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想?映像?影响

2014-04-29 00:44胡霞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5期
关键词:晚归行李箱考研

胡霞

有位老师说:“不要觉得现在每天的学习很难熬,当你毕业了,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脑海想起几年前进校的情景,你会觉得,这明明是昨天的事,怎么就毕业了,要走了呢?!”是的,我真切地体会到了。

还有位老师说:“我听说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同龄人中,职业为老师的人会比其他行业的人看起来年轻五到十岁,因为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年轻的面孔,被他们朝气蓬勃的状态感染,自己也变得年轻了,而且,世界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作为老师,关注着所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它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这样不断更新的自己,又怎么舍得老去呢?!”是的,我看出来了。

有位同学说:“高中生羡慕大学生,只要六十分,就够了;大学生羡慕高中生,不到六十分,也没事;”是的,不过稍微努把力,六十分还是很容易的。

还有位同学说:“毕业了,工作了,真想回学校上学,尽管会有讲课乏味的老师,有就是不对胃口的同学,有既打呼又磨牙能折磨死人的室友,我就是想回去上学!”是的,不过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

如今,离开了大学校园,每每回忆起那让人印象深刻的大门上挂着的“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牌匾,所有有关她的回忆便不断涌来……

臆想篇

高中,那段痛苦并快乐着的日子,回忆起来,嘴角都会带着笑,最深厚的友谊在这里建立,最青涩懵懂的爱恋在这里萌芽,最充实紧张的备考在这里度过。所有人都说,拼吧!博吧!再努力一点点,考上一个好大学,到时候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在大学,想谈恋爱就谈恋爱,想睡到自然醒就睡到自然醒,想晚归就晚归,没人再管着你,你有足够的自由可以尽情地疯……带着这样的臆想和期待,踏进了大学的校门。然而……

印象篇

还记得那年,我拉着行李箱,父亲提着两个大尼龙袋报道的情景。新生报到,总是有各種手续要办,交报名费,办保险,办饭卡,领生活用具,填表格付押金领宿舍钥匙等等,一切安排妥当后,生活进入正轨,谁有想过大学会是这样度过。大一,初享自由,带着对这个陌生城市的好奇,每有空闲,必三三两两相邀去探索所能企及的地带,哪个社团帅哥美女最多,哪里的烧烤最好吃,哪里的衣服既便宜又漂亮,哪里的公园可以免费入内,哪里的风景特别适合拍照······等到这些都探索完,这一年已经到头了!大二,专业课慢慢多起来,少了大一时的新奇,有了学业和职业规划的萌芽,然后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学了一年。大三,有了对自己貌似不怎么年轻了,没多久就得找工作了的意识,开始努力考各种和专业相关的不相关的证书,然后这一年就在图书馆和各种培训班之间度过了。大四,有的考研,有的考公务员,有的找工作。考研的天天蹲图书馆,找工作的天天拿着自己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硕果累累”的简历四处碰机会,然后,就到了毕业季,考研考上的又回到了高考结束的状态,什么都不管了,先放松放松再说。没考上的大多开始找工作。大家在毕业季相聚,工作过的人带回满腔的感触,老板的指手画脚外加苛刻的挑剔,同事间莫名其妙的找茬,无条件加班的痛苦等等,让那些还没工作的人好生忌惮。在大学生涯的最后最后一段时光,大家尽情地挥洒着最后一点目前还没被现实世界消尽的热情和狂热,所以有了种种第一次亦或也是最后一次的肆无忌惮,毫无后顾之忧,不留遗憾的表白,醉酒,昼夜不归……我们曾经满怀期待的大学生活,在一次次帮室友拉行李箱到车站,然后最后一次合影拥抱中,正式宣告结束。

影响篇

在微博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十八岁少年成百万富翁。细看方知,在其十八周岁那天,父亲给了他一张百万存折,告之此为这些年本该像大多数人一样贡献给学校,培训班,特长班等等一些机构的费用……

还有很多人像这位孩子的父亲一样认为读书上大学毫无用处,还不如拿那几年的时间出去工作积累实际的经验。然而,在大学,学生获得的“软实力”是无法忽视的,虽然不如工作经验,获得的薪酬那么显而易见,但大学里受着学校设置的各种课程的熏陶,老师们所教授的知识,发自肺腑指引的价值观,同学间不同观点思想的碰撞,等等一些可以称之为校园文化的东西在无形中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即使知道未来充满困难险阻,世界也存在着不美好的一面,但仍然拥有着像向日葵一样面向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

“象牙之塔”,这个被世人定义为脱离社会现实的地方,但我更愿意坚信,我们心中的象牙塔永远是一个让我们汲取知识,储蓄力量的地方!

猜你喜欢
晚归行李箱考研
拿错行李箱
行李箱丢了
其实我也是一只鸟
论古人春游的装备——《春游晚归图》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Driver escapes through car boot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山村晚归
The Psychology of the Suitc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