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杨
【摘要】地方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在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意义上的外语人才已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需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英语专业只能重新定位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建立多渠道,宽口径,一才多能的英语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来实现与地方区域经济的有效对接,以此来适应日趋激烈的专业外语教育市场的竞争。
【关键词】地方院校 英语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区域经济 对接
On the Linking-up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in English Department of Local Colleges
Zhao yang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Loudi, Hunan
Abstract: English teaching in local colleges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 irreplaceable in the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Traditional language majors, who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fail to meet the demand of the fast-developing economy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to the ever-fierce competition from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arket,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English speciality should be repositioned. Rational curriculu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 multi-channeled, flexible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shall be set up to better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English speciality;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local economy; linking-up
1 引言
隨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大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与此同时,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证券、外资企业、金融、贸易和对外文化交流等行业急需既有较高英语能力又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传统单一的英语人才已不那么受人青睐。地方院校的英语专业作为一支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培养合格的英语专业人才的生力军,在专业外语教育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根据院校实际合理构建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发展的特色性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摆在诸多地方性高校英语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2 地方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在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形势下,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及将来毕业生的就业导向。然而,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固守传统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与其他专业、学科交叉和兼容不够,与公共课和专业课兼容也不够;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各地区各级院校都把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性目标。然而,在这样一个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各级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本质区别。不管学生的入学水平如何,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千遍一律。其结果是,由于各方面的差异,大多数院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人才的“研究能力”有限,且“应用能力”不足。并且随着社会和学生本人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加之就业市场的要求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实施,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近年来得到了很大提高,这对英语专业学生形成了直接的竞争。由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各自专业上的优势,其英语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空间的萎缩。英语专业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2.2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失衡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王守仁,2005)“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效,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课程名称、学时、学分等问题,而且还有人才培养观、市场定位、专业建设、教育理念等方面的问题。”(谈宏慧,2007)《大纲》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三种类型。虽然到目前为止,有部分地方院校已经意识到社会对于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转变,开始进行应用型、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开设专业加技能的课程,但我国大部分地方院校的英语专业仍然沿袭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即:在一、二年级开设英语语音、听力、基础英语等基础技能课;在三、四年级开设英美文学、英美文化、英语语言学入门等高级专业类课程。语言技能课程比例远远多于“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有所忽视,这使英语专业学生很难在语言技能之外真正拥有一门“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最多能掌握一定语言技能,并非既掌握专业知识又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的人才。因此,构建科学、合理而又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地方院校英语专业的迫切任务。
2. 3 师资力量薄弱
在众多地方高校中,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外语教学设备等都与发达地区的外语院校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既精通外语,又熟练掌握经济、金融、外贸、法律、信息、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外语教师相对紧缺。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迅速增长,对于地方院校的英语专业来说,各学校在英语教师短缺的情况下,大量吸收刚毕业的本、硕层次的学生,以应教学之急需,而这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尚未是吱吱所学的知识活化,知识基础不够牢靠,加之没有教学经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这样的师资条件很难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复合型外语人才。
3 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确立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而又薄弱的一個环节。随着“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改革和未来几年适龄人口低峰对我国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冲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特色已成为事关这类高校生存危机的核心问题。利用好与地方经济的密切联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学生出口与毕业生信息反馈等多方面实现与社会的顺利对接,是地方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3.1地方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目前,国内外高校对外语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不同层面的理解。陈建平提出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梅志清等,2004),马登阁认为外院应培养“特色外语人才”(梅志清等,2004)。部分高校则提出培养“定单式英语人才”(马跃华、吴坚,2006)。《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作为新时期外语专业教学的指导性纲领实际上统一了国内外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共识。《大纲》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决定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与地处省会中心城市的老牌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相比,科研水平、师资力量有较大的差距,不具备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优势,避开与名牌大学的竞争,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院校是其明智的选择。因此,在贯彻落实《大纲》精神的基础上,绝大多数一般性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应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
