的最新信息和案例研究,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2]刘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刘秀莉.浅谈国际贸易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改革[J].改革与开放,2010,(8).

(责任编辑:王意琴)

猜你喜欢
传统教学法国际贸易教学改革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PBL教学法对肝胆外科实习护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评价
谈项目化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案例教学法在高等职业院校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