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梦,何处寻

2014-04-29 00:37史玉海
俪人·教师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孙权三国演义刘备

史玉海

【摘要】《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家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当中融入作者罗贯中的思想就不同,塑造了刘备、曹操、孙权三位帝王的形象,寄予罗贯中寻找理想帝王的梦想。

【关键词】《三国演义》思想 理想的帝王 刘备 孙权 曹操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三国鼎立的史实为依据,采取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幅风云激荡、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着力刻画的刘备、孙权、曹操这三大帝王,跌宕起伏、动人心魄,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并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寄托作者人生理想———寻找理想的帝王。

《三国演义》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拥护刘蜀唾弃曹魏。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实际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曲折过程。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我们先来分析曹操的形象意义,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远远大于帝王之上。

曹操,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是这样说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出身于宦官家庭,汉末天下大乱之际登上政治舞台。他既有对战乱带给人民灾难的悲哀和由此产生的平定天下的愿望,也有为实现政治理想要延揽英才的思想。经过19年,将江北混乱局面扭转过来,实现中国大半个版图的统一。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对其做了充分的肯定和正面描述。

罗贯中在刻画曹操这个封建时代领袖人物的过程中,注意到其领导素养的多面性、复杂性,有意识地突出了其“奸”的一面。他有许多残暴不仁的表现,杀吕伯奢全家;为报父仇提大军杀戮徐州;杀死华佗。《三国演义》中曹操杀人不少于几十次。同时曹操还有阴险狡诈的行为,小时假装中风诬告叔父,离间父亲与叔父之间的关系。

《三国演义》中曹操还具有严于律己与以法治众的领导观。对儿子“法不徇情”。“割发代首”。等等。曹操具有很好的知识素养和心理素养,始终保持积极进取、豁达乐观的态度。著有军事著作,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实战能力。他还是诗人,史载“登高必赋”,“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晚年总结自己的一生向大臣们说道:“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此言不差。

曹操确实有过人之处,罗贯中除能客观真实描写曹操外,但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即“正统”就是与忠君思想有密切联系的“以复帝为中心的历史观。”在曹操与刘备当中,刘备是汉室嫡系,要继承大统就非刘备莫属,其他任何人一统天下,都被视为篡权夺位。曹操他担任汉相,实则是汉贼,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因此,《三国演义》不仅将曹操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来刻画,更作为一个“乱臣贼子”来训话。尽管,曹操的才能远在刘备之上,仍不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帝王。

至于孙权,南宋抗金将领辛弃疾曾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是三国时东吴的君主。孙权不负兄托,倾力巩固与发展先人遗业,“开宾馆于吴会,广纳贤士,谋臣良将,纷纷而至,江东称得人之盛。”

“得人才者得天下”。魏、蜀、吴三国能够在汉末群雄蜂起的背景下最终形成鼎立之势,原因都是主要领导人有着比较先进的人才观。孙权的人才观更显进步,“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依靠群體智慧,重视人才使用与培养,形成整体智力优势,避免“人亡政息”,使事业可以长期延续下去。完全具备帝王知人善任的能力,然而,孙权偏安东南,不替或很少替天下黎明百姓着想。尽管囯险民富,爱民如子。作者认为也不是心中理想的帝王,孙权个人性格也有不足之处,如有时面临大事非常犹豫,遇到强敌有时怯阵,赤壁大战中都有所表现,同时性格中还残留一些儿童的稚气,孙权缺少帝王的大气。

最后,我们分析刘备的人物形象。论出身是帝王之胄,论才能刘备有着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杰出的领导才能。

刘备有一颗永不衰竭的进取心。少年素有大志,第1回中交代其家东南方有一桑树犹如“车盖”,刘备因此有“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之说。从28岁起兵到63岁去世,无论什么环境都保持着自己强烈的进取心。

其领导观坚持以仁治为本,在政治、军事、情感、生活上广结仁义。既明确了自己政治集团的目标定向,又使自己的军事行动摆脱眼前利益的一时局限,既把集团内部的感情联络置于首位,有使得自己在下层社会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刘备识人较准,既能看清一个人的特性、能力,也能把握一个人与自己的感情深度,重情重义。如他曾经准确地评价关羽与张飞各自的优缺点。对于刘备重义无可厚非,却在丧失原则的前提下,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论法该斩,作为帝王的刘备讲哥们义气,横加阻拦,徇私枉法。作为治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怎能带头这样做呢?更甚者,听说关、张二弟遇难,伶俐智昏,不顾劝说,草率报仇,为“义”而兴,也为“义”而败。白帝托孤令人伤感千古。其子刘禅更无法与他相比,纵有诸葛亮的辅佐,也终亡国。

细读《三国演义》我们便会发现,作者寻找的理想帝王,到小说结束,均未找到。无论孙权世据江东,固守祖业,称王称帝。还是刘备的称王称帝,曹操的篡汉自立,本质上都没什么区别,目的只有一个,便是雄霸天下。唯一不同的便是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而曹操则采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但这都不过是一种图霸称王的策略手段。然而作者肯定和歌颂刘备,因为他是“汉室之胄”,夺取天下便是“继承汉统”,但“义”大于法律,这不是帝王所为。同时又时刻不忘否定和批驳曹操,就因为他姓曹,所以便是“篡位逆臣,乱臣贼子”。作者心目中的帝王是什么样子,我想,处在元末明初动荡时代的罗贯中,寻找的结果,只能如此而已!

【参考文献】

[1]罗贯中 《三国演义》 哈尔滨出版社

[2]周先慎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演讲稿) 2005.5.9

[3]易中天 《易中天品三国》(演讲)

猜你喜欢
孙权三国演义刘备
读懂刘备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刘备与徐州
孙权:“包邮”好有说服力
PHOTO FINISH
任用拆台的人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