3.1.1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是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地方院校基本上是高校扩招后的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大量诞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与“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相比较,虽然在教学条件及环境,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或缺陷,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其中表现较为显著的方面就是多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和优势,同时又与各级地方政府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这样的特殊背景,决定着地方院校的高等教育是一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的教育。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形成了各具特点的龙头企业、特色企业或优势产业,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历史文化积淀。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分析,不同地域对人才的需求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而满足人力需求尤其是这种个性人才需求正是地方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也是地方院校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地方院校应该进一步密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地方各行业或企业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实现两者的有效对接,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强化市场意识,培养特色性人才,主动适应就业市场需要。
3.1.2 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是适应现代学科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当代学科发展的总的趋势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学科分化虽然是人类对自然认识水平加深和利用程度提高的必然结果,但从本质上讲,不同学科门类的知识之间仍然存在着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的内在联系。学科发展中的分化是暂时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是永恒的,任何学科都是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而现在的学科综合是建立在已有学科分化及分头发展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简单回到近代科学产生之前所有学科混为一体的状况。学科的发展规律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当前各高校进行的学科综合化改革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不同学科群体之间的综合,如文理渗透、理工渗透等;二是同一学科群体中相关学科之间的综合。高等学科的综合化为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学科支持,同时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也是这一综合化趋势的价值体现。
3.2 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心的课程体系
地方院校应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社会对人才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坚持“必须、够用、管用”的原则,不断深入课程体系改革,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课程建设,构建以能力为重心的、基本符合当今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对课程进行重组,合理配置 ,突出应用型、适用型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
3.2.1 优化英语课程设置
根据英语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类:英语语言基础课程、英语语言学、文化文学及翻译类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在一、二年级采用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学习,并侧重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三、四年级分别开设英语语言学、文化文学及翻译类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这样设置既满足了一部分想要毕业后考取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生的需要,同时对另一部分毕业后即就业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帮助。相关专业课程完全超出了英语专业各科门类知识的范围,可以利用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的教学模式,采取英语语言学习同其他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计算机英语、科技英语等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开设ESP课程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提高学习者的英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ESP课程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新领域的专家,而是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有机会了解不同专业或职业背景下如何运用其掌握的语言技能最有效地传递信息,完成沟通和交流。以科技英语为例,它没有系统地进入不同专业分支的具体领域,它涵盖各种科技文献,将不同学科的基本信息通过有代表性的科技语言载体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多重科技信息的输入中完成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提高。学生可以接触到具有不同专业特色的学习任务、获得语言实践的体验。EGP和ESP两种模式有效结合将会促进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进程。
3.2.2 加强公共必修和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
现代的大学生必须是外向型人才,具有一定的通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一般高校一般开设的公共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法律基础等。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该强化公共课选课机制和课程评估机制,多设立一些公共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多方向、多层次地跨学科、跨专业选课,以配合英语+专业或专业+英语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多方位的选课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最大化使一般高校的学科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增強学生的复合知识能力和人才的竞争力。
3.3 构筑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
在当前强化实践环节、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大背景下,如何把平面式的教学转化成立体式的教学,是外语教学成效的关键。一般院校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不爱开口说英语,不善于英语思维。提供丰富而多样的实践机会对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和表达能力将大有裨益。小到英语模仿秀、英语角、VOA/BBC听力竞赛,英语演讲大赛、英语话剧表演、口语擂台等等,大到各种社会实践,外事接待,国际贸易模拟谈判等等。全民动员,使学生每个人都产生参与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实际的应用中,学生会发现语言交流的乐趣,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激发向上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地方院校英语专业还应根据自身特点,把英语专业办得具有地方特色,并且为地方经济服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一是可聘请行业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缓解实践教学师资紧张的状况;二是加强与各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乃至建立就业创业基地,满足社会需求,力促学生就业。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成立由学校领导和专业英语教师组成的专业英语教学指导小组,统筹、协调、检查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工作。目前各院校基本上都是由专业课教师承担英语的教学工作,虽然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熟悉语言教学法,英语总体水平不高,英语口语差。师资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瓶颈,所以,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专业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是必要的。对专业英语教师要加强培训,可以采取培训模式、合作模式和自我发展模式。教师在尽可能地参加培训课程和合作项目的同时,更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依靠自身能力,把自我发展作为专业英语教师发展的最重要的模式。近几年来,许多高校采取了“引进来,送出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引进教授,博士,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并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每年暑假送一批专业英语教师去英国、美国这些国家进行语言培训,并出台相应的优惠奖励政策,激励有一定基础的教师积极投身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去。同时利用现有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帮带着青年教师搞科研来改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许多院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 结论
英语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尽管各高校对英语人才的定位和理解不尽相同,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存在差异,但以《大纲》为指导是英语专业办学的重要思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考虑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方向,因地制宜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引进、培养一批较强师资从而培养出有地方特色的专业人才是全国大多数地方性院校英语专业发展建设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毅.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外语界,2000(3):21-24.
[2]于影.跨学科发展与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9(5).
[3]张林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8(33).
[4]张绍杰,杨忠.高校外语专业在新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J].外语界,2000(3).
[5]戴炜栋,王雪梅.谈英语专业教学评估和学科建设[J].中国外语,2005(2).
[6]孟繁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对接机制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6).
[7]汤道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2).
[8]姚瑶.浅谈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J].科技信息,2009(31).
[9]杨琪,王雪玲.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10]黄晶伟.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