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珍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社会学科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营造开放式氛围。实施开放式教学,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打破课程局限,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使教学活动与自然、生活、社会进行信息交换,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做到:合理的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尽量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展开社会调查,立足于社会这个大课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可贵的课程资源,努力树立“大品德的社会观”。
一、组织学情调查——开放课堂的切入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课前,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技能等各方面储备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坚持做到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以便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指向性。如:《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一课,《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做了如下表述:了解学校里除教师以外其它的工作人员,以及他们的具体工作;懂得这些人的工作同样是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不可缺少的,萌发对于他们劳动的感激和尊敬。为了上好这堂课,我照例对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我发现孩子们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们的工作情况基本了解,而对于诸如校长、书记、教导主任、总辅导员及其他工勤人员的了解就知之甚少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三年级学生进行了社会课上的第一次调查活动,并协助孩子们自己经历从竞选组长,划分合作小组,组内合理分工,到制定本次调查计划,与调查对象取得联系,正式访问,最后全班展示的完整过程。
二、精心设计教学——开放课堂的突破点
1、以教材为载体,进行二度创造
灵活运用教材,开放学习空间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在具体授课时要突破封闭的教学体系,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原有的教材实施二次创意。同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有选择地对教材进行重新加工。
《家乡的难题》这一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中有关家乡环保的问题,主题是生活中的垃圾。原教材把“垃圾带来的危害”放在第二课时;而把“让学生想办法减少生活中的垃圾量”放在第一课时。我认为学生们只有对垃圾量的巨大及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才会激发其去想解决垃圾这一难题。所以我便将第二课时对垃圾的危害的调查、汇报整合到第一课时中,而将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移至第二课时。
2、立足社会大课堂,深入调查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是儿童的社会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将学生带出学校,步入社会,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先行,起到验证、沟通作用,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协助孩子们完成调查任务。
如,《在商店里工作的人们》一课,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商店里的部分工作人员并不陌生,如:售貨员、收银员等学生们对于他们的工作特点在日常购物的过程中已经有所了解,但由于孩子们缺乏亲身体验和深入的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商店工作人员的了解,课前我利用下班时间来到位于我校附近的润家超市联系学生调查相关事宜。这个超市尽管规模不是很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有学生们需要了解的许多工作人员,我想若带学生来这里进行实地调查,体验,会有不少收获。于是,我找到了配货中心的李经理,请他在百忙之中为我们学生安排一次实地调查活动,得到了李经理的大力支持,使得我们师生得以两次前往进行长时间的体验和调查。孩子们通过采访及长时间的跟踪观察,收获颇多,了解到许多以前从未接触到的新事物、新信息。
3、设计体验活动,增强内心感受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生活中的智慧》一课时,我也设计了模拟体验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变化与进步,同时感受并尊重普通劳动者的智慧。课堂上孩子们按课前分的小组,或用搓板洗衣服,或用面食模子作面食。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一件件“半成品”就摆满了讲桌。尽管做出的面食不是很完美,洗出的衣服上还带有肥皂沫,但同学们努力了、参与了、体验了,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们谈感想,引导学生们理解:这些生产生活的用品,今天用起来觉得不是很方便,甚至有些“笨”,但在当时却是了不起的发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合理利用资源——开放课堂的生长点
1、调动和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挖掘资源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安全》一课时,在课前对学生进行的学情调查时我了解到:孩子们通过各种渠道,或多或少已经了解了一些生活中的安全常识,但并不很全面,或是知“然”而不知“所以然”。如果在课堂上一谓说教、或单纯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孩子们势必会觉得是老调重弹,毫无兴趣,同时也无法引起孩子们的足够重视。若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充分运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并巧妙选择孩子们喜闻乐见,而又能让学生在课后仍能记忆犹新,久而不忘的教学方法。于是我决定在课堂上运用安全知识小竞赛和情景模拟表演等形式来解决本课重难点。课堂上,可谓高潮迭起。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无比高涨,在游戏中,竞赛中学到了许多安全知识,懂得了各种自护自救的方法。
2、依靠和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寻求资源
学生家长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为学生深入社会创造了许多方便条件。于是我便尽力挖掘“家长”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常与家长们沟通,为孩子们寻求深入社会的机会。
如:学习《各行各业的人们》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们了解社会工作的多样化,及各种职业的工作特点,我引导学生对家长一天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鼓励学生找时间跟家长上一天班,产生真实的体验。调查活动前,我们师生共同设计了“调查活动记录表”,内容包括家长的年龄、性别、工作单位、上下班时间、工作特点,及学生们的感受。课堂上进行相互交流,从中体会各行各业的工作特点及不易。在进行《可爱的家乡》这一主题活动时,我建议孩子们用小导游的形式将收集到的各处风景区的资料进行展示。期间,我了解到有一位家长在旅行社工作,便及时与她联系,得到了这一家长的大力支持,不但为学生们带来了许多资料,还为我们请来了真正的导游,现场为大家示范,成为课堂上的一个亮点。
开放式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全面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已有经验,并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实践、体验、创造,主动获取知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