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以及特点;通过学生能够分辨出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以及辨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探究等,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分和联系
三、教学准备
铁块、磁铁、蜡烛、铁粉、铁锈、火柴、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在导入新课环节有个好的开始,有利于接下来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我会讲课前准备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首先播放视频:水烧开-壶盖被顶起的剪短视频,接下来给学生播放一张肉放在放在空气中时间长腐烂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视频和图片展示的内容有什么根本区别,学生思考,我将及时的引导学生:这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么学生就会很好奇:如何分辨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这就成功的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新课教学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能够很好地调动课堂学习气氛,那么我将会采取小组探究的教学模式,并且把教学的地点选择在实验室,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活动一: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常见铁生锈的现象,同学们思考一下铁生锈了会有什么别的物质出现么?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看到了,铁生锈会有黄锈出现......
师:那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铁锈到底是不是变成别的物质了。
学生:用磁铁吸引,如果能就说明没变,如果没有被吸引就说明产生了别的物质。
接下来我拿一根铁丝,然后折弯,问学生:折弯的铁丝有没有产生别的物质。
学生:没有
根据以上现象我引导学生总结一个是生成其他的物质的变化,一个是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的变化,那么我们就可以总结:物理变化是没有其他物质的产生,而化学变化是产生了其他的物质,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理解和掌握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活动二:
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现象,实验现象使理论更加严谨可信,这一教学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和操作实验,这样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
让学生点燃蜡烛并进行观察,问学生:蜡烛燃烧属于什么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开始思考)
教师:观察蜡烛燃烧的开始,然后在观察最后变成了什么?
学生:刚开始的现象是蜡烛融化,性质没有发生改变,是物理变化;最后也有化学变化,因为蜡烛燃烧最后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教师:那这就说明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教师:物质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伴有物理变化,那么同学们思考物质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会存在化学变化么?
学生1:存在
学生2:不存在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探究,通过这一实验过程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自己操作的实验产生各种各样的现象,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接下来学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活动三: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很多物质从表面上就能看到、摸到或闻到的特有的特性,如:颜色和味道等,但是有些物质特性是需要通过变化才能体现出来的。
学生1:铁能被磁铁吸引就是从表面上看不到摸不着的
教师:铁能够被磁铁吸引是属于物理变化,即铁具有被磁铁吸引的物理性质。
学生2:食物放久了就会腐烂变质,也是需要变化才能看到的现象。
教师:这个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都知道这是化学变化,那么也就是说食物放久了就会出现化学变化,具有化学性质。
从以上我们就可以对物质的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性质;一类是化学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就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所了解。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的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将会准备一下两道具有探究意义的题,让学生分析和探究,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和牢记本节课的知识要点:(1)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尽可能收集更多的现象案例)(2)判断这句话说得是否准确:物质的物理性质只有在物理变化中体现。
小结
我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要点,首先我们了解了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又总结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物质的两种性质,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学在分析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要注意认真分析其能够产生的现象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