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

2014-04-29 21:30陈思行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5期
关键词:妇女解放伤逝

陈思行

摘 要:传统爱情小说遵循“禁忌-反抗-成功”的模式,然鲁迅先生反其道而行之,叙述了子君涓生的自由婚姻始于反抗成功却终于内部矛盾,揭示了幸福爱情的实质并不只是自由,还需要社会生活的支撑,个体的独立与宽容。细水长流并不比轰轰烈烈来得容易。

关键词:伤逝;爱情自由;妇女解放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1

五四以来,进步青年主张“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要求废除没有爱情的包办婚姻,但是否从此婚姻家庭的面貌就焕然一新呢?鲁迅在《伤逝》里给了一个并不乐观的答案,让我们重新思考妇女解放及爱情婚姻。

一、子君的妇女解放

“我是我自己的。”①子君的呐喊振聋发聩,然就这样给她贴上“妇女解放”“反封建精神”的标签,实为不妥。

经济方面,子君是不独立的。婚前,她完全依赖旧家庭的供养;婚后,她也没外出工作。“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②子君完全掉入旧时代“男主外,女主内”的束缚中,即使是婚姻,她也没有取得完全解放。“自主婚姻”只是一个初步成效,而旧家庭中根深蒂固的“夫主妇从”才是亟须改变的局面。我们鲜少看到子君对这个家庭的意见,她不敢对涓生提出异议,她的意见只能流于内心的挣扎。她向往的爱情与古时妇女“相夫教子”的爱情没有本质区别,“以夫为天”仍是她人生的信条,就连离婚之后的死亡,也带着守节的意味。

“子君才从父权的家庭走出,就又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置于夫权之下,以期得到一种稳定的保障”,“一个尚处于半‘新半‘旧状态中的女性的悲剧,一个受过个性解放启蒙,而思想意识的出发点仍停留在男性中心范式里的女性悲剧。” ③子君不同于有独立精神、经济基础和话语权的新女性,她并未取得完全的妇女解放,她的抗争只局限于爱情自由的狭小空间。当时的社会尚不能给女性提供一个平等的地位,加之子君反抗旧家庭的动力主要是爱情,并非受到妇女解放的实质精神感染,所以她在获得爱情以后就停止了对生活更广阔的探索。

二、子君的转变

许多人批评子君婚后成为目光短浅的家庭主妇,而我认为子君的转变是人之常情,我们可以“哀其不幸”,却不能过分“怒其不争”。在这段婚姻中,子君是最大的受害者。如果可以选择,谁愿意在琐碎的家务中蹉跎年华。

现实限制了子君继续深造或外出工作的可能:第一,涓生事业不顺。若子君决定外出工作,涓生会愿意承担一半的家务?只怕家务的琐碎更加会让他丧失生活的信心,结局就成了子君不改大小姐脾气,不愿操持家务,两人离婚。第二,当时的妇女就业并不容易。从涓生被辞职,求职信屡屡石沉大海来看,当时的就业环境并不乐观,更不用说社会对女性还有职业歧视。

妇女解放并不意味着家庭不和,子君显然清楚这样做的代价。他们婚后家境不宽裕,没有余钱请一个女佣,子君便毫不犹豫地承担家务。当执笔的手变为洗衣劈柴的手,这无声地表现了子君对这段婚姻生活深沉而热烈的爱。她以为自己操持好家务,涓生的事业就会有起色,然后他们就可以过上理想的新生活,可惜事與愿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能清楚认识到这段婚姻的冲动盲目,而子君涓生却深陷其中。但令人感动的是,子君有承担这份冲动的勇气。她努力想让这份理想的爱情更为现实,更为坚固。子君在婚后的转变,是冲动之后最勇敢的承担。

三、不对等的付出

子君的转变让人看到一个妻子的情深义重,而涓生对这份爱情的付出却不对等,他的挑剔和自私才是婚姻破碎的关键。当生活危机初现时,两人本可齐心协力度过,但他反而加深了这个裂痕。“在个人社会生活和精神思想的虚实双重存在维度上,涓生都没有条件取得一片凭借和运用他自己知识的开阔空间。”④

当他发现生活与理想有较大差距时,他没有理性分析这种境况的深层原因,仍是单方面归咎于子君。“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这就使我也一样地不快活,傍晚回来,常见她包藏着不快活的颜色,尤其使我不乐的是她要装作勉强的笑容。” ⑤子君强作微笑,那是一个妻子心疼丈夫每日在外奔波,不希望他回家看到自己愁眉惨淡的故作坚强,她把委屈吞到肚子里。这样的微笑给子君内嵌了最为感人的精神质地。然涓生却不能理解子君的用意,颇有些男权主义的霸权色彩。

当家里粮食不足,涓生不反省自己挣钱不够,而怪子君养的阿随吃得太多。阿随死后,他不想看到子君的神情冷漠,就施行冷暴力。子君仍是先低头,尝试沟通。涓生却单方面斩断了这次挽救,认定这份婚姻无法挽回。“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 ⑥难道子君放弃优越的生活,忍受着一切,不也是为了他吗?

涓生是理想主义的人物,他没有改变现实的勇气。“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 ⑦与其说他是拿真实去换虚空,倒不如说他是用虚空去祈求真实。他轻易向生活投降,没有走出困境的坚毅,更没有包容的胸怀。

《伤逝》是“新时代难以避免的两性悲剧”,它“涵盖了一种更为广阔的现代世界的悲哀”。⑧这种悲哀来源于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然我们终要从理想回归到现实,面对生活持续不断的冲击。爱情不只是自由,“人必生活着, 爱才有所附丽。”

参考文献:

[1][2][5][6][7]鲁迅.鲁迅小说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360,382,372,388,412.

[3]周玉宁.性别冲突下的灵魂悲歌——《伤逝》解读[J].江苏社会科学,1994,(2): 119- 123.

[4]李林荣.情爱悲剧,“主义”哀歌——鲁迅小说《伤逝》主题蕴含再解读[J].东岳论丛,2012,(7).

[8]李怡.《伤逝》与现代世界的悲哀[J].名作欣赏,1988,(2).

猜你喜欢
妇女解放伤逝
劝诱与牺牲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女报人康同薇对中国近代妇女解放的贡献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基于歌剧《伤逝》阐述中国歌剧的发展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与发展道路研究
不独子其子:五四前后关于儿童公育的争论
川陕苏区时期的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
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对妇女解放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