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施玮以诗人身份进入文坛,1999年信仰基督教后,其作品发生了质的改变。近年来提出的“灵性写作”主张更是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作为当代基督教文学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小说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本文主要叙述并总结其从上世紀80年代以来的写作历程与作品。
关键词:施玮;作品;基督教
作者简介:韦元凯,性别:男,民族:壮,出生年月:1987.1,籍贯:柳州,职称:学生,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当代文学,单位名称:华侨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2
施玮作为当代诗人、作家,她的名字若要在市面上现行的各种文学史中找到“施玮”这个名字几乎是不可能。因为我们审视与研究文学、社会文化现象等等都被现今的文学主流意形态所主导,因此基督教文学很少能进专家、学者们的“法眼”,也就失去了进入主流学术视野的机会。“而如果存在中国圣经文学史的话,要想忽略施玮的名字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卓越的文学成就使得施玮成为了中国圣经文学的开创性和代表性作家。”
施玮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在祖母的唐诗宋词、母亲的西方童话还有小人书和江南幽怨绵绵的戏曲里面熏陶长大。在《柔若无骨》中作者通过描述方佳瑜叙述其幼年的生活:住在苏州的状元府,由奶奶教古诗词,“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我就看过了《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还有许多外国名著编的小人书。”1根据施玮的出生年份计算,施玮正当学龄的时候也是文革高潮迭起的时候。“但当我被送进学校,立刻抛弃了小江南的缠绵,主动投身于革命的大熔炉。”施玮确因为自己家庭的原因,好不容易当上了“红小兵”,废寝忘食研读“红宝书”、把幼小时打下的扎实的文学基础转换为成为无产阶级的工具。“从小学为老师同学写大小字报,到中学出黑板报写广播稿。”2换来了“团干部”、“当宣传委干事”等职位。热烈的革命激情和对毛主席著作的热爱使她决心做个“红色的革命接班人”,工作后还报读了成人自学高考党政系。
1989年施玮在所谓的“众所周知的原因”中,经历了梦想的破灭。生命受到了世事、人情的重创:她的革命热情被浇灭,曾经高举的“真理”也杳无踪影,一切的标准也模糊了。3在这“真理”死亡的黑暗时期,她结束鲁迅文学院的学习,来到复旦大学,成为中文系第一届作家班学员。这期间,她开始在《诗刊》89年的第8期上发表了自己的两篇处女作诗歌《走在阳光里》和《晨醒》,年底又发表了诗歌《关于玫瑰》。这些诗歌的发表标志着她真正踏入了文坛。在1990年,27岁的她写下了第一首长诗《生命历程的呈现》,向读者展示一个自我真正的内心世界。诗中“我对自己追求真理与光明的‘人生理想宣告了‘死亡与‘空白”但冥冥中又有一股力量(也许是来自对文学的热爱,也许是来自之后她所遇见的“神”。)支持着她,让她在负荷重重中等待,“等待门砰然打开,等待肩上一只手的份量”在她“等待”的期间她在国内各大刊物上发表大量的作品,并且在94年出版了首部个人诗集《大地上浴雪的女人》和97年出版了首部长篇小说《柔若无骨》等。从她的诗集《大地上浴雪的女人》中,可以看到作者极力寻求庄子“天人合一”的境界及其“化身为蝶”的禅意。
1996年年底,施玮以陪读身份与丈夫张骏移居到美国的阿尔伯克基。她原本打算寻找安静之地写作的,但当你查看施玮创作年表时,你会发现自96年为次年即将出版的小说《柔若无骨》创作长诗《宋词与女人》后,97年到98年,在这两年期间她几乎停止了写作。台湾基督徒作家陈映真说:“作家不写作,他的思想也就逐渐停止了活动。”4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悲哀的。施玮得到了她想要的安静,但觉得“我自己一直处在 ‘等死的状态中。”
“当我最忧伤的时候,我遇见了耶稣”5,这是1999年初,施玮停笔两年后,她因带中国上海来的老乡到教会的机会,“这也是我第一次不以观光的心态去教堂”。在教会看完《耶稣传》一周后的一个晚上,“祂在一周后的一个晚上用一串智慧的话语向我的心灵发问。‘你为什么写?‘你为什么活?,我当时就在这问话面前垮掉了,神以我‘虚无的人本主义的‘矛,攻了我来自文化中的,功利的不朽价值观之‘盾。”于是施玮听到神的呼召:“女儿,来!把你的生命和艺术给我”,“对于我的生命,他要我:‘坛上的火要常常烧着,不可熄灭。对于艺术,他要我:‘放弃你的审美”。就这样经历了一连串的“神迹”后,施玮与1999年的复活节那天受洗归入主名,成为一名基督徒。
受洗后的施玮,如同耶稣从死里重新复活一般,她有了新的生命,新的思维。她开始从新创作,在神的带领下,她积极地以先锋的姿态进行中国基督教文学创作,试图在中国发起一场“文艺复新”。从2001年到2005年,她到美国西南三一神学院学习“圣经研究与神学”硕士,后来又在北美中华福音神学院攻读旧约文学博士。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对圣经的学习研究,她发现:“从中国文化本身来理解圣经,并以中国文字语言来表达圣经思想,并不困难。所有的阻隔与困难其实在于我们绕了一个圈,西方地域文化作为载体把圣经基督教思想带给了我们,但同时它却成为中国文化真正与基督真理,与圣经融合的阻碍”。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她继而又提出了“灵性写作”的概念。施玮的创作也有了丰硕的成果:除了在海内外各个刊物上发表诗歌、小说等各种形式内容的文学作品外,还创作了中国当代首部宗教大型歌诗剧《创世纪》,出版了长篇灵性小说:《放逐伊甸》、《红墙白玉兰》,诗集:《银笛》、《生命的长吟》、《歌中雅歌》,诗文集《天地馨香》,文学评论:《从当代文学现象试析中国作家群的困窘》、《华文基督教文学浅议》、《“神性写作”上帝呼唤》、《开拓文学的灵性空间》等等。
施玮的生命“经历了梦想的破灭,经历了愤世嫉俗;经历了忧闷自闭,经历了沉迷虚玄;经历了追逐潮流,经历了放纵寻欢。”最后得到基督的救赎,得以重生。重生后的施玮,把自己的献上,作为馨香的祭,用自己的笔见证她的信仰,在文学上的成就如挂满了累累果实的葡萄枝。“灵性写作”概念的提出也给当今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的中国社会和文坛注入了新的活水。这样的“文字事工”是《圣经》所教导的,也是神所喜悦的,因为耶稣在升天前,给他的门徒留下一个大使命,即:“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虔诚的施玮积极创作的原因乃是来自于对信仰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施玮.柔若无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362
[2]施玮.生命的长吟.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2
[3]季玢.野地里的百合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施玮.生命的长吟.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1
[5]新约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