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介绍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情况的基础上,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实施该计划企业培养方案过程中遇到的企业方案制订、企业课程衔接和企业实践环节如何体现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实践证明,通过行之有效地实施企业培养方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达到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的。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方案;工程教育;企业课程;工程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禹柳飞(1970-),男,湖南双峰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自动化系,讲师。(广东 茂名 52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项目批准号:教高函[2011]17号)、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批准号:粤教高函[2012]123号,项目编号:201237)、2012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23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5-0017-02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而目前我国工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专业面狭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下、所学知识陈旧等问题。有研究表明,尽管中国社会对工程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但大量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暴露出我国工科毕业生竞争力不足。为破解工程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術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石油化工特色的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占学校全部专业的三分之二,工科专业办的如何将直接体现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所以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工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于2008年开始在部分工科专业探索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2011年向教育部申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并获得批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二个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从2010级学生开始实施卓越培养计划,目前已进行了二年时间,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采用“3+1”培养模式,即大学4年的前3年在校内学习(在校内学习的3年也有校内、外的工程实践),第4年完全在企业学习(包括毕业设计),其中企业学习阶段(1年时间)最关键。企业学习不是简单的实习,而应该是“学习”“实践”,应通过1年时间在企业的工程训练和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达到工程师的基本要求。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企业学习阶段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方案应包括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师资配备以及管理与考核办法,而且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201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已完成了企业课程、企业实训等企业学习内容和顶岗实习等,毕业设计正在进行中。在企业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以便进一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一、企业的支持力度是企业学习阶段的关键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企业学习阶段实行的是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就企业而言,其目标是组织生产、追求利润,并没有培养学生的义务,而且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势必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它们并不希望学生长时间在企业学习;就学校而言,希望学生在企业得到很好的培训,希望企业在学生实习所需的技术人员和物质条件上给予大力支持。为破解该难题,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原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公司、与国内三大石油企业关系密切这一有利条件,通过拜访企业高层,让企业高层明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可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后备人才,从而取得企业高层的理解与大力支持;通过走访校友遍布的广东省内三大石油企业的分公司,利用校友们在企业的突出表现现身说法,得到了省内各大石油企业的全力支持,相继在中石化茂名公司、中石化湛江东兴公司和中石化广州炼油厂建立了国家级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制订行之有效的企业培养方案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前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利用学校为实施“卓越计划”在省内各大石油企业搭建的平台,专业教师相继走访了中石化茂名公司炼油分部、化工分部和中石化湛江东兴公司的电气车间和仪表车间,与车间领导和技术骨干探讨了“卓越计划”实施的具体方案,成立了相关的领导机构,专业和车间指定了专门的负责人,制定了定期进行协商和沟通的机制;在车间技术人员全面了解实施“卓越计划”的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专业和车间相关人员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重点探讨了如何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企业技术人员就目前石油化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电气和仪表工程技术人员,该如何按初级工程师规格要求来培养学生,企业能为学生培养提供哪些条件进行了阐述,经过共同探讨,制定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培养的初步方案;考虑到毕业学生不可能全部在石油化工、化工类企业就业,专业负责人与实施“卓越计划”的广州东芝白云菱机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和茂名市自来水公司等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对初步方案进行了修正,形成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方案。该方案充分考虑了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实施“卓越计划”企业所能提供的条件,根据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继加以改进和提高,是完全可以达到“卓越计划”企业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的。
三、规范实施企业培养方案是达到“卓越计划”目标的保证
1.企业课程的无缝衔接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开设有“控制仪表及装置”“电气控制与PLC”“DCS/FCS/SIS系统原理及应用”和二门选修等五门企业课程,这些课程在校内也同时开设。如何有效衔接这些课程的校内教学内容和企业教学内容是一个问题。为解决该问题,通过与车间沟通,专业教研室和车间各指定一人来负责其中一门课程的教学,课程在同一学期里开设,校内部分先进行,企业部分则集中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为了衔接教学内容,专业教研室要求在该门课程开设前一个学期由负责的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完成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讲义等教学文件,并提交专业教研室进行讨论修订,定稿后再要求负责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原则上,校内教师重点讲授课程的理论部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则以案例式教学为主,重点讲解生产实际中正在使用的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安全联锁系统和集散控制系统的使用方法和常见故障分析等内容。开设企业课程的另一难题是难以选取合适的教材,教材中案例往往与企业的生产实际不相符,为此企业课程先以讲义为主,同时专业教研室要求负责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进行总结,共同编写教材,由学校立项资助出版发行。201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试点班已按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了全部课程的教学,由于准备充分,规划周密,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教材出版也已列入工作计划之中。
2.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突显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需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因此企业实践安排有认识实习、课程实训、顶岗实习、企业调研与创新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各个环节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和达到怎样的目标都进行了具体规划,要求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都明确各个环节的作用和目标,确保他们在环节实践内容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达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比如《仪表技术综合实训》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已学过常规仪表的基本知识,对仪表的工作原理已有较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设了上述实践教学环节,经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决定该环节主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拆装常规的检测仪表、控制仪表和调节阀,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二是搭建一个简单压力控制系统,完成系统的接线、调试和运行,培养学生使用常规仪表、接线和进行系统调试等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其他同学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团队意识。
四、结束语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两年多的时间,通过与企业的通力合作,除毕业设计环节还没有完成外,其他企业培养计划都已顺利实施完成。由于各环节及环节内容设置合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基本达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Z].
[2]林健.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3]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4]李书伟,刘绍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实践教育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
[5]黄锋.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8).
[6]王浩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 构建现代工程实训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1,(6).
[7]刘燕.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校企合作工程实践平台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7).